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富的诗——序钱志富《到了舍身崖》(吕进) 作者:钱志富 时间:2007-9-20 周四, 下午5:44 志富的诗 ——序钱志富《到了舍身崖》 吕进 身处红尘,而心事浩茫,心寄高远,于是在我们面前出现了诗集《到了舍身崖》——这里展现的是钱志富一颗真诚的心。园丁谈树,行人谈路,屠夫谈猪,大款谈富,新潮青年谈酷,我们读书人就谈书。《到了舍身崖》的确是一部值得一读的诗集。 在各种文体的研究者中,新诗研究者似乎有些特别处。有的诗评家本身就是诗人,他们的诗评是诗人谈诗。另一类诗评家是专业的研究家,他们的诗评是学者谈诗。但是注意一下就不难发现,在专业诗评家中大多也几乎都能诗,而专业的小说研究者恐怕很少有人写小说吧!也许,诗太心灵化,诗从生活中提升的程度太高,诗不是在“反映”生活而是在“反应”生活,要把握一首诗,要解读一位诗人,难度的确比较大。诗歌评论的起点在对“咸酸之外”的诗美的敏感。诗评家得在诗内谈诗,在诗之外、诗之上都不行。因此,没有诗歌写作的亲身体验,恐怕实在难以言诗。 志富也是这样。他是博士,他是高校教师,他是搞理论的,但是,在我的印象中,他的本质是个诗人。他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达方式都是证明。他能成为和我关系很近的学生,也许这是主要缘由之一。他没有城府,不玩手段,鄙薄功利,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路见不平,挺身而出,一番热情一腔正义去拥抱世界,完全是个诗人啊!读他的理论著作,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在理论文字后面那奔腾着的激情和诗情。所以我有时会提醒他,在理论研究中要“冷化”,要避免过分搀杂感情色彩,因为这样可能会影响对人、对事、对历史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理论研究要有智性色彩。 有一次在京西宾馆开中国文联全委会。我们这个小组每次都是由西部几个省、重庆直辖市和中央电视台的委员组成。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钱来忠发言的时候,我开玩笑地插话:这是钱来忠同志,他的名字还不够现代,应当改为“钱来快”或“钱来多”就好了。大家大笑。钱来忠笑着说,不如就改成“钱来”吧。央视主持人赵忠祥接着发言,一开头就说:“刚才钱来多同志说——”,大家又大笑。钱志富的姓名倒是挺有时代感的——在这金钱几乎成了评判一个人的能力、成就、价值的唯一标准的时代,在这“钱能通神”的时代。可惜,他并不志富,他的收入并不多,在经济上他是知足常乐的,但是他把钱花在文学、诗歌上却很慷慨。他的大名应该是钱志诗。一个人,只要成了诗歌的粉丝,的确就是到了舍身崖了: 到了舍身崖 舍不得跳下去的水滴 只好干涸 面对转型期丰富多彩而又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诗是心智发育健全者的诗意地生活的精神家园。《到了舍身崖》表达了诗人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无奈情思,倾诉了诗人对世界和人生的眷恋,珠玑多多。比如《胡风》一诗就对我有所触动。人的一生一世总会结下“仇人”。但坏人到处是私敌,唯独没有事业的“仇人”;好人只有事业的“仇人”,唯独没有一个私敌。胡风好像正是这样的好人。 祝贺《到了舍身崖》的问世。智者自强不息的奥秘是:他时而离开自己,站在旁边打量自己。希望志富在写诗上也时有对自己的打量,这样,诗就必然越写越好。我等待着。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487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