[转帖]【引用】解析朱洪巍的组诗《沉思:生命》 品读:依依雪儿� 作者:朱洪巍 时间:2009-9-06 周日, 下午2:58 沉思:生命(组诗) 复生于必死之时 ------ 古神庙铭文 《 黑 谷》 超越自我 直视生命 ——题记 一 ——开始 无法选择的开始(似乎在描述生命的沉沦,生命在冥冥之中接受被动的选择) 我来到这里 哭声遍布自己(是一种面临陌生世界的感受,但这哭声可能来源于自己也可能源于沉沦的环境) 然后,我便在紧握的疑问中 凝视自己(对沉沦世界的认识从审视自己开始) <这一段既是生命沉沦的开始也是新生的开始> 盲目地睁开双眼 被周围的庆典所迷惑(这庆典该是一种古老的新生仪式在“我”来临之前就已存在千年) 谁使我伸出双手 谁向我伸出双手(“我”伸出的手和伸向“我”的手是那仪式的必然) 在时间的内部 与物同在(这一切均由代表自然律的时间决定,与物同在就是与自然律同在) 这时,生命跌落于 轮回的季节 在母亲满含契约的掌心 聆听乳汁中 祈祷的钟声 此节为本部分的一个概括,母亲掌中的契约代表生命的自然之流的烙印,联系轮回的季节,自然就应有庄严的祈祷。 二 象祈盼春天一样 祈盼雪花 冬天, 我们紧握手中的画笔 在短暂的雪花中 进入春天 <此段描述在生命之流当中存在的激情,总是对今生抱着热望> 一枝花朵在季节之外(一枝花朵是抒情主体的象征,而季节指生命的主宰之流) 萌生出季节(代指沉沦之后在主宰之流之外的生命历程) 最终又在现实的双眼中 凝结成伤疤(“伤疤”指生命历程中的伤痛与苦难) 一无所有 多年以后 我们才有如此真实的感受(表达一种生命过程中的虚妄感受) 我放下手中的画笔 正是黑夜 面对苍白的画布 你感觉掏空内心的表情 冷若冰霜 < 此处文中的“我”已经从沉沦的生命转变为生命的“旁观者”,但他却因生命的伤痛和虚妄无法直面。> 三 那是些什么人 或是些什么东西 年复一年 我被囚禁于 谁的领地 < 表达生命只不过是在冥冥之中的无形之手旋玩于掌股之间的存在 > 多少次 我独坐雪地 陶醉画布 无法超越的内心 沉溺于 雪花的击打 < 表达我曾有的希望和梦想 > 而今夜, 在这死亡的前夜里 被黑色擦亮的双眼 流淌的只是鲜血和旅程 < 被黑色擦亮的眼睛是指对生命虚无的洞悉,而流淌的鲜血和旅程饱含了刺痛灵魂的伤痛 > 四 携带光明 携带自己 也携带黑夜 多漫长的旅途啊! 是谁把孤独 播撒到了 漂泊的中心 < 所携带的光明、自己、黑夜以及漫长的旅程和孤独是对生命的沉沦与超越的形象化表达。> 遥远,遥远 总是在路上 无法触及那扇祈盼之门 结局似乎早已注定 而那不断延伸的旅程 又使我一生无法停泊 是否我们祖祖辈辈的生命已经组成了一条向未来无穷延伸的生命之流,以有限超越无极,以短命超越永恒。因此,也许将真的无人能够触及那扇永恒之门,但生命的洪流必将无限延伸...... 《黑 太 阳》 我们称做开始的往往就是结束 而宣布结束也就是预示着开始 ———— 艾略特 一 我的孤独 与你眼中的秩序 不能相宜 手中的香烟 被疯狂的夜色 感染成炽烈的白色 没有太阳 还是没有太阳 我们缄默在世界的一隅 探索一种背离绝望的深刻 太阳早已从我们眼中滑落 就在我们无法放弃世界的时候 孤苦伶仃 流不出一丝的内容 困顿的脚步踉跄了多久 为何无法走出这深如夜色的孤独 一种思想隐隐反复在季节的边缘 而没有读者的双眼 已成了世界真实的伤口 在这一节中,诗人描述了几对矛盾,如: “我的孤独”与“你眼中的秩序” 这是“我”这个生命个体向往超越永恒与无限,但对于存在的自然律及宇宙法则来说是相悖的 “疯狂的夜色”与“香烟的炽烈的白色” 虚无的沉沦的黑暗世界与短暂生命所追逐的光明的永恒相对比 “缄默”与“探索” 生命在此刻如此坚韧,而我们就不放弃对自己梦想的追求与探索 “滑落”与“无法放弃” 在黑暗世界中我们沉沦与深陷,但在经历跋涉以后始终不会放弃对永恒的向往与追求 几对矛盾鲜明而又炽烈,将整首诗歌的节奏感加强,让我们强烈的感觉到诗人内心的那种向往和对永恒主题的追求,即便在跋涉中布满伤痛和孤独,仍未能停下脚步,执着的向着那方向去追寻。 一种思想隐隐反复在季节的边缘 而没有读者的双眼 已成了世界真实的伤口 这一节的结尾提升了主题,很喜欢,与起首的“孤独”相交应,将那伤痛真实的展现出来。 二 我是谁? 