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师 作者:雪泥 时间:2006-2-06 周一, 上午3:24 一字之师 今早收到留德翻译家李士勋的电子邮件,正文全是乱码,无法阅读。打开附件是一幅妖娆的梅花图,配着几段德文。我自信还懂几门外语,德语却是除了'guten morgen'(你好)以外,不再认识第二个字。还好李老签名里有他的个人网页地址,受好奇心驱使,我点击了一下,“刷”屏幕出来《雪泥文学》,震得我像是被飓风兜到了半空中,人虽在欧洲,却从不知还有这份刊物,会不会是向我开战,说我用了雪泥这个笔名?法盲的我本就胆小如鼠,越往坏里想,越害怕,于是心急火燎地向远在世界另一角的友人求助,一秒钟内友人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答道,“美国总统的名字都有人敢用,没事!”,我长长地缓了口气,阿弥陀佛!没事就好。 接着,我煞有介事地写了封回函,说先生的正文这般这般。几小时后检查邮件,有先生的信,全文如下: “ 雪泥:新春好!偶然在网上相遇,甚喜。读了您的作品,感到很清新,很有文采,也很喜欢。希望看到更多佳作! 因为喜欢,又有诸多共同语言(雪泥、梅、苏东坡、郑板桥……),所以不揣冒昧,谨进一言:文中有一个别字“抑(yi)或”写成了“仰(yang)或”,至少出现过两次,可见不是笔误。如果说得不对,也请您纠正。 希望您的网页办得更好,顺便赠送一幅梅花图和一篇介绍梅的短文,亦请您帮助在西方为梅正名!您的名字有梅,更“义不容辞”! 9号,我将回国,去武汉梅花研究中心参加今年的梅花节! 祝愿您生活愉快! 李士勋” 我这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吗?当下羞愧得无地自容。这个“仰或”,有时写文章用到,也会问自己这个词对吗?但从未有人指出我的错误,就这么着用。第一次为了“抑”字查字典——抑,(2)文言连词,1)表选择,还是。2)表转折,只是。而我用的应该是“抑或”。心里连称先生为“一字之师”。说到“一字之师”,现在的年轻人不一定都知道,有必要把这个成语故事重述一下: 话说唐朝时,江陵龙兴寺内,住着一个和尚名叫齐己。他学识渊博,能诗善文,字号衡岳沙门。有一个冬天的早晨,他看到初绽的梅花,脱口赞道: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他听人说郑谷的诗用字准确、生动,便带着诗稿,冒着风雪前往郑谷的住所。郑看了齐己的《早梅》后,说:“既为《早梅》,这‘昨夜数枝开’一句,不足以点明‘早’字,如改为‘一枝’的好。” 齐听后,钦佩不已,连称老师,双膝跪地向郑谷行礼。所以文人们都说郑谷是齐己的“一字之师”。 虽然先生不是帮我斟酌字句,但这委婉、细心的点拨已让雪泥感激不尽。当今文坛用心去读别人文章的人并不多(恐怕我便是其中一个),大多是心下浮躁,眼下匆匆,哪还顾得上哪个字,哪个词用对与否。未见其音容,却已闻脱俗高风。再回想其附寄给我的梅花图,隐约中已见到先生坚贞的人格。于是,我开始潜心阅读先生写的文章,当读到《第十三次搬家》,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先生,过得并不福足,却像成千上万漂泊海外的华夏游子不为命运折腰,与世抗争。而先生在文末关于道的解说,更令雪泥茅塞顿开,“简单地说,道本来不是宗教,是一种人生哲学,它要人们顺其自然,以求达到与天地合一的那种和谐境界,几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形象地说,就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失人格而自得其乐,可为物质上的贫民,但却是精神上的百万富翁!”先生遵循的不就是这样的人生哲学吗? 不记得是何时读的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盘古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匆茂,”“嗟盘古之乐兮,乐且无央,”“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当遭遇人生之风波时,尽想着去寻找这样的“盘古”世外桃源,消极地处世,以为逃离便是解放。今看到先生对梅的热爱,对道的诠释,冥冥中似拨开迷雾重见天光,冬天不再是一味的灰蒙、萧瑟了,鸟雀也可能不是在悲鸣。 那么,先生于我又何止是“一字之师”呢? 雪泥 2006-02-05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74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