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驼 峰及鉴赏

作者:黄淮

时间:2009-12-25 周五, 下午3:15

驼 峰

黄 淮

骆驼像座移动的远山,

夕阳依偎着驼峰睡眠——

暮色是毛毯渐渐加厚,

驼铃比星星灿烂香甜……

穿过夜海又如期归来,

地平线驶过驼峰如船——

朝阳是个活泼的顽童,

跳下驼峰又跃上云端。

出色的“大漠驼队行进图”

孙光萱

提到沙漠,人们眼前很快会浮现浩瀚无涯、人迹罕见的景象,耳边响起北风卷地、飞沙走石的声响……总之是荒凉极了,凄清极了。既然如此,又该怎样表现我们当今时代“沙漠”特有的生机和活力呢?且看诗人黄淮的这首不同凡响的抒情短诗《驼峰》。

读完此诗,只觉得耳目一新,暖意盈怀。吟诵再三,发觉《驼峰》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运用了大量巧妙的比喻,诗共两节八行,却用了六个比喻:骆驼——远山;夕阳——(依偎着睡眠的)孩子;暮色——毛毯;驼铃——星星;驼峰——船只;朝阳——顽童。每个比喻都很出色,加上诗人别出心裁地把这些比喻叠用连缀,一气呵成,就显得淋漓尽致,分外耀眼。

成功的比喻总是既贴切又新颖,不贴切就会隔靴搔痒,使读者产生不了形神兼备的联想;不新颖又会落套呆板,索然无味。《驼峰》的比喻堪称贴切而又新颖的范例,骆驼是庞然大物,把它比作“远山”,令人顿生“厚实”、“稳重”之感,而山在“移动”,又觉得奇妙无比,格外壮观。形容“夕阳”在“睡眠”,还特地点出“依偎”,这不是把“夕阳”比作可爱的稚气未脱的孩子是什么?请大家想想前人诗作中哪有这样比喻“夕阳”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使用比喻的创造性该有多大!形容“暮色”是逐渐加厚的“毛毯”,化无形为有形,也不失为生动的诗句,读者说不定还会想到“毛毯”正由骆驼背上驼着,以便旅行者到了晚上拿下取暖……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如此紧密相连,真可谓浑然一体了。

时间过得很快,“驼队”昼夜行进,“夕阳”变成了“朝阳”,最妙的是诗人这时用了

“顽童”之喻,突出了“顽童”的“跳下”和“跃上”的动作,一下子就使得一幅“大漠驼队行进图”增添了好多亮色和热闹的气氛,全诗也因此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顺便还得补充一点,《驼峰》不是单纯的抒情诗,它主要是通过绘景寄托感情的,就“绘景”而言,它还有点面结合、远近对比的特色,像把身边的“驼铃”和天上的繁星对比,第二节第二行“地平线驶过驼峰如船”,把移动的“驼峰”置于广阔的“地平线”之上,都有效地作用于读者的视觉,生动地体现了诗人的艺术功力。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155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