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摸古文词类活用的边界

作者:山城子

时间:2009-11-15 周日, 下午6:58

摸摸古文词类活用的边界

文/ 山城子

我国古汉语的词类活用,是一项特殊的文化遗产。继承这份遗产,无疑对发展现代汉语,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源于古代人为减少刻写与印刷的劳动量,节约载体资源,而尽量精简句子,使字数变少的思考与实践。

这种思考与实践,一定很贴近当时的口语,文人们约定俗成,因此并不妨碍文字的交流。只是经过两三千年的语言沿革,到了如今,就与现代汉语有了很大的差别,就成为今人阅读古文的烦难所在。

却除繁难,我们必须走进去,看看它的面貌,摸摸它的边界,数数它的种类,按着它的客观存在,整合一会自己的理解,于是我就做起了这件事。

经过广泛的翻阅与收集,我将其整合为四大类,凡十七个品种:

一、一般活用:1、名词作状语(名作形);2、名词作动词;3、形容词作动词;4、数词作动词(少见)5、代词作动词(极少见)6、动词作名词;7、形容词作名词;8、数词作名词(少见);9、数词作副词(极少见)。

二、使动用法:10、名词使动用法;11、动词使动用法;12、形容词使动用法;13、数词使动用法(少见)。

三、意动用法:14、名词意动用法;15、形容词意动用法;16、动词意动用法(极少见)

四、为动用法:17、动词为动用法。

一、一般活用:实际上就是某个词结构在句子当中,其原本的词性淡化,而呈现出另一种词性,以适应基本的语法规则。这不应包括古代的兼类词。

1、名词作状语(用如形容词):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动词的作用。

例文:① 函封之。释:用匣子(介词短语,表使用的工具)

②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释:在夜里(介词短语,表动作的时间)

③ 常以身翼蔽沛公。释: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比喻动作的状态)

④ 吾得兄事之。释: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介词短语,表对人的态度)(其中的事:则为名词作动词-对待。)

⑤ 道芷阳间行。释:从小路(介词短语-译成“抄小路”则是名词作动词)(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⑥ 头发上指。释:向上(介词短语,表动作方向)

⑦ 岂不日戒。释:每天(一般名词,表动作的时间频率)

⑧ 一狼犬坐于前。释:像狗那样地(比喻动作的状态)

⑨ 卿当日胜贵。释:一天天地(表行为的方式)

⑩ 有泉侧出。释:从则面(介词短语,表动作方位)

总结:大多是表动作情形的介词短语或比喻动作状态的缩写,名词性淡化,而具有了事物的性状,即形容词的词性。

2、名词作动词:用现代汉语来分析,就是动宾式的合成词或者短语,省略掉前面的动词,而只剩下了名词,注意省略前后的语法状态各有不同,或加连词、副词、补语等等,也有用名词直接代替动词的。

例文:① 衣锦还乡。释:穿戴。(直接带宾语-穿戴锦衣)

② 驴不胜怒,蹄之。释:用蹄踢。(直接带宾语-前省介词,后略动词)

③ 沐猴而冠。释:戴帽。(使用连词后省去动词)

④ 若属且皆为所虏。释:俘虏。(使用助词后省去动词/ 俘虏今义是名词。)

⑤ 沛公军霸伤。释:驻军。(省略动词,后带补语。)

⑥ 莫名其妙。释:说出。(受副词修饰,而替代动词。)

⑦ 皆白衣冠以送之。释:穿素衣戴素帽。(受副词修饰,而省略动词/ 白单独看是形容词,不单独看与衣冠连起来是名词性短语。)

⑧ 非有诏不得上。释:上来。(方位名词,省略趋向动词。)

⑨ 又前而为歌曰。释:走上前。(方位名词,省略动词。)

⑩ 雨雪霏霏。释:降下。(用名词直接代替动词。)

