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远近高低各不同 作者:songshi 时间:2010-3-27 周六, 上午10:00 诵诗 约好几个朋友,去登夹谷山。 冬日,水冷草枯,残留着几片叶子,铁片似的,寒风中,在栗子树梢上摇着,啪啪作响,只有松柏,青青的,有些凝重。 夹谷山,四周,沂蒙群山环绕,不算高,只有300多米。但,这里有圣迹,这里有文化底蕴,这里有灵感的空间,这大概是我们来登临的原因吧。 一到山脚,我直奔主题,孔子相鲁会齐侯处,是一块石碑,漫漶的文字,向我诉说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往事,鲁定公十年,就在这里,齐鲁两国交界处,孔子随鲁定公会齐侯,面对黩武的齐侯,滔滔不绝地陈述了“仁”“和”的儒家思想,“俾其君悔过而谋士气夺”,说服齐侯与鲁国修好结盟,化干戈为玉帛,避免了一场荼毒生灵的战争,给两国百姓带来了安宁。历代记之诗文甚多,我却欣赏唐诗人胡曾的《夹谷》:“夹谷莺啼三月天,野花芳草整相鲜。来时不见侏儒死,空笑齐人失措年。”历史早已成为过去,这里的“圣化亭”,不知去向,空余一块石碑,在杂草中,兀自独立。 圣人泉是一泓泉水,清澈见底,历历山石,杂陈泉底,据说,孔子会齐侯时,在这里掬水解渴,因此叫“圣人泉”,两千多年来,泉水绵绵不绝,源流不涸,有几根水管,直通泉眼,那是山里人家,汲水饮用。这是孔圣人喝过的泉水,掬一捧,大口喝着,清冽冽的甜,甘露一般,沁人心脾,多少也沾了些仙气,并不感到凉。 至于史书上记载的圣人殿,奎星阁,夹谷书院,这些历史的遗迹,早已荡然无存,现在到哪里去寻? 招呼同伴登山,只见他们,各忙各的,爱好摄影美术的老宋,一边登山,一边对着怪松,巉岩,奇石,调整着角度,不住地拍照;搞篆刻的小张和喜欢盆景、书法的老郑,落在后边,一个双手抱着锛头,刨着山土,一个仔细地寻找牛角石和有造形的树根、石头,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来登山,也在寻找着创作的素材,约好,回去以后,老宋的摄影和国画,小张牛角石的篆刻,老郑的树根盆景,夹谷的神韵,此时正在他们心中浸润,一个一个美的意象,不断地跃入他们的眼睛。看他们兴致勃勃的样子,登山和寻找的累,早抛到身后了。 我不等他们了。寒风萧萧,满山都是没膝深的茅草,登山本无路,于乱石荒草之中寻路,艰难地向上攀登。越朝上,山越陡峭,一不小心,脚没停稳,身子跌倒,直朝下滑,只得抓住茅草。调整一下,弯腰曲背,够着树干,抓着岩石和乱草,一点一点朝上攀登。好在山不太高,停停歇歇,近两个钟头,也就到了山顶,坐在山石上,大口喘着气,这才感到舒服。山风一吹,只一会工夫,身上的汗凉了,双手抓茅草攮的刺,也有些疼,心中自有登山的乐趣,这些又算什么呢。 不一会,同伴都上来了,老宋的相机里满是美丽的画面,老郑的蛇皮袋里,装满了奇形怪状的石头和树根,牛角石难找,有限得几块,攥在小张的手里。他们朝我谝着,都说,不虚此行。 夕阳沉沉如山,金色的余晖镀在身上,满是时光的印痕,寒风在夹谷山顶来往回旋,摊开裸露的岩石,铺在面前,似无字史书,我们读不懂,也读不透。子贡山,小塔山,朱雀山,马山,金牛山,葫芦山,还有叫不出名字的山峰,夹谷群山环抱,此时,我们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有我们这些登山的人。 (通联:江苏省赣榆县青口镇政府 222100)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1805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