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诗歌的真谛 作者:钱志富 时间:2012-4-08 周日, 下午6:10 探寻诗歌的真谛 ——读钱志富《中外诗歌共享的诗歌理论研究》 马忠 《中外诗歌共享的诗歌理论研究》(2009年•作家出版社)是一部别开生面、持论精当的诗学专著。作者钱志富,现为宁波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学博士。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钱志富先生一直致力于振兴人类的诗歌事业,写了大量的诗歌和评论,引起诗歌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外诗歌共享的诗歌理论研究》一书,五十余万字,集作者二十多年来探讨中外诗歌共享的诗歌理论之大成,这些诗评诗论,大都在《文艺报》、《诗刊》、《当代文坛》、《世界文学评论》等当代文学和学术名刊发表。《仁心•善感•静观——论做诗人的三条件》曾经获得台湾《葡萄园》诗刊四十周年庆诗歌评论奖,被国内外许多刊物转载。这些文章,论述深入而富于创见,解诗精当而通俗易懂,是诗歌理论研究者和诗歌爱好者的一本有价值的参考和辅导著作。 如果如黄维樑所说,古代诗话是一种印象式批评,那么现代诗论大体上便是内蕴型论证——偏重于揭示诗歌理论内容,而新时期的诗学,主要则是从美学层面进行研究。《中外诗歌共享的诗歌理论研究》便是如此,它从诗歌的阅读、欣赏,表现形式和创作规律中,探寻中外诗歌共享的诗歌理论。比如《诗歌写作十二条》、《诗的情感谈片》、《诗的灵感谈片》、《诗的想象谈片》、《诗的比喻谈片》、《诗的风格谈片》、《诗的主题谈片》、《诗的语言谈片》等关于诗歌的文论,无不带有这样的特征。在论及诗歌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影响时,作者认为:“诗歌永远歌颂真善美,永远鞭挞假丑恶,真善美是先进人类的共同意志,诗是它们之间最好的关系,它永远以人民的利益为准则。”谈到诗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这样概括:“诗是属于人类的伟大创造,对于我们人类文化及文明的创造起到了根本性作用。诗歌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更是一个民族的性格。伟大而灵活的诗歌传统形成了我们伟大而灵活的民族性格。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无一不由诗歌而来,成为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而对于个人诗的人文价值的影响力是伟大的。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可以由诗歌引发,从而得到完善塑造。”由此可见,“诗是人类感情的粘合剂,有其巨大的政治功用,教化功用和和亲功用。” 西方一些比较文学学者曾经指出: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确有所反映,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也没有可能)完全隔绝。这正是《中外诗歌共享的诗歌理论研究》一书的出发点。比如诗歌的意境问题,我们可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用庞德的话说,就是他们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了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起一场新的“文艺复兴”。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在《用意境论解读英语诗歌之一例》一文中,专门从文学意境与音乐意境的角度,对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生,文艺复兴时期“大学才子”之一托马斯•纳什的诗作《甜春》进行细致、深入的解读和分析,得出“的确是一首有着杰出的文学意境和音乐意境的好诗”的结论。并进一步地指出,“其实英语诗歌中既有杰出的文学意境又有完美的音乐竟境的好诗是很多的,我们都可以借用意境理论对它们进行解读。”同时他认为,诗歌既有可译性,又有不可译性,文学意境是可译的,而音乐意境不可译。因此,“译者应该尽可能地把握诗歌中的文学意境,对于具有不可译性的音乐意境则可以重新对其进行铸造。” 当前文学界的理论研究,往往是通过对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变迁的历史剖析,以达到宏观上对文学发展嬗变的总体透视。有关这方面的专著不少。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但是,任何一种从个体或侧面出发,探究生命本体活动的方法,都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某种偏差,从而影响到我们对生命的准确把握。文学思潮和流派,也只是文学主体的某个侧面,而非文学本身,它毕竟不能涵盖文学生命的全部。要达到对文学生命的真正把握,显然,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契机。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与其他艺术的文字形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它的独特审美性。而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它又总是与政治、经济、伦理、哲学、宗教等其他意识形态存在着不可割裂的互存关系。正是这些要素的作用与联系,构成了诗歌本体。当这些要素遵循诗歌的特殊比例结构原则时,诗歌结构便趋于和谐,从而使诗歌充满无穷的生机和魅力。如果其中某一要素逃逸出诗歌结构的内在限制(即比例关系改变),诗歌结构便会失却稳固性,导致倾斜。过分强调任何要素,都可能使诗歌异化为非艺术的或反艺术的东西。我们看到,《中外诗歌共享的诗歌理论研究》一书的作者始终以开放的学术视野,坚持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他总是从具体的诗歌作品或诗歌现象出发,去探寻诗歌艺术的本质。在其评论中常用比较的方法,通过较突出的诗人的个性特征。这种比较有中外比较、古今比较,也有同代诗人,同一流派诗人的比较,甚至还有同一诗人不同时期诗作的比较。从比较中去见个性、见特色,寻找中外诗歌所共有和共享的诗歌理论。 质朴生动的文风形成了这部专著的风格。作者虽然吸收西方现代的理论和方法,却不搞名词大爆炸。著者很少直接运用当前流行的新潮的、西化的摩登词汇,不以语言的新奇去哗众取宠。因此,他的文章没有故弄玄虚的花架子,也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学究腔,让人感到亲切,像与人谈心一般地娓娓道来。这种文风在学界难能可贵。我想,钱志富先生的诗论诗评之所以写得精彩感人,具有说服力,除得益于他精湛通博的学术功力和求真求是的治学态度外,还得益于他长期而丰富的诗歌创作实践。1985年开始诗歌创作和诗学研究的他,先后在《诗刊》等50余家海内外当代文学发表诗歌,并出版多部诗集。其中,诗作《瀑布》入选新版《大学语文》,引起巨大反响。这部诗学专著,就体现了其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和艺术感受力,以及他对诗歌的挚爱和对诗艺探索的执著。 通联:511518广东省清远市委宣传部《北江》杂志社 博客:http://blog.sina.com.cn/bashanyima 电话:0763—3365821(办公)、13431966871(手机)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343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