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从“诗歌不死”及“诗意”说开去

作者:星儿叶子

时间:2008-8-04 周一, 上午7:52

从“诗歌不死”及“诗意”说开去(之一)

星儿叶子

“诗歌死了/ 纯真的孩子和天使居然没有眼泪/ 上帝死了,连诗歌也死了 /流浪也死了/ 世间只剩下一个荒原/ 水和泡沫升上来了/ 水鸟在孤独地鸣叫”(选自樱花渡月的《诗歌死了》一诗)

“诗歌在这个时代的晚上,正苟延残喘着,无力地发出它那粗重的喘息。道德在贫穷面前是苍白的,正如诗歌在金钱和欲望面前是苍白的一样,美早已被赤裸裸的时代气息熏倒,熏得面目不堪。诗人在残酷现实的压力之下显得无处遁形,这些个美的发现者和演绎者们正心事重重地徘徊在纯洁和肮脏之间,或者说是天堂和人世之间。” (摘自网络)

一段时期以来,“诗歌死了”的说法非常流行,许多人怀着或沉痛、或忧愤、或悲哀、或无奈的心情写诗著文为诗歌唱着“最后的挽歌”,好像诗歌的末日真的已经来临。

诗歌真的已经死了吗?我们在这里可以非常明确的回答:诗歌没有死,就像“太阳没有死”“人类没有死”一样。鲁迅 曾把原始人喊着“杭育杭育”声音的劳动号子称作最早的诗歌,那麽,自有人类以来,诗歌就一直陪伴着人类。只要宇宙还在运行,生命还在循环,生活还在演绎,人类还没有消亡、失智和失语,诗歌就无可辩驳的活着。而且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诗歌内容将更加丰富,表现形式将更加多样,诗歌的百花园将更加绚烂多彩。

那麽,为什么有人提出“诗歌死了”的说法呢?其实这是对近年来中国诗歌现状不满和失望的一种愤激之语,有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思。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诗经》开始,几千年来,诗歌精神一脉相承,诗歌业绩辉煌灿烂,优秀诗人如璀璨群星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直至现代新诗的出现仍然是成就斐然。汉语诗歌可谓魅力无穷,长盛不衰。可是近十几年来,曾倍受人们喜爱和尊崇的诗歌却被无情的“边缘化”,逐渐退出大众视野,走向狭小圈子,失去了往昔的光彩与荣耀。 这一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我们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客观上,现实社会发生巨大变革,人们纷纷卷入商品经济大潮,在改变生存现状、追求物质利益的洪流中,精神层面的东西被忽略、被冲击、甚至被淹没。并且在这一巨大洪流的强力冲击淘洗之下,人们的基本价值观念遭遇颠覆,思想意识迅速发生多层面裂变,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盛行,浮躁、欲望充塞着人们的神经。进而颠覆基本道德准则、打破基本审美标准等等极具破坏力的现象不断出现,冲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无情的冲击着传统的文学与诗歌。正像一位作家在《诗歌死了,谁来拯救灵魂(原创)——谈诗坛的荒芜与诗歌作品的庸俗》一文中所说的,“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到来,随着人们拜金思想的日趋日重,诗坛还是不可避免地荒芜了、沙化了、萧条了……”

另外,随着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渠道呈现多样性,手机、影视、网络等新传媒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消遣方式,在巨大竞争压力下有些浮躁的现代人更倾向于选择这种快捷方便又刺激的精神享受方式,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介受到一定冷落,文学类期刊阅读量明显下降。

