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风

作者:李兴濂

时间:2006-6-04 周日, 下午7:49

李兴濂

风行于山野,玉树临风,便有傲岸于山巅涛声如乐曲,摇曳于大地丰草如舞蹈,温馨于风中柔动如语言。

远处是一片庄稼地,庄稼地上面是荒坡,草木杂生,景致本无特别,但若有风,总会给人一种异样的感觉。树和庄稼的叶片被风吹得反转跳荡,叶子背面反转过来闪着银色的光。风掠过稻田,掀起一浪一浪的波涛,使人觉得整个大地都在绿海中移动。这时你才体会到什么叫风景,有风才有景,那景是活的,动的,是音乐,是舞蹈,是语言,是流水,是波涛,是美。无风,即使有景也是死的,没有生气。这时,如果你站在旷野,风飘摇你的衣衫你的发丝,头上是大片大片的云彩在空中轻轻游移,脚下是大片大片的阴影在大地上悄悄追随;旷野是阵阵花香和草的清馨气味,就像一曲轻柔的音乐,一脉清莹的流水,像爱人的手,轻轻拂过你的肩,你的面颊……便有了清凉的渴望,沐浴于如水的风,思索亦如风如水一样舒畅。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风能吹落秋天的树叶,更能催开二月的花。程大昌的《演繁露》说:“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花信风”指的是应花期而来的风。古时按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候,计二十四候,每一候应一种花信,即“二十四番花信风”。可以说,大地上的花都是风吹开的。

宋玉《风赋》,把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庶民之雌风。其实,风者,乃天地之气,溥畅而至,本无择贵贱高下之分。它“可闻不可见,能重复能轻”,它透明,看不见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你的目光能轻易穿透它,却不易看清它的真正形体。它的力量不可小视,它可以“眴涣灿烂,离散转移”,“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也可以“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泰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者,梢末林莽……”

风是无形的,总是通过有形之物来体现:抖动的叶片,摇曳的树枝,飞扬的尘土等等。风掠过人或物就赋予别样形体,甚至唤醒人或物内在的精神。譬如一杆旗帜,无风时,低垂着,没有一点生气。有风时,呼啦啦飘扬,让人心振奋。譬如檐下风铃,只有风才喧响天籁妙韵,一串串音符,揽尽青山流云。譬如那湖,无风如镜,有风生纹,涟漪轻荡,欸乃着一曲小令古韵,缥缈悠远的情思。唐代诗人陈之昂,登上古幽州台,把酒临风,长衫飘逸,胡须髯髯,唱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天高地远,心怀壮烈,人之感怀,内蕴之气质,一吹而现之,皆因风之功也。

风,是自由的精灵,是不堪压力的空气对压力的反抗。它长驱直入,无孔不入,是天地间自由的旅者,从目不可及的地方而来,向目不可及的地方而去。生命如风。人活在世上就如行走在风中,不管是顺风还是逆风,风是光阴,是心境。不管是风生水起还是风平浪静,都是一道风景。随风而来,乘风而去,生命的过程就如此简单。在任何地方,风之所唱,风之所吟,每一首都是心曲。当寂寞来临,当孤独贴满心,亲近贴身而过的风,拥抱风中的感情,风中有情,以知己相许,以一生相携……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13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