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北海老街

作者:湘雯

时间:2010-10-11 周一, 下午3:19

北海是一个江河汇集出海的地方,在它悠久灿烂的历史长河中,老街是它永恒记忆的地方,能够记录岁月的痕迹,能够激起那些曾经燃烧又从记忆深处唤醒。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存,尤其是历史建筑,是揭示城市各个发展时期最有力的见证物,是凝固的城市的建筑生命,果戈里说:“建筑同时还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而它还在说话呢。”

老街位于北海市珠海路,初时曾名“升平街”,全长一公里余,为中国岭南直线最长、保存较完好的老街。自古以来,就有珠民聚居于此;清道光末、咸丰初,街市随商业兴盛而形成;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北海成为对外通商口岸,老街遂成北部湾畔繁盛之区及中西文化交汇之所。

老街就是这样蕴含着北海作为一个百年商埠港口城市的地方文化精髓,在她斑驳的外表下写满沧桑的内涵,总是勾连住我的脚步,让我缓缓而行,便与它结下了深深的缘分。

行走在老街的青石板,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青石板回响,从漫漶走向清晰,这里的骑楼,大多为二至三层的建筑,每一栋楼房的正中,都刻着自家的印记,如“陈荣和”、“潘德祥”之类;让从这儿走过的人,保留一种惊奇和猜想。我喜欢这里的风景,它让平淡的生活丰富,沉闷的日子多彩。还记得卞之琳的名句吧,它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在这里,物与我,我与人,都是生命旅途特遇的风景,互相搭建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穿行于老街两旁骑楼下的回廊间,不时会出现古巷道的影子。那一条条绵长幽深而又黑暗深遽的小巷道,沿着房屋的墙基往外延伸着,看不到尽头,把骑楼所经历的故事慢慢掩藏、沉淀。旁边有一个木雕博物馆,里面搜罗了清代和当代的木雕工艺品,还有些雕花的床椅柜子,手工精美,创意独特。走到摇水井,这是民国期间,在珠海路、中山路沿街打了8口水井,均装有摇把,故称摇水井,老街居民再不需要穿街过巷到古井去挑水了,在家附近手压摇把,清凉的地下水就会涌出。现在在珠海路的这口井是枯竭了,还是仍然一泓如碧,我不得而知,因为现在这只是一种回忆里的景象。在一处骑楼的间隙里,这是一条夹杂于两座骑楼之间的巷子冠名摸乳巷,它的宽度仅仅只能容纳一个人自由地穿过。你可想而知那巷子有多窄了吗?但通过这小巷可以看到了小巷的另一面。在灿烂的阳光下,其尽头蔚蓝的海水在轻轻的荡漾着,细碎的波粼闪闪发光。

行走在这些既可遮风挡雨、又可躲避烈日的骑楼之下,在瞬间中穿越历史,穿越时空,仿佛看到了老街昔日喧嚣的车马人流,不夜的灯红酒绿。如今,随着城市的扩展、商业中心的转移,往日喧嚣中参杂着的辉煌,慢慢地于沉寂中积淀成老街的内质,丰满她自己的历史,并逐渐成为一道沧桑的风景。

在这里,历史本身也不会否认一切真切的人生回忆会给它增添声色和情致,但它终究还是以自己的漫长来比照出人生的短促,以自己的粗线条来勾勒出人生的局限。

北海老街百年的历史沧桑引发出人生沧桑感,有潜思冥想之余的豁然贯通“众里寻他千百度”后的葛然惊见,于是老街的人、历史、自然就浑沌地交融在一起了,老街本身就是诗歌,一个窗口,一口古井,它们都是一个跳动的词,一个意境,从而汇进自己的灵感领域,于是有了写诗的冲动,把老街的故事用诗歌来表述,把记录美丽滨海城市的北海最妥当的字句放在最妥当的地位。

诗歌是我的一种表达方式和生活方式。诗歌使我多了一些表达内心冲动、感动的欲望,多了一些表达我的兴奋点和动情点的机会。诗歌是我的生活,或者说是我生活最富有激情的那一部分。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276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