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要创新和保古两条腿走路——与王保国先生商榷 作者:钱志富 时间:2007-2-06 周二, 下午7:42 文化发展要创新和保古两条腿走路 ——与王保国先生商榷 •钱志富• (文学博士 浙江宁波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郑州大学王保国先生在《文艺报》2007年1月13日《理论与争鸣》版发表了《文化发展要走创新之路》一文,引起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应该说,王保国先生的提法没错,文化发展是要走创新之路,没有创新,一种文化就会失去活力和生机。中国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到现在还能够源头活水地流动,正在于中华文化十分注重走创新而且是自主创新之路。回首中华文化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属于我们民族嘎嘎独造的东西可以说是太多了。比如,我们的语言、文字就是我们民族独创的,尤其是汉字,不仅形音义兼顾,具有形美、意美、象美,而且汉字的书写就构成了一种文化,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世界上只有中国才有书法艺术。又比如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婚姻制度以及“三纲五常”的伦理制度和礼教都是中国人嘎嘎独造的结果,中国古人是很懂制度创新的,而且正是由于中国文化有一种制度的保障,所以中国文化才有了强有力的支撑,而且能够永放光芒。再比如中国的诗词歌赋,几乎每个重要的时代都大放光芒,形成中华民族文采风流的独特文化景观,这也是中华民族潜心独创的结果。中国的长城、京杭大运河、六朝故都、紫禁城、江南园林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独创出来的。所以,在笔者看来,一部中华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文化自主创新的历史。 中华文化除了能够走创新之路这个优秀特征以外,中华文化还能够尽力量保护这些创新的成果。当然,有些创新的成果会显得历史久远,而有些历史久远的创新成果在某一个历史阶段会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仍然具有某种甚至是巨大的价值,所以需要加以保护,这就是保古的文化观念。孔夫子当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编纂《诗》、《书》、《礼》、《易》和《春秋》,走的似乎就是保古的文化发展之路,结果发挥了深远的影响。当然,孔子编纂《诗》、《书》、《礼》、《易》和《春秋》这个行动本身也是一个独立的创举,其实也是创新。孔子创办私学靠收学费维持生计,这也是一个创新的举动。 王保国先生的文章主张创新,反对复古,这个用意是好的。然而他似乎不懂得古的东西也曾经新过。复古运动中外古今都发生过,且都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有时甚至是翻天覆地的历史作用,比如西方诸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唐代韩愈的古文运动等等都是显明的例证。王保国先生在处理创新和复古的关系问题上似乎犯了二元对立的逻辑错误。当然笔者也不喜欢复古这个词,笔者宁愿用保古这个词。复古容易从字面给人带来一定程度的误解,好像一谈复古就绝对要反对创新似的,但复古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也许正是创新,至少是翻新,事实上经典回放回引动创新的。例如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所产生的作品虽然是对希腊、罗马作品的模仿,但这种模仿也引动了伟大的创新运动。 笔者主张文化发展走要创新和保古两条腿走路,因为在笔者看来只有两条腿走路才不容易栽跟头。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曾栽过跟头,而且是很重的跟头。比如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一些诸侯王国不注意保古,废弃王道而兴霸道,虽然在文化上有所谓百家争鸣的繁荣时代的到来,但中国由此经历了数百年的战乱,而且中国文化差一点在秦始皇手里彻底灭绝,这是不能保古的文化策略给我们的惨痛教训。又比如魏晋南北朝时代,统治者弃古入佛,不注重保存儒家文化,尤其是梁武帝的结局都是十分惨绝历史例证,而元帝国入主中原以后采取了相同的文化策略,最后面临的也是自取灭亡。再比如1898年百日维新运动以后,尤其是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华文化进入到一个彻底弃古的历史时期,结果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建国以后历次政治运动以反封建为名,比较彻底地毁坏了许多在今天看来价值连城的瑰宝,殊为可惜。中华文化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一些人比较懂得了传统的价值,将一些老古董拿出来换钱,的确有点拜金主义的味道,这是王先生的文章中特别指出来了的,但这不能成为弃古的理由。当然,那些只把古人的创造当赚钱的古董的人是不真正懂得中国文化精神的人,他们不过是唯利是图的商人,不足为训。 创新其实有三条途径。一条是自主式创新,这种创新的特征就是白手起家,就是从无到有的独创,中华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走的就是这条道路。一条是保古式创新,孔子时代以及以后儒学的兴起、发展和传播走的就是这条道路。还有一条就是借鉴式创新。比如中华文化对佛学的借鉴、应用和创造,希腊、罗马人对东方人创造的基督教的借鉴、应用和创造。中国人创造出了中国佛教,而西方人经过宗教改革,创造出了新教。康梁维新变法以来的一百年来,中国走的也是借鉴式创新的道路。康梁企图借鉴日本明治维新模式,但失败了。孙中山及他的后继者借鉴的是欧美模式,经过几十年的斗争,最后退出了历史舞台。毛刘周朱借鉴的是苏联模式,也走了一些弯路,出现过一些曲折。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张,企图把借鉴式创新与保古式创新结合起来,收到了一些成效。而这些成效在江泽民时代和胡锦涛时代更加明显地凸现了出来。 王保国在他的文章的结尾说:“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优秀的文化,但它不能成为我们‘复古’的借口”,但笔者要辨别的是,这也不能成为我们大面积弃古的理由,一味唱复古的高调固然不对,但一味地坚持弃古也是不对的。鲁迅曾经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他一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批评的比较多,可是他还是主张要保持我们民族固有的血脉,并没有一味地弃古。 王保国先生一味地坚持文化发展走创新之路,他的文章错误的地方不在他的这种主张,其实他的这种主张也不是他自己经过深思、明辨自己提出来的,而是借用政治家的一种说法,套用在了文化发展这个主题上,所以也算不得创新。而且他的文章不从历史的经验教训出发,所以他的主张只不过是一种空洞的主张,同时也可以说他的主张是一种于事无补的主张,虽然在当前的政治意识上没有什么过错。 中国文化要发展一定要走创新尤其是借鉴式创新与保古相结合的道路,不然中华文化的发展就会失去自己的逻辑起点。我们千万不要再将创新和保古对立起来,尤其不要走向因要借鉴式创新而弃古或者因要复古而否定创新的反面。当然,在借鉴式创新和保古之外,我们还要自主式创新,我们需要嘎嘎独造的真资格的文化创造。 (本文作者现供职于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32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