总结:从前后语境中体会名词里含有动作的态势,就是名词作动词的活用了。

3、形容词作动词:通常是把修饰或补明动作的那个形容词,直接代替那个动作。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形状和状态的词。如:好坏方圆快慢等。)

例文:① 素善留侯张良。释:交好。

② 不知东方之既白。释:显出白色。

③ 落日山横翠。释:横卧。

④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释:尊重。

⑤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释:宽待。

⑥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释:远离。

⑦ 尊贤而重士。释:敬重,看重。

⑧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释:变小,变弱。

⑨ 火尚足以明也。释:照明。

⑩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释:变黄。

总结:①③④⑤⑦是以修饰代替动作;②⑥⑧⑨⑩是用补充说明代替动作的。

4、数量词作动词(少见):①虽然眼底人千里。释:行千里。

② 食马者不知千里而食也。释:行千里。

③ 六王毕,四海一。(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④ 不迁怒,不贰过。(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5、代词作动词(极少见):代词作动词,但用后的词汇意义,仍不失其称代作用。例如: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伯丑)见了公卿都不施礼,无论地位高低,都对他以“你”相称)

6、动词作名词:动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用如名词来充当主语或宾语。

例文:① 弃掷今何在 释:抛弃我的人。

② 青山隔送行。释:送行的人。

③ 而其见愈奇。释:见到的景象。

④ 则其至又加少矣。释:到的人。

⑤ 往往有得。释:收获、心得。

⑥ 山原旷其盈视。释:视野。

⑦ 住近湓江地低湿。释:住处。

⑧ 留待作遗(wèi)施.。释:赠给的纪念品。

⑨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释:继承的人。(《触龙说赵太后》)

⑩ 翩翩两骑来是谁?释:来的人。(《卖碳翁》)

总结:句子中动作的实施者或接受者被省略。翻译的时候要补出来的。

7、形容词作名词:通常是把修饰事物的那个形容词,直接代替那个事物。

例文:① 群贤毕至,少长咸聚。释:贤士/ 年龄小的人/ 年纪大的人。

② 足以极视听之娱。释:乐趣。

③ 夙遭闵凶。释:忧患不幸的事。

④ 猥以微贱。释:卑微低贱的人。

⑤ 《齐谐》者,志怪者也。释:奇怪的事物。

⑥ 适莽苍者。释:近郊。

⑦ 其曲中规。释:弯曲的弧度。

⑧ 击空明兮溯流光。释:月光下的清波。

⑨ 三岁食贫。释:贫苦的生活。

⑩ 四美具,二难并。释:美好的事物。/难得的人物。

总结:都是修饰名词,在“的”之前的那个形容词,当作名词用,而把应当用的名词,给省略掉了。

8、数词作名词(极少见):例如:一 损俱损,一荣俱荣。(“一家”,家被省略)

9、数词作副词(极少见):而或长烟一空 (都、皆《岳阳楼记》)

二、使动用法:

10、名词使动用法:含有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意思。

例如:先破秦入成阳者王(wàng)之,是“使之成为王” 的意思。

例文:① 汗牛充栋。释:使…出汗。

② 孟尝君客我。释:使…成为客人。

③ 徐孺下陈蕃之榻。释:使…放下。

④ 尔欲吴王我乎? 释:使…做吴王。(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⑤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释:使…做丞相。(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

⑥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释:使…做王。 (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⑦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释:使…为臣,使…为友。(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⑧ 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释:使…向东去。(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

⑨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释:使…向西南开着。

⑩ 齐威王欲将孙膑。释:齐威王打算让孙膑当主将。

总结:从翻译现代文看,充当谓语的名词都有“使”或“让”宾语变成自己的意思。而翻译过来,则在那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动作成为动宾。

11、动词使动用法: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并不是动作行为的直接发出者,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直接发出,主语只是使宾语发出这种动作行为,含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动词“生”不是主语“君”直接发出的,而是宾语“之”直接发出的,含有“君使之生”的意思。

