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散文初论之一:诗人的心灵和感受 作者:william zhou周道模 时间:2009-11-26 周四, 下午4:58 诗散文初论之一 诗人的心灵和感受 周 道 模 诗散文是诗人的感觉和诗意的语言构成的散文似的文学作品,是诗人创造的新文体。 诗人的心灵是先验的和超验的。 先验。对现存世界万物还未体验到的、对未来根本无法体验的,诗人可以凭间接经验和特有的想象力去体验和感悟,仍然可以提炼和升华出诗来。 “……未来考古的人们/ 拣起今天的一片瓦/ 挖出今天的一块砖/ 想修复我们嬗变的生活/ 想翻译我们复杂的情感”(摘自拙诗《烟囱与瓦屋》) 这里不仅是体验到了“今天”的生活和情思,而且还先验到了“未来的人们”对我们今天文明的态度和情感。 超验。在体验世界的基础上,诗人凭独特的想象力去体验常人想不到的在客观世界是不可能的在审美世界是诗意的美好世界。 “啊,我在痛,天地在动!太阳从左边跳过来,跳进我青铜的胸中。月亮从右边舞过来,舞入我青铜的胸中。”(拙作《巫之梦》摘句) 就太阳、月亮、青铜人像的关系,常人是不会、不敢这样想的,也是不可能的;但在点化万物的诗人看来,是可能的是有审美价值的。 诗人的感觉是性情的和通联的。 性。诗人对钟爱之物是有性幻想的。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东坡《海棠》诗句) “大雁衔着春夏远去/ 在冬雪织成被盖之前/ 我和秋天铺开了婚床 (拙诗《哦,秋天》) 情。诗人情动于“物”,构诗于“象”,才成诗于“言”。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诗) 通感或联觉。这是写诗和评诗的常识。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人们一般是单用的,少数时候人们会无意识地联通使用。诗人在感知事物时和诗句抒写时常常相互联通,还和心灵沟通,这样才生发美幻的诗句。 “灶膛里燃着柴禾的温馨”:视觉 — 触觉 ;“烟囱说着民间的方言”:视觉 — 听觉 诗散文的作者必须是诗人,只有诗人才有性情的和通联的感觉,只有诗人才有先验的和超验的心灵,只有诗人才能创造出不同于散文的诗散文作品。 诗散文作品摘句:(拙文《巫之梦》载于《三星堆文学》2005年 1 期) 平原的宿水钻出泥土,潜入月光的歌吟…… 我在成长中渐醒,我踩着蚕丛的蚕茧升高,我踩着鱼凫的渔歌升高,我踩着杜鹃的啼血之歌升高…… 我解开梦的纽扣,从三星堆的祭祀坑中站起;我脱去几千年的雾衣,从破碎到完美,赤裸着,矗立在天地间…… 2005-11-27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1486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