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话自说——黄淮

作者:黄淮

时间:2012-5-12 周六, 下午8:21

[b]

我的自话自说

黄 淮

我创作自律体诗歌的出发点是:第一,中国诗歌历史诗体发生演变的历程。第二,自己的创作实验体会。第三,1994雅园诗会树立了“鲜明和谐的节奏;自然有序的韵式”的共识(臧克家题)简称雅园诗标,和“以诗开慧,以爱塑魂”的宗旨(公木老师题词)。这是雅园诗派的思想基石。我没有创造,就是自律体(开始我叫自创体),即一诗一律(一个体式),这也是新诗的创作规律的自然体现,诗意与诗体都是诗人的创新的产物。这与旧体诗词不同,诗人写诗之前就牢记了“平平仄仄”,(其实”平平仄仄“也是从大量的自律体概括出来的,也不是先天就有的)。中国新诗一开始就以“革命”的姿态出现,废了旧律,引进了自由诗。诗律,说到底是语言韵律的集中表现而已。《诗经》就是中国一部自律体诗选。新诗也必然要经历一个从自由到自律,到共律这样一个共存共荣的发展历程。我们现代诗人恰恰置身其中。

我也是如此。我是从自由诗(多为自韵半律体)开始,踏上自律(不自觉的)和共律的。九言诗,是我的共律体的第一次汇集,对此我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实验,(九言两行,四行,六行,八行,十四行,多行),有人称为”九言诗王“(我从不理这类称呼)。然而,我也常常感到,限言体的呆板,束缚情思的一些缺憾。后来,不断重新学习开放宽容科学的“雅园诗标”,创作了许多自创体诗,直到2002年,《最后一棵树》(组诗)发表,才渐渐令我从半自觉状态下清醒过来。伴随创作的同时我还写了不少片段笔记,记录了心得体会,真切的感受到“雅园诗标”,真是好!那是当年与会诗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回头又复读九言诗的始创者闻一多的文章,豁然开朗,于是我的脚步就开始渐渐加快了。我已经编好的自律体诗集就有两本:《人类高尔夫300首》和《最后一棵树》,准备2001年出版,由于出版人的拖延至今尚未面世。好在,现有电子版可供批评。那位朋友要看,就告诉我qq号,就可以发给您看看!《戏说汉字》是我一项大工程,而今已经写了近3000首。还想在各地搞汉字诗石文化普及,威海已经在酝酿中,还有一项诗文化工程——《中华诗园》,也是雅园诗会的重点倡议,而今,正在北京筹建中。这些都是我的构想方案,1995年5月《人民日报(海外版)》有《且铸诗魂驻千秋》的专访和连续四期的专题讨论。大家有兴趣,我也可以把电子稿发给你们看看。我是泛律诗观,主张无律不成诗。我一直预想自律体也是一条引导自由诗不断走向律化的轻便栈桥。

诗律是贯穿诗歌创作全过程的规律“诗以韵律立体”;诗意和诗体确是是可以不断创新的,是活生生的。只有不断创新,才是诗的生命和灵魂。这个规律就是”以律立体,以意(境)传神;律随情(思)移,体缘(节)律立“。近两年我在《澳洲彩虹鹦网》,发现和倡导了一个353小汉俳创作热潮,集聚了20多位爱好者,已经得到许多网刊支持,《中华诗词》3 月号,开始推荐。今年我已经编辑了《彩虹353小汉俳诗选》,收录了23位诗人的几百首精品。还有《黄淮353小汉俳900首》都将在今年出版面世。这是共律体的小小实验。有兴趣的诗友,我可以把电子稿(初编)先发给你看看,欢迎批评指正。

[/b]

附录:“雅园诗会”永远不会忘记,已经离世的臧克家先生,卞之琳先生,公木先生,林庚先生,邹绛先生,雁翼先生,纪鹏先生,蔡清富先生,王洪涛先生,段更新先生,陈良运先生,张天寿先生,王恩宇先生,董跃章先生,徐跃魁先生,宋占军先生,和来自台湾的明秋水先生等。我们常常思念的与会的还有屠岸先生,丁芒先生,刘征先生,吴开晋先生,与会的还有黄淮同年的张万舒先生,钱光培先生,丁鲁先生,丁国成先生,朱先树先生,潘颂德先生,葛乃福先生,邹建军先生,姜耕玉先生,张承信先生,刁永泉先生,王野先生,潘大华先生,晓晴先生,张学增先生,田穗先生,桑原先生,任宝常先生,马晋乾先生,李庆先生,苏青先生,郭廓先生,马晋乾先生,马德俊先生,徐国志先生,闫昆先生,李庆先生,李中岳,蓝春荣女士,李宪润,还有我的小兄弟们王树民,刘金标,思宇,马建业,滕励华,张崇富,还有中国作协的书记张 和创联部主任孙德全,深圳文联付主席林雨纯,《诗探索》2人,中央电视台张翔升,北京电视台的记者。河北的任艳丽等等(这些诗家及学会理事大都对新诗格律诗诗体建设有着不可埋没的贡献,还是留给周仲器先生正在撰著的《新诗小史》来写吧。估计年底可以问世。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34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