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中的三轮 作者:陈秀荣 时间:2010-10-13 周三, 上午9:39 小城中的三轮 作者:江苏/花中搂月 小城中随处可见三轮,就像我老家的小木船,有河流的地方总会发现它们的身影。它方便、便宜,还可以讨价还价,小城中几乎没有它不好走的街道和巷子。 只要需要,走在街上可以随时招手要辆三轮,有时即使你不招手,只是站在路边张望,也会突然有辆三轮向你游来,急切地问,要车吗?起初,你可能觉得他们很热情,正常情况下,你会礼貌地拒绝。然而,有时候你明明是准备过马路的,或者是在等人,三轮却一下子出现在你面前,它挡住了你的道和视线。面对这种情况,你可能会感到腻烦和不爽,甚至生出股怨气来,嫌三轮多事、碍事。心想真是要你车,不会叫你吗?可是三轮不腻烦,更不会生气,它有的是耐心和时间,他喜欢与行人磨蹭,尤其是拎包裹、搀小孩的。如果他见你还有点犹豫,三轮可能会进一步和你纠缠,问你去哪里,甚至做广告似地告诉你车费很便宜、价格好商量、服务很周到之类的话。如果你坚决地摇摇头,三轮会悻悻而去,再去捕获别的猎物。 不论是早晨、中午还是深夜,都可以在街上看见三轮,三轮几乎没有困顿的时候,它有使不完的力气。他们许多时候都聚集在单位门口、商场周围、景点附近。夏日里,他们偶尔也会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玩起斗地主或者惯蛋。一般情况下,他们的赌资也就在二十元左右。最后如果谁赢多了,赢者还会买上一瓶劣质酒、一盘花生米、少许猪头肉,随便找个地方坐下来,开心地喝着、聊着,甚至还会玩起猜拳的游戏。那情景有时让一些当官的羡慕甚至感慨,他们才是真饮酒,自己喝的酒大多是强咽下去的苦酒,没有任何欢乐。原来快乐竟这样简单! 在我们单位门口,时常有三轮在守候,就像在鱼儿时常出没的地方张开的网。时间一长便和我们熟悉了。在街上遇见时,还会互相点头打招呼,算是熟人了!只要我们需要三轮,大多叫他们,偶尔经过这儿的三轮几乎是争不到客的。当然,他们也会做生意,你要是问他们多少钱,他们总会笑着说,随便给吧!或许他们心里清楚,在单位工作的人,大多情况下,是不会在一、两元钱上计较的。但我们许多人是会吸取教训的,正常情况下,不讲好价格是不会坐他车的,防止到目的地时挨宰,多付点钱事小,重要的是影响了自己的好心情。 在这小城中,蹬三轮的有各种各样的人,年轻的、年老的、男人、女人,还有眼睛不大好使的,甚至还有腿部残疾的等等,只要他们愿意,似乎随时可以买辆三轮上街拉客。起初进城时,我心中总是怀惴着鲁迅先生笔下三轮车夫的形象,往往不忍心叫年老的拉我。可是那一次的经历让我彻底改变了看法。一位年近六旬的老者靠我很近,我却招手叫离我很远的小伙子。那老者生气地朝我喊道,为啥不叫我车?嫌我老吗?我可有使不完的力气。真是的!仔细看,这老者体态虽有点臃肿,但肩膀宽厚,脸膛黑红,身板硬郎,声如洪钟。我笑了笑,向那位被我叫来的年轻人说了声对不起,便坐上这位老者的车。 “你多大了?” “62了” “这把年纪应该退休在家享福了。” “福?哪来的福?我以前在船厂上班,现在倒闭了,儿子和媳妇也下岗,孙子读高中。哎!没办法。上面还有个80多岁的老娘。家里就靠我一个人。” “唉!”我同情地叹了口气,望着他肩上掸着一条擦汗的旧毛巾,感受着生活的艰辛。 “你怎么不把生意给我做?” “你担心你年龄大了,再说让您拉我,觉得有点难受。” “哈哈哈!你错了,坐我的车是对我照顾,是把钱给我挣,感谢还来不及呢!” “儿子也没我力气大!”过了一会儿,他掉过头来自豪地对我说。 等到爬坡时,我主动要求下车,他则要我继续待在车上。可是他见我态度坚决,便让我下了车。他在前面拉着车,我在后面推着车。“呵呵,我看你像个教师,心肠竟这样好!” “社会上还是好人多啊!” 他见我说这话再也没继续答理,默默地、使劲地蹬着车。 这小城里的三轮叫人不舒服的就是太杂、太乱,而且也不够统一。什么样的车都有,起先是脚踩的,后来有的脚踏的三轮随意地装上了马达,大概是想省点力气,可那马达发出的噪声非常刺耳,叫人很不舒服,同时还有安全隐患。再后来,街上风行起电动三轮来,起先我是不愿意乘的,后来,街上到处都是,几乎到了不乘不行的地步!有一次,下班时,路过周恩来纪念馆,只见几位老外站在出口处,十几辆三轮将他们团团围住,然而几个老外坚决地摇着头,嘴里不停地“NO!NO”着。他们大概是想打的,可翻译告诉他们这小城比不得大都市,很难打车的。这件事让我进一步感觉到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寒伧。 其实,我到北京乘过三轮。那儿的三轮车夫,能到处拉着你逛胡同,滔滔不绝地讲解着北京的历史掌故和文化。让我觉得他们是非常出色的文化人,难怪啊!人家是皇城脚下的人,就是很有品位。自己挣了钱,客人过了瘾,我直呼这钱花得值,心里感觉爽。有时我也在想,这小城也算是座很不错的历史文化名城啊!这儿有开国总理周恩来的故居和纪念馆、《西游记》作者吴承思的故居、汉初三杰韩信的祠堂、抗英英雄关天培的故居等等。三轮为啥就不能学习北京三轮的做法,在各种景点中穿梭,在各类文化掌故中漫游,让三轮成为小城中一道文化的风景,三轮车夫也演变为一个文化元素。如果他们能将劳力和文化结合起来挣钱,这样一来,既使自己受到了古城文化的熏陶,又能让四面八方的游客受到了古城文化的洗礼。那可真是其乐无穷、益趣无边啊!对此,我是不是过于理想化了? 邮编:223200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楚州教育局 (手机:13151318018) 原名:陈秀荣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2768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