例文:① 既来之,则安之。释:使…来。

② 飞沙走石。释:使…飞/ 使…走。

③ 威武不屈。释:使…屈服。

④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释:使…鸣。

⑤ 沉鱼落雁。释:使…沉/ 使…落。

⑥ 行仁义而怀西戎。释:使…归顺。

⑦ 使使以闻大王。释:使…知道。

⑧ 逆以煎我怀。释:使…受煎熬。

⑨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释:使…迂回、环绕。

⑩ 使人听此凋朱颜。释:使…凋谢。

总结:都是让不及物动词硬带上宾语,并使这个宾语发生这个动作。

12、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的后面带上宾语,那么这个形容就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现象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形容词“尊”的后面带有宾语“长安君之位”,意思是“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的现象很多,例如: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

“固国”是使国家强固;“苦其心志”是使他的心志苦,“劳其筋骨”是使他的筋骨劳,“空乏其身”是使他的身体空乏;“远我”是使我距离远。“又绿江南岸”是又使江南岸绿。

例文:① 安邦定国。释:使…安定/ 使…巩固。

② 足以荣汝身。释:使…荣耀。

③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释:令人迷乱。

④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释:使…错误。

⑤ 艰难苦恨繁霜鬓。释:使…多,增多。

⑥ 会盟而谋弱秦。释:使…变弱(削弱)

⑦ 以愚黔首。释:使…愚昧。

⑧ 山原旷其盈视。释:使…盈(满),充满。

⑨ 川泽纡其骇瞩。释:使…惊骇。

⑩ 眄庭柯以怡颜。释:使…愉快。

总结:就是硬让形容词带上宾语,带宾语后它就有了动意,而使(令、让)宾语变得具有那个形容词的性状。

13、数词的使动用法(少见):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释:使…或二或三的不定准。(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释:使…做第四个,使…做第六个。(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三、意动用法:

14、名词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文:① 吾从而师之。释:以…为师。

② 襟三江而带五湖。释:以…为襟,以…为带。

③ 父利其然。释:以…为利。(认为这个这样有利)

④ 孟尝君客我。释: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⑤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释: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⑥ 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 释: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⑦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释:以其父为客。(《伤仲永》)

⑧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释::以……为鉴;借鉴

总结:把前者(意动的名词谓语)当作(便成为)后者(名词宾语)。

15、形容词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活用形容词的性状,宾语本身并不一定真的具有这种性状,只是一种主观的认为。例如: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甚异之”是认为非常奇怪;“毒之”是认为它痛苦。

例文:① 耻学于师。释:以…为耻;认为…耻辱。

② 位卑则足羞。释:以…为羞,感到羞耻。

③ 年少呵轻远别。释:认为…轻(不重视)

④ 悦亲戚之情话。释:以…为愉快。

⑤ 善万物之得时。释:以…善,羡慕。

⑥ 大将军邓骘(zhi)奇其才。释:以…为奇。

⑦ 单于壮其节。释:认为…壮。

⑧ 且庸人尚羞之。释:以…为羞耻。

⑨ 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释:以…为先,以…为后。

⑩ 父异焉:释:奇怪,以…为异

总结: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6、动词意动用法(极少见):

例如:戒之慎勿忘。释:以…为戒。

四、为动用法:

17、动词为动用法:含有为了(含因为、被)宾语才发生的这个动作。

例文:① 庄生晓梦迷蝴蝶。释:为…迷惑。

② 人生自古伤离别。释:为…伤感。

③ 多情自古伤离别。释:为…伤感。

④ 死节:释:为……而死。

⑤ 祭祀必祝之。释:祝,祈祷。动词的为动用法:为……祈祷。

⑥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释:泣:为……哭泣。

⑦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释:哀:为……而哀。

总结:翻译成现代汉语,都是“为某某(宾语)”这样的介宾短语,而把动作放在后边。句子就相当于宾语前置了。

以上,古文的词类活用,大体就这么个边界,这样的整合分类,一目了然。

2009年10-11月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14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