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新加坡印象:浓浓的殖民地气息 作者:sunmg 时间:2008-5-11 周日, 上午10:58 次日上午,由新加坡航空公司安排作狮城半日游。新加坡是一个太平洋岛国,地处赤道,位于马来半岛前端,由1000多个岛屿组成。记载新加坡早期历史的文字实在寥寥可数,称谓也不一而足。公元三世纪,中国人称新加坡为蒲罗中,意为“半岛末端的岛屿”。1330年前后,元朝的汪大渊到过此地,称之为 Pancur (意为龙头),并说有中国人岛止居住。由于新加坡地处马来半岛航海冲要,过往造访的的外国船员便贴切地把她称之为淡马锡 (Temasek) (意为海城),这个称谓最早出现于1365年的《爪哇史颂》。到14世纪末,因为一位佛国王子的来访,才出现了通用至今的梵文名称“新加坡拉”(Singa Pura,即狮城)。1819年,英国人为了遏止荷兰人在这一地区的扩张,派史丹福莱佛士 (Stamford Raffles) 爵士登陆新加坡,谋求建立一个为帝国舰队提供维修、补给和保护的战略性中转贸易港口。从此。这个马六甲王国的重要城市沦为英国殖民地,开始了被称为“现代新加坡”的进程。1965年8月9日,新加坡独立,但至今也仍是英联邦的成员。莱佛士爵士登陆的新加坡河口地区,当年是英国殖民地时期的统治中心,至今沿存的许多历史性的建筑依然散发着浓浓的殖民地时期气息。 游览的第一站是参观河口地区的国家广场(当地人称政府大厦草场)。在广场的东部,自北而南,鳞次栉比排列着一座座标志性建筑:那半球型屋顶的是最高法院,虽然层次不多,却庄严肃穆。灰白色的西式建筑是总理府,简朴庄重得使人难以置信。旁边则是亚洲最高楼--七十三层的惠斯汀( WESTING)大厦和以第一个登上新加坡的英国人命名的、新加坡最昂贵的拉费尔宾馆(RAFFILES CITY)。还有一座白色的教堂,在阵阵的轻烟雾霭中时隐时现,高高的塔尖却始终隐入苍穹。芳草如茵的国家广场并不大,但却是新加坡人举行国庆等大型活动的场所。 广场之西,清彻的新加坡河边,花团锦簇中耸立着一座张着大嘴喷水的白色狮头鱼身像。像高8公尺,重达70吨。关于它的来历,自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据《马来纪年》记载,公元14世纪,三佛齐王国的圣尼罗乌达玛王子出海遇到风暴,登岛避风时突然发现一头神奇的野兽。问了当地的耆老,才知道那是一头雄壮的狮子,是人们心目中的吉祥之物。于是王子决定留在这个岛上,并把这座小岛命名为“Singapura”。“Singapura”在梵文里的意思是狮子(Singa)城(pura)。1964年,新加坡旅游局征集旅游标志,范克里夫水族馆馆长布仑纳独辟蹊径,一尊鱼尾狮塑像演绎出新加坡的崛起:面对大海的狮头象征着昂立于世的现代新加坡,惓贴于地的鱼尾则代表了来源于渔村的古城淡马锡 (Temasek),从狮子口中奔腾而出的海水象征着自古至今奔流不息的生命之源,那么执着,那么奔放,恰似一首气势磅礴的《新加坡颂》让人感动。鱼尾狮从此成了狮城的标志,国家的形象,更成了新加坡人的骄傲。鱼尾狮塑像由新加坡著名工匠林浪新(Lim Nang Seng)用混凝土制作,表面覆盖陶瓷鳞片,而眼睛则是红色的小茶杯。现今的鱼尾狮身上的320片鱼磷和狮鬃加上光导纤维,每隔几秒钟便能变换颜色。炯炯的双眼睛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激光束直刺茫茫的海空。夜间,喷泉、灯光、音响勾画出靓丽的激光造型,据说在马来西亚也能清楚地看到。来新加坡游览的游人往来如梭,没有一个不在这里驻足留影。鱼尾狮像背后是著名的安徒生大桥,似虹的桥拱横跨在一脉荡漾碧波上,那气势似蛟龙出水,凌厉快捷;那神态却又悠然平静,整个公园沉浸在宁静和安详中。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726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