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耕玉的诗 作者:钱志富 时间:2007-2-07 周三, 下午6:24 姜耕玉的诗 • 钱志富 • (文学博士 315211 浙江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2006年9月在重庆西南大学举办的第二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的开桌菜为豆花的盛大宴会上,由于北碚名酒天宝洞香醇诱人,喝了几杯下肚,觉得神志酣畅,意气奋发,笔者便寻着人要去敬酒。敬了几位名家(包括自己的恩师吕进先生)之后,我端着香醇诱人的天宝洞酒直奔师兄蒋登科的那一桌。我奔至的时候,蒋兄正跟一位长着黑色胡须的高个子而且是一脸憨直的诗学名家举杯豪饮。“志富,这位是姜耕玉,姜老师,先敬他。”啊,这就是姜耕玉,笔者寻思道。姜耕玉的大名是笔者耳熟能详的,常常在各个地方甚至是海外的刊物上看见他的大名,他是国内外比较著名的诗评家,但是笔者对他的文章却似乎敬而远之,可能看过一点,但不仔细,所以没有很深的印象。 姜耕玉老师跟笔者在酒桌上一见如故,开怀满饮畅饮之后,又谈了几句,他给我的印象是豪爽、耿直、大气,当然也很敏锐、犀利,尤其他那一双眼睛,似乎能够洞幽烛微。笔者似乎送过他一本笔者带到会上的《七月派诗人论》,他说他也有书送我。笔者很想能够在会上多跟一见如故的姜老师多交流交流,笔者一年到头到处本会,不就是想要能够跟天下的学术英豪交流学问吗?可是仿佛在宴会上见到姜老师之外,怎么也没见到他。后来博士论文研究余光中的师妹梁笑梅碰到我,说:“姜耕玉老师找你呢!”“人呢?”我问。“我已经开车将他送走了。这是他送你的书。”大约是这两本书是搁在车子的后备箱里的缘故,被太阳晒得绯烫,当我从师妹的手里接过这两本滚烫的姜老师的大著的时候,心里涌起了一种感动。人称:秀才送礼一张纸,这可是两本大著啊!姜老师来去匆匆,但他给我留下了宝贵的馈赠,感谢他! 夜里,我住在旅店里,一口气读完了姜老师的诗集《雪亮的风》,也翻了翻他的《新诗形式批评》,一本诗,一本理论,都十分厚重。我知道,许多批评家不写诗,或者有的批评家喜欢写,但写的不好,所以有的人干脆主张写诗的不要管理论,搞理论的不要写诗。但姜老师不是这样,他理论也搞,诗也写,而且都做得很好。这引起了我的尊敬。 其实,姜老师写诗还不是一般意义的好,他的诗有着某种别人达不到的人生和艺术境界,我看他的诗看过多遍,每一遍总可以从他的诗里面发现某种超凡脱俗的东西,他的诗真可以说是幽兰空谷,清纯挺拔而不同凡响。翻开诗集《雪亮的风》,映入眼帘的第一首诗《草青青》就让人读后觉得这诗写得有境界,有意味,有韵致,不妨一读: 草 青 青 一个人倒下 比草还低。 新坟长出青青草 谁召唤记忆? 年年秋风吹过墓地 2004.2.19 姜老师的这首诗写得十分简洁,纯净而素雅,像一朵散放馨香的腊梅,笔者读了许多遍,真的是爱不释手啊!这首写得十分简洁,纯净而素雅,像一朵散放馨香的腊梅的诗只有5行,然而这五行诗却有巨大的容量,里面藏着许多令人深思的东西。比如诗人对草的价值的发现就很耐人寻味。我们常常以为人是万物的灵长,平素是不太愿意将匍匐在地上的青草看在眼里的,而且动不动要去践踏那些低矮平凡的野草,然而当某一个人有一天倒下了,那他的地位就真的比草还低了,而且草的生命力从某一个角度说的确比人的强,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不会死,草只会枯,这就是草胜过人的地方。又比如诗人对人世的感伤:“新坟长出青青草/谁召唤记忆?”古人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短暂啊,人生艰辛啊!人生一辈子做好做歹,人在人情在,人死两丢开,谁管谁啊!中国古代圣贤强调慎终追远,但父死三年能不改父之道的人毕竟是少之又少啊!