从主观看,诗歌被“边缘化”,诗人群体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少诗人在大变革中同样有些手足无措。一方面自己在这巨大潮流中也混乱了,找不到方向;另一方面又自怨自艾自己优势地位的丧失。于是各种花红热闹的诗歌粉墨登场,有的歇斯底里,有的玩世不恭,有的膜拜西方,有的梦呓自语,有的孤芳自赏,有的游戏文字,有的灰暗阴冷,有的搞怪作丑,总之使诗歌的尊严扫地,使诗人的尊严扫地。哪里还谈得上影响大众,被大众喜爱?于是,诗歌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诗人本来是引领精神、塑造灵魂的人,现在自己先趴下了,人们还崇拜你什么?爱戴你什么?膜拜你什么?读你的作品做什么?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有人就提出“诗歌死了”的说法。这种提法,如果作为对中国诗歌现状的强力警示,起到一个振聋发聩的作用,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如果作为一种悲观的结论则失之偏颇。我们不能把诗歌放在人类历史的某个有限度的时间段,空间段和物质段来考量,也不能把诗歌放在极端世俗和功利的天平上来衡量。同样道理,我们不能把某些诗人已经完成他的诗性使命而主动或被动的退出诗歌舞台而导致的无法重振诗歌精神,或者某些诗人虽然活跃于当前却不能代表诗歌方向,作为诗歌死亡的论据;也不能把某种社会历史阶段外在物质世界对诗歌造成的局部的、临时性的(可能相对来说面积比较大,时间比较长)不利冲击和影响作为诗歌死亡的论据(文学史上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我们应该看到巨大的诗歌能量蕴藏在广大人民之中,蕴藏在广阔而丰厚的生活土壤之中。诗歌正凭着顽强坚韧的精神,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和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首先,网络平台打破了诸多限制,使来自民间和底层的诗歌蓬勃发展。无数文学(诗歌)网站和论坛的诞生、发展和壮大正有力的证明着这一点。有人曾指出,网络诗歌创作的速度和数量是过去无法比拟的。参与人员的广泛性(不是就绝对数量说)已经打破了专业非专业、知识分子非知识分子、官方民间等等界限,体现了其全民性特点。其次,近两年大量诗歌民刊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各种诗歌选本纷纷出现,诗人个人作品集不断问世,人们开始重视网络诗歌的搜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工作。诗歌正在以另一种形式重生,这似乎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真正有眼光、不狭隘的人应该看到这一不容忽视的现象。大浪淘沙,真正属于人类精神的“金子”总会流传下去。第三,年轻一代诗人的崛起,特别是80后诗人以其勇猛和锐利,爆发出诗歌强大的后劲。年轻一代诗人具有除旧布新的力量和气势。随着他们生活底蕴的日渐丰厚,他们将成为诗歌振兴的中坚力量。

另外,我们应该看到诗歌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强大爆发力和勇敢的担当精神。当前诗歌同样继承了几千年来的优秀诗歌传统,一直站在历史的前沿,勇敢的担负着它的使命和责任。广大诗人没有计较个人利益得失(事实上,在当今这个精于算计的时代,恐怕只有诗人在做着这种“亏大本的买卖”吧),总是在历史的风潮中发出最及时、最真挚,最勇敢、最有力的呼号和呐喊,不遗余力的歌赞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为人类精神“吹嘘勇气”。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出现的“抗震诗歌现象”就是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浙江诗人钱明锵说:这次地震不仅造成物质上毁灭性的摧残,也给人们的心灵造成打击,情境非常惨烈,有许多状态用语言难以描述……于是,‘悲情出诗人’,以诗摹景,以诗抒怀,以诗言情,以诗铭志,这就是大灾后为何出现大量诗歌的原因······中国人民在抗震救灾中表现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激发出诗人和诗歌爱好者的创作热情。同时,灾难面前之所以出现大量诗歌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现在时代需要诗歌,我们需要用诗歌去抚慰那些在地震中受伤的心理,我们需要用诗歌去激发人民抗震救灾和重建家园的热情。”(选自张魁兴的《谁说诗歌死了?》)

“抗震诗歌现象”证明了诗歌不仅没有死,而且还强劲的活着。诗歌是人类精神的原子,蕴含着巨大的生命能量。诗歌是人类精神皇冠上的明珠,永远闪耀着人性最灿美的光辉。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8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