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漓江边的竹子 作者:梦溪河 时间:2007-10-31 周三, 上午10:15 漓江边的竹子 文.图:梦溪河 到了漓江,除青山绿水的美景外,最令人难忘的便是漓江两岸延绵数十里的青青翠竹。 竹子沿江两岸密密生长,一簇簇,一丛丛,袅袅婷婷,如诗如画。翠绿的颜色,摇曳的身姿,既像美丽的凤凰舒展着自己迷人的凤尾,又像妙龄的少女舞着长长的绿裙,俏丽而温柔。它们有的孤立水畔,有的端倨山脚,还有的手拉手林立两岸,微风一过,便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阳光之下,竹影婆娑,如梦如幻,斑斑点点的太阳透过竹叶空隙,轻轻洒在游人们的脸上、身上,好一幅“花影相和满客衣”的画面。 桂林的山,峻峭秀丽,漓江的水,绿波悠悠,水边的竹,婀娜多姿,共同组成和谐协调又迷人的美丽,让人贪恋地醉在其中不愿醒来,就像疲惫劳累的游子回到母亲的环抱,舒适得让人不愿离去。 斜依着船栏,心静如水,欣赏着这江水悠悠,竹韵依依,如在人间仙境。城市的忙碌、渲嚣,人世间的纷争、燥扰近于消失,只有这青的山,绿的竹,碧的水呈在眼前。而摇曳多姿,袅袅婷婷的竹,鲜活而丰富,掩不住的蓬勃生机,既如山水之精灵,看护和守卫着这一江绿水,又如山之裙,水之带浑然一体,为漓江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美丽,造物主的高明。可谁又知道这漓江边的竹竟然并非大自然天成,而是在周恩来总理的指导下,多年来经漓江两岸人们的双手而建成。 据说1960年5月,周总理与陈毅副总理和邓颖超、张茜同志来到漓江。当时正值一场洪水退去,漓江两岸许多没有竹子的地方,被洪水冲垮塌方,露出一块块斑剥的伤痕,而有竹的地方,不仅河堤保护得很好,风景也很美……于是总理建议漓江两岸多种竹子,以保水土,美化风光。从那时起,沿岸人们便在漓江边掀起了种竹扮靓漓江的热潮。“那几年,漓江两岸一到植树季节,成千上万的群众就涌到江边,挥锄挖坑,植竹种草……”漓江边便从此多了这一道画龙点睛的美景,便有了“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的感叹! 竹素有高洁,文雅,虚心,坚韧,乐于奉献的美德,不但给人留下完美的形象,而且还让人们有了哲理的启迪。被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颂扬和珍爱:“莫嫌雪压低头,红日归时,即冲霄汉;莫道土埋节短,青尖露后,立刺苍穹。”道出了竹子的博大和开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誉了竹子的桀骜不驯,坚强勇敢。“一节复一节,千校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突出了竹清淡高雅,一尘不染……更有甚者,竹还积淀了中国深厚的文化意韵,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儒、佛、道“三教”均共赏此物。淡泊、清高、正直,也成了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 除此外,竹还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千古绝唱,提示了竹子与人们密不可分的关系。就这漓江里的竹船、竹划;岸旁的竹楼、竹厅,以及老百姓家中的竹篮、竹椅、竹笛、竹家俱……从工艺品到实用家具,从栋梁之材到小巧玲珑的美妙竹笛……无不包含着竹奉献给人们的悠悠美意,款款深情。 漓江边的竹,品种繁多,以凤尾竹为主,还有大量的筒竹、毛竹、撑杆竹、油墨竹等十来种。它们携手江边,互相依偎,和平共处,以山风而舞,听水韵而诉,同经风雨,共享欢乐,在阳光和雨露中茁壮成长,就像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在母亲的环抱中发展壮大一样,和谐、美丽而富饶。 梦溪河 2007-10-22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526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