囚禁于季节之间的私生子 在夜的掌心 认真咀嚼着 自由的含义 困顿的鲜血已经流尽 太阳的种子 暗暗生长在 无法治愈的伤口 这是另一种真实的旅程 我们在三条路 (现在的 已经过去的 将要到来的) 厮杀中 等待收割 最后的血迹 纷纷长成黑色的花瓣 当梦的荒芜燃到了极至 夜的果实跨越季节 那么,这些在痛苦的皱纹上流淌的诗歌 便是我要表达的全部思想 在这一节中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彰显无疑,正如高更提出的存在主义哲学的三个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吟诵整节诗歌不难看出对于这个永恒主题由迷茫到虚无,再通过在漫长的虚无感悟到人的瞬息存在与永恒结合起来,从而诞生出“我”的思想与执着的追求。 三 如此 夜晚凋零 思想汹涌在我们的血液 面对太阳 当紧握的目的成为一种不断的旅程 我们感觉自己已变成了另一个自我 这是无法预知的时刻 我们期盼的终点 往往便是新的起点 一种季节注定要走向另一种季节 一些光明最终会僵死于另一些光明 看那刺目的黑光已将我们逼进了无言的疑问 如此 我孤独 先知般地孤独 此节点亮了题记—— “我们称做开始的往往就是结束 而宣布结束也就是预示着开始” 特别喜欢 “如此 夜晚凋零 思想汹涌在我们的血液 面对太阳 当紧握的目的成为一种不断的旅程 我们感觉自己已变成了另一个自我” 犹如经过漫长的阵痛,思想在此刻涅槃,也重新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由的、新的自我。 《黑 风》 —— 献给诗人海子 一 何处 点燃自己 注满黑色的石头 有黑风生长 视野沉寂 视野以外 是深邃的光芒 此刻 谁在这里 谁在这里咀嚼着黑色和自由 季节的脚步没有回声 时间的脚步没有回声 此刻 人在这里 无疑是思想的另一种形式 石头生长黑风 黑风向太阳的内部 生长 海子作为现代诗歌的一座雕塑,他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他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他的诗歌中既有浪漫义也有现实主义,但在现实里,与周围的人们的思想匮乏相比,无疑海子也是孤独的,诚如: “视野沉寂 视野以外 是深邃的光芒” 所以海子咀嚼着超越黑色世界的永恒与自由。 因此在这个虚无世界,海子的思想是永恒的,才能如黑风般向着太阳的内部生长。 二 放弃了 放弃了思想的极地 诗人在黑风的翅膀上 超越自己 海子放弃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自由的精神世界,放弃了“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而选择了死亡,让自己的精神超越死亡向永恒飞奔而去。 人子啊!我们在生存的枝头 共同隐藏了并蒂相连的疾病 在不知所措的季节 与清晨的露珠交换手相 而他是谁? 一张深邃而赤烈的面孔 以一种疯狂的烈焰 使自己踏碎了石头般 沉重的躯体 这两节的赞美与感叹,让我们不由得感叹诗人的境界,诗人与海子有着同样的对自由的向往对永恒的追求,用短暂的生命塑造永恒,随那自由的风向着太阳飞奔而去。 三 肉体消失 鲜血燃烬 一魂不死 占据了太阳 谁的左眼直视天堂 谁的右眼直视地狱 而他始终不祈盼自己 使我坚信: 那个在太阳中化为诗歌的魂 完成了自己 很多现代诗的诗人认为海子的死是一种必然,正因为这种必然,才能点燃最纯净的火焰。 无论我们是直视天堂的幸福还是在见证地狱的苦难,海子的死都给我们指引一个方向。 海子的死塑造了一个不灭的灵魂,塑造了一个永远屹立的诗魂! 朱洪巍的诗歌在叙述的基础上结合议论,且这样的融合非常自然,让我们在品读的同时,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灵魂与灵魂的对话,读这样的诗歌无疑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与学习。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1241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