当然就目前的情形来看,死了能够躺在长满青草的坟墓的该多温馨啊!我们到哪里能够找到自己的葬身之地啊!诗人在诗的结尾写道:“年年秋风吹过墓地”,诗人在这里什么评价也没有,什么哀叹也没有,只是说:“年年秋风吹过墓地”,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审美和想象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写法往往是中国古人结构诗篇的写法,姜老师在他的诗歌里继承了下来,所以他的诗歌就有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某种神韵。姜老师同中国古代诗人还有一点相同的地方在于他也钟情于山水田园,诗人告诉笔者,诗人差不多每年都要自费到祖国最瑰丽神奇的大西北的群山峻岭从中去泛游,他的诗里面吹拂着一股宜人的“雪亮的风”。 姜老师的诗除了简洁、纯净、素雅的气质以外,还有一种凄绝、独傲的气质,这大概是那种带点圣哲气质的人才可能有的一种气质吧。姜老师曾经混迹官场,但他不愿意趟浑水,所以他挣扎着逃了出来,他的生命和灵魂深处有一种与庸俗的人事抗争的痕迹,所以我们能够从他的诗里读出这种凄绝和孤傲。姜老师的诗集《雪亮的风》里面有一首《钓雪》,不妨一读: 钓 雪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他归隐蓑笠中 孤傲得江水寒。 身披几千年苍茫 老翁也成了雪仙 垂钓的姿势很美 时间停止在竿尖 我欲走近他 但谁能进入那寂远? 我模仿他的动作 被风摇动了钓竿。 蓑笠也换成遮阳伞 寒江日渐变暖 钓不成江雪 就作隔世的旁观 在孤独的黑暗里 有飘来的雪瓣。 2001.8.28 难能可贵的“隔世的旁观”,姜子牙当年为自己钓来了功名利禄,多令人羡慕啊!然而,姜子牙同严子陵毕竟不同,像严子陵那样的人,才是真正能够独钓寒江的人,柳宗元的诗就是歌颂的严子陵那样的真正的隐士,当然,柳宗元自己也是能够寒江独钓的人。我们现在这样的人也许有,但恐怕比较少见。陶渊明当年不为五斗米折腰,我们现在为三斗米折腰的人就很多,媒体报道多少高官落马,要是他们当年也有一点寒江独钓的精神,该多好啊!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诗人姜耕玉先生居然也有这种寒江独钓的精神,这就不得不令人敬佩!虽然,他的人和诗显得有点凄绝孤傲! 《幽兰独白》也表现出我们在上面标出的这样的气质,不妨一读: 幽 兰 独 白 高山下我渺小 尘埃中我伟大。 大山是父 深涧是母 生得一脉幽愤伴烟霞 年年花气如初。 独坐寂寞 抚摸阴影 只听到一种简单的流动 冷落了古寺暮钟。 留得芬芳在 听见岩石震痛声音么? 2001.9.13 相信读者能够读懂《幽兰独白》这样的诗。梅兰竹菊,四君子,体现了历朝历代多少士大夫的高标独绝的精神气质。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这个空谷幽兰的气质和精神尤其显得十分珍贵。相信诗人也不是那种自命清高的人,但诗人主动地远离滚滚红尘的名利场的这种精神的确可贵。当然诗人也不是那种绝对不是人间烟火的神仙,所以他的诗里面也有幽愤,也有震痛,相信细心的读者是可以感同身受的。姜老师的诗《渔舟唱晚》曾经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说明他的是无论从思想境界或者艺术境界方面都可以成为对青年学生进行诗教的经典文本,愿姜老师的诗歌芬芳能够流播更远。 (本文作者现供职于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32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