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煦园

作者:sunmg

时间:2008-1-12 周六, 下午7:12

琼湖碧柳掩楼堂,

此处几曾换大王。

煦园不问前朝事,

逢秋散发桂花香。

煦园是天王府的西花园,前身是明汉王朱高煦府第花园,故称煦园。煦园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虽然面积只有20余亩。但清水碧潭,花木扶竦,亭台错落,山石叠秀,秀丽如画。煦园以水为主,水体南北走向,整个水池周长约1866米,面积约占全园面积的一半多,池周全部用明代城砖驳岸,显得非常古雅。南舫北阁遥相呼应,东阁西楼隔岸相望,景致自然和谐。水池平面似一个长颈花瓶,瓶口有漪澜阁屹立水中。阁两边各有小石桥与岸相通,屋顶为瓷质鱼脊歇山,门限上方用木质彩狮雕饰。阁前有平台伸在水中,昔时供赏月听戏之用,水声乐声交相共鸣,月影人影翩跹同舞。依阁南望,水天相映,一艘长14.5米的仿木石舫横泊水中。每当微风轻拂,波随风动,舫若徐行。同遭莲荇点点,锦鳞斑斑,引人入胜。石舫为清代两江总督尹继善于乾隆十一年建造,石舫上的“不系舟”匾额还是当年乾隆皇帝南巡时所题。“不系舟”三字语带双关,在乾隆眼中,这个形似横卧花瓶的水池充盈的是满天下的大清百姓,而水上所载的石舫乃指清朝江山。唐时魏征在规谏唐太宗时就引用过这种水舟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使李世民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乾隆皇帝题写“不系舟”3个字,是希望天下臣民安居乐业,大清江山天下太平,国祚绵长,就如那不系舟坚如磐石,稳如泰山,因此也有人把煦园称作“不系舟”。石舫分为前后两舱,卷棚屋顶,造型精巧,形象逼真。有石制跳板可以登舟。船身用青石做成,船头铺以青砖,船舱顶部是黄色琉璃瓦,两侧嵌有青砖雕花栏板,上面雕刻着牡丹、万年青、卷草、猴、鹿、蝙蝠等彩色图案,雕饰极其粗犷、优美。石舫门柱上端是太平天国时期制作的两只木雕狮子,狮子额上似“王”非王,据说是“天王”两字的合写,寄寓着当时人们对洪秀全的敬仰。

从“不系舟”上东岸,迎面是一座中空的假山,假山由十二生肖石叠合而成,习称南叠山。假山上面是一座两层的六角亭,上层耸于山巅,下层掩在石中。远望似处深山幽壑,近观则亭角起翘,振翅欲飞。西北侧还有一座方胜亭,形似两亭重叠而成,顶为双顶,远看好似双亭并立,近看却是方胜连环,浑然一体,形影相随,须臾不可分离,因此又名鸳鸯亭。南叠山北是煦园内最大的建筑桐音馆,三开间,建于1870年,是曾国藩的花厅。飞檐、翘角、圆顶,四面皆窗。门前屋后有高大的梧桐数株,每逢下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叮咚作响,饶有情趣。也有人说桐音馆是当年洪秀全与部下商议国事的地方,桐音馆的名字是取上下同心,异口同声的意思,看似有理,但洪秀全当天王时桐音馆八字还没有一撇。

桐音馆后有北假山,山中有洞,洞洞相连,石径起伏,峰回路转,恍若误入迷宫。出洞则豁然开朗,及而上,旁有道光皇帝御笔所书的“印心石室”石碑,据说是为嘉勉当时的两江总督陶澍所立。陶澍少时家贫,却整天坐在溪流中的大石块上专心研读,心外无物,水石相证,后来终于功成名就。

过桐音馆北上,池边有三楹的忘飞阁,中间一楹伸向湖中,造型奇特。此阁始建于康熙年间,原为两层。同治年间改建为现状,据传曾有飞鸟歇此阁上,见景美丽忘飞,故称忘飞阁。对岸有夕佳楼,上有凉台,下设回廊,楼旁有古老苍翠的银杏和玲珑剔透的湖石,楼西依墙建半方亭,其中陈列名家手迹。迎面有太平天国时期的彩色团龙砖刻,龙墙起伏,上面的鳞状瓦当随之升腾起落,酷似节日上下飞舞的龙灯,造型生动而特有气魄。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6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