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当然得有大楼也得有大师——对王金发一种观点的修正

作者:钱志富

时间:2007-11-18 周日, 下午6:01

大学当然得有大楼也得有大师

——对王金发一种观点的修正

钱志富

(文学博士315211 浙江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中国当下最为权威性的教育类杂志《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21期上发表了中山大学教授王金发先生的一篇文章,题为《整合理念:构建开放式研究性的教学与学习新模式》。文章劈头就说:“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王先生的话不能不说有些道理,但仔细一想,这话有些问题。王先生大约苦于看到当下的一些大学单方面为大楼而奔忙而不太注重对大师的尊重的局面而有感而发的吧。大学当然得有大师,而且大师愈大愈好,愈多愈好,最好能够有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大师立定校园,可是在时下这个有点类似春秋战国的教育时代,大师级的教育资源毕竟有限,一些有较好经济实力的而且肯出大价钱的学校才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引进在某个方面有杰出成就的人,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已经成名的各类教授、博导,学科带头人等等。好多学校只能空等有人能够自投罗网,可是有点起色的人往往眼睛盯着名气大的学校,待遇好的学校,有些名气大的学校也留不住人,因为待遇不好,只好将人才拱手让人。

笔者不是大师,所以未能进入名气大待遇好的学校,但笔者并不因此气馁、苦恼。笔者也不因为未能与大师为伍而气馁、苦恼。笔者经常这样为一些因为未能考上名校因而未能遇到大师的学生开导说:“你现在就读的这个学校注定不可能有所谓大师的,但这个学校一定有大师级的人写的书,要是你嫌你的老师不够级别,你尽可以去读那些大师级的人写的书。我们学校至少还有一部四库全书,那里面收藏的尽是大师级的人写的书,所以不要气馁和苦恼。”一位同学曾经长期因为未能考上位于广州的名校中山大学而苦恼,听了我的话,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1999年中国高校大面积扩招以来,中国各大高校突然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一些学校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利用国家政策优势大规模征地,大规模从银行贷款,全面开花,全国各地都兴建了大学城,中国高校从此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时代。不仅大学城新校区的高楼拔地而起,而且老校区也建了许多的高楼。中国大学进入了“大楼时代”。一些人因此忧心忡忡,因为高校巨额债务压得一些发展过快的学校喘不过气来。据说中国校区面积最大的大学吉林大学所欠债务高达30亿,每年返还利息将近2个亿。其他一些高校也多少都有巨额债务,据权威部门发布的保守数据全国高校的债务总额高达2000亿,有的专家推测可能会高达四、五千亿之巨。一些人纷纷为解决高校债务问题出谋划策,有些高校为了减轻债务压力被迫卖掉了经营多年的老校区,据说浙江大学西湖校区一出手卖了二十几个亿,这样就大大地减轻了自己的债务压力。一些人主张让政府买单,但又害怕政府买不了这个单,更有人主张提高学费,但又害怕家长出不起,所以一些人建议干脆宣布破产算了。如果这样,中国的一些高校真的要成为闹鬼的“大观园”了。

大学当然得有大楼,学校要发展,没有大楼不行,而且大楼不够大也不行,因为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大楼只有向空中发展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大学当然也得有大师,一些学校因为财力问题一时不能引进大师,至少也得多一些购买大师的书籍的经费,不然大学光有高楼也是不行的。一些学校盲目追求大楼,忽视大师,这是不对,应该处理好大楼和大师的关系。现在我们差不多的大学都有了大楼了,再不能盲目搞基建了,应该集中精力解决债务问题,可以自挖潜力,卖掉一些对教学科研影响不大的地盘,以土地置换债务,可以争取政府支持,常言说,肉煮烂了在锅里,高校毕竟是国家的,国家出面解决债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另外一本高校与二本、三本高校收费差距过大,可以适当调配。等到高校有了钱,而且大师也多了,高校自然会走上一条内涵化发展的道路。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将中国建设成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中国高校的任务是很重的。

中国走过了教育产业化的道路,客观上对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今中国面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严峻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路子如果走对了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如果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道路是以牺牲广大学生的利益为代价,尤其是农村贫困学生的利益为代价,那就是一种犯罪。所以处理好大楼和大师的关系问题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要发展,民族素质要提高,教育成本要降低,要总结西方一些国家的高等教育教训,不能全面产业化,不能全面大众化。高等教育也有一个科学发展的问题。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5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