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散文

作者:手手

时间:2010-3-31 周三, 上午9:39

美哉,青藏高原

王拉寿0353-5151285

在夜里,我梦见过你,青藏高原。

仿佛是应着某种召唤,在去年的七月,我带着简单的行装,走进一个梦想,到青藏高原采风。透过车窗,我看见沙漠、戈壁、青草、河流,以及低缓起伏的山峦。

似乎不是我梦想中的青藏高原。

从西宁到拉萨的旅途中,移动的窗外是无垠的柴达木盆地。没有人烟,也没有树木,荒凉的大地像是一部不曾让人阅读的童话,没有开始,也没有尽头。这是我所居住的星球上的一部分吗?我这样发出疑问。眼前的一切像是遥远的月球或是更遥远的火星。从喧嚣拥挤的人群里走来,一种完全陌生的行途不断鼓荡和震憾着我,似乎有种沉睡在生命中的东西开始苏醒。

除了延伸的铁轨,甚至没有孤独的骆队和寂寞的飞鸟……飞掠而过的几乎是一个静止的世界。

但是,有人。

只要双脚能够抵达的地方,总会有人。

那些道班、盐厂和油田,孤零零地散落在巨大的荒原上,代表一种文明的扩张与征服,又像是一处处文明的遗址。

格尔木几乎是一个突兀的城市。

街区与林荫积木一般地错落有致,并与四周的荒凉形成极不协调的强烈反差。缺氧在这座海拨2800米的城市里,已经成为影响外来者行动和睡眠的障碍,它无形,却又无处不在。我开始像个老人一般地坐卧起居,它起码让我明白了30年后的我,会怎么对待自己。

有关高原的种种恐怖传闻,让我开始小心对待一切可能的危险。同行的人都变得敏感而细心,倾听身体内奇妙而微小的信号,并在入睡和起床时预防性地报用感冒药品。

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肯定会嘲笑我们这一群人的娇情和脆弱。

那些从内地来的青藏铁路建设者,和我们一样,也有种种不适应,但这里对于他们,不是观光的风景,而是生命中一段漫长的岁月。像路基两旁盛开的八瓣梅一样,他们的青春绽放得寂寞而美丽。

车沿着青藏铁路工地,不断升高。

在昆仑山口,我没有“一览众小山”的感觉。

昆仑山不像是一座山,而像是一道门。它让你看到什么是威严、肃穆和博大。

一路上,都有同行的人不断摄像和拍照。他们用一种现代人的方式,将青藏高原的蓝天、白云、湖泊记录下来,带回各自的家中,

作为一种回忆的佐证,一种阅历的说明。

而我在想,不是所有站在青藏高原的人,就能真正抵达了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对于我们,是一处陌生的风景;青藏高原对于另一些人,则是创业的热土。

我们的远方恰是他们的故土。

我们是他们眼中的陌生人。

在长江之源沱沱河,历史没有把沧桑或者辉煌写在水面上。历史是那么浑浊。我听见什么东西发出一声尖叫。我们想要看到的,不是一条真实的河流,它还包括河流所孕育的文明和变迁。

我希望在涛声里与古老的英雄握手/我希望在空气中找到真正的烈酒/一醉方休/像一朵雪莲的新郎/像一只鹰的挚友/像一柄剑的后代……

这是我在旅途写下的浪漫诗句。但是回到都市,我发现我浪漫的翅膀不在身边。“寻找”这个词让我太累了,我知道出走与回归过后,我依然是尘世中那个现实的男子,有着太多的行李,做着太多注定被人忘记和忽略的事。

比起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改变人类进程的人,我们无法言说生命的意义。

我说的是简单的实话。

空气是有重量的。

在青藏高原,就是这样。

有一种气味不断在嗅觉中飘过。

是一种鹰的气味,是一种喇嘛寺和经幡的气味,是一种藏装和酥油的气味,是一种雪山和青草的气味。

这片亿万年前汹涌的大海,只留下一些海的影子————静止的影子。在群山环绕的湖泊中,还能够看到海的古老、明澈而又湛蓝的眼睛。

我在想,如此缓慢的升腾,该需要多么大的毅力。

与七月面对,我问自己,谁更强大?

青藏高原对此沉默。

我听见的是西风的喘息声。

如果可能,我愿意把青藏高原分成三份:一份给胸怀,一份给意志,一份给想象。

布达拉宫,我所见到的青藏高原建筑中最为完美的一座,它是一个客观的神话,一个现实的奇迹与梦想。它也是一个靠天才和想象完成的作品,空前绝后地站立在那里,成为全人类共有的一种财富和骄傲。

让我震惊的是,一个肉体历经苦难的民族,却对灵魂那么虔诚,对精神的追求那么强烈。

我看到过真正的藏民的笑容,友好、善良、纯真满满地堆在脸上,像一个你一直在寻找的朋友,像一面让人暗自羞愧的镜子。

在那曲,我还看见一个藏族女孩站在一堵墙边,像一幅油画一样,保持着一个造型、专注而持久。我无法确定她眼里的是现实世界还是想象的世界,浮躁的尘世中,很难再有那么专注和长久站立着,注视一样东西的人了,人们都匆忙地走动、寻找、选择、放弃……

她眼中的世界,一定不是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

作者单位: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人民法院

邮政编码:045050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182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