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心灵的呼唤

作者:李明晏

时间:2007-11-27 周二, 下午8:31

迎着心灵的呼唤

李明晏

今年5月,我应《欧洲华文作家协会》会长俞力工的邀请,和妻子维拉从悉尼出发经台北飞欧洲,出席在布拉格举行的《欧华作协7届年会》。因维 拉没去过台湾,我们就在台北停留了3天.我这是第三次来台北,有资格给妻子当向导,带着好奇的妻子几乎跑遍了大台北.想不到的是,就在我们离开台北飞往德国法兰克福的前夜,却在距我们下榻的《麒麟大酒店》咫尺之间的一家水煎包小吃店里见到了我的一个熟人汤姆。

“汤姆,是你吗?”我惊讶得失声叫起来。

“你是那个什么记者,老李?”

“对,我是老李。你……”我望着他那一身服务生的服装,喃喃着不知所措.

“老李,说来话长,现在不是说话的时候,我晚间下工后,到你住的酒店看你.”

我匆忙给他写下了酒店的房间号,递到他手上:”汤姆,你可一定来呀!咱们可有好多年没见了.”

汤姆是1988年来澳洲闯荡的大陆留学生,也是最早摆脱了贫困,走进老板行列中的幸运儿。

汤姆来澳州后,便走进了枯燥无味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当他洗的碗已堆成一座大山时,银行本的数字也直线上升到五位数之多。人在财大气粗的时候,就不想再在盛气凌人的老板面前夹着尾巴。于是,他一时冲动,昂首挺胸走进了老板的行列。他在悉尼大陆新移民居住中心开了一家录影店,他本是信心十足,因为成千上万的大陆移民在民以食为天之后,理所当然的要用五彩缤纷的国语录像带进行精神享受,可他万万没有料到,他用四年艰苦的打工生涯换来的是一个烫手山芋。当时,在那一地区,共有三家国语录影公司,而他接手的这家公司不但生意最差,上届老板还给他留下了难忘的纪念-一桩费时二年花费一万多元律师费的版权纠纷。然而,亲自品尝了商场如战场的他,并没有面对魔鬼的微笑而陷入命运的低谷。这个在大陆从工厂学徒工底层一直拼搏到国家机关公务员的硬汉,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因生活的急转弯而放弃人生的追求。他决定从零开始,在录影行业中开拓一片灿烂的天空。

苍天不负有心人,短短的两个春秋,汤姆的客户已达到二千多,营业额比三年前翻了五倍。而随着生意的火红,汤姆也成为悉尼录影行业中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我当年作为一家华文报社的特约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我至今还记得,那小小的一盘盘录像带,变成了他迈向成功之路的砝码,令我十分佩服。他把录象店管理得井井有条,有声有色。一张张他亲笔撰写的影片介绍,一行行分类规范的录像带,凝聚着他的心血。他的录影店片种齐全,但这并不就能保证录影带能源源不断地从柜台上走进千家万户,他的经营风度,方式,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久违了大陆服务行业满面冰霜的中国移民,已习惯了澳州大地四处可见的温馨微笑。一个个踏人商场的中国人,当然也将澳州式的微笑贴在自己的脸上。然而,总有一些先生和小姐,不知是先天不足,还是无商不奸已深深溶化在血液中,他们那种皮笑肉不笑的“顾客是上帝”,不过是笑里藏刀的变奏。而汤姆给予顾客的是一张可以信赖的笑脸。他根据不同顾客的不同口味,推荐和介绍录像带,而他的推荐十有八九能令顾客满意。一旦他的介绍与顾客的口味相左时,他不但言而有信,请顾客在琳琅满目的柜台上重新挑选,还要送上一句真挚的歉意:“对不起,浪费了你的宝贵时间。”

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微笑服务,汤姆在广大顾客中间的名声已是有口皆碑 。而随着这不胫而走的声望,是源源不断涌进店里的顾客。

也许,是他面对成功不想原地踏步,他将目光投向中澳的文化交流。于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他迎着祖国炊烟,走进了中澳文化交流的行列。

自从他豪情满怀地在悉尼国际机场上和我告别之后,就再也没有了他的消息,只是偶尔听到了关于他的一些传闻。有人说,他在祖国怀抱里如鱼得水,发达了;可也有人说,他四处碰壁,因为几年的澳洲社会生活,他已变成了一个天真的傻瓜,朽木不可雕。

想不到,多年之后我竟在台北见到了他,而我见到的他,不是什么老板大亨,而是汗流夹背穿梭在水煎包热腾腾香气中的服务生。在我和妻子回酒店的一路上,我一直被一种莫名其妙的悲哀困扰着,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当年事业有成的汤姆会在台北端盘子。

然而,我错了,错得愚蠢又可笑。那天,汤姆很晚才来到酒店,一直在酒店的大厅里聊到子夜时分,才恋恋不舍地分手了。原来,这个在祖国怀抱里创造了一片灿烂的他,突然明白了生活的真谛,那就是迎着心灵的呼唤去生活。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告别了甜酸苦辣五味俱全的商场,背起了行囊去漫游世界。几年来,他几乎走遍了地球。时而因生存需要,他就走到哪儿,就在哪儿挥汗如雨。

啊,生活好,活着好!迎着心灵的呼唤,生活更美好!

_________________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54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