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投文的诗 作者:钱志富 时间:2008-4-28 周一, 上午10:26 吴投文的诗 钱志富 (文学博士315211 浙江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笔者认识吴投文是因为王学忠。王学忠是被“国企妈妈”抛弃的下岗工人,心中怀满苦痛,王学忠下岗之后一方面摆地摊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一方面拿起笔抒写他心中的苦痛、郁闷和烦恼。王学忠的诗引起了具有同样命运的人的同情,也得到了诗歌界的广泛共鸣。王学忠给我寄来了他的几本诗集之后,笔者也写过几篇评论给予支持。一次王学忠给我打电话的时候,说湖南有一位诗评家家叫吴投文,他准备编一本关于他的诗歌评论选,我说那好啊!可是当时我并不在意,只是记住了吴投文这个人的名字。但是后来,王学忠让我也来担任这本评论集的主编,就与吴投文这个第一主编产生了一种比较亲近的感觉,后来又因为笔者出版了一些著作,需要寄给一些朋友指正,所以就要来了吴投文的电话给他联系上了。 吴投文是那种能够做事的性情中人,他真诚、朴实,有眼光,有毅力,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让人感觉到实在,在我们数年的交往过程中,笔者总是能够感觉到愉快并且能够得到教益。《王学忠现象评论选》出版了并且引起了相当的反响,笔者奉献了三篇文章,但编辑的工作,审稿的工作和修改论文和书稿的工作主要是吴投文完成的,所以这功劳要归于他。 吴投文已经是国内较著名的诗歌评论家了,但他也写诗,他是一位执著于诗歌事业的诗人和诗评家。他曾经寄给我一本他在重庆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诗集《土地的家谱》,收读之后我给他去过电话,谈了一下我的感想。我觉得他的诗是写得好的,吴投文走的是新乡土诗的路子,这也正是他的那些湖南老乡所倡导的路子,吴投文有诗才,他又是农村长大的,大学毕业以后长期在农村中学工作,他跟乡土的关系当然是亲近的,所以他的乡土诗能够得到读者的喜爱和认可,据说他的《土地的家谱》出版以后被读者一抢而空,尤其是青年学生十分喜欢他的诗。他有一位学生叫封志良,对他很崇拜。封志良在《在生命与诗歌之间——吴投文〈土地的家谱〉读后》中这样写到:“最近,他的诗集《土地的家谱》由重庆出版社编辑出版,我无一遗漏地读完了整部诗集。应该说,收入诗集的一百余首诗歌,首首都写得精粹耐读,首首都出于他青春时期对于真美善发自内心的体验。掩卷之余,他那对土地,故园与历史,对亲情,友情与爱情的诚挚吟唱,让我沉静,让我遐想,让我不由自主地进入到他精心构筑的诗歌意境当中去。”笔者也是喜欢他的这本诗集的,觉得他真正写出了乡土的香味,笔者也是农村长大的,恩师吕进先生曾经表扬我有农民的诚挚和真实。但我同时又觉得吴投文的这些诗写得不够疏放和开展,他好像是被一些什么东西给镇压住了,他的灵魂似乎不是自由的。而且吴投文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似乎受了一种不太健康的思潮的影响,将一些优秀的东西给抛弃了,所以他的《土地的家谱》未能给我以震撼的感觉。但2007年他发表在《诗歌月刊》下半月第12期的15首诗却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觉得诗人的诗是大大地进步了,诗人似乎拾起了那些先前被他有意抛弃了的东西,换句话说,诗人的诗是比较有看头的了。诗人勇敢地看取我们的现实和人生,诗人勇敢地对我们所遭遇的一切进行诗意地考量,诗人对宇宙和人生有了大思辨,当然诗人所走的路子是先锋的路子,是从朦胧诗到第三代的路子,是新乡土诗到后现代的路子,所以他的诗里也残存了一些先锋诗带来的弱点,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不够雅,有时有点嬉皮笑脸,在笔者看来诗歌还是要雅正一点的好。其实别的一些读者也多少注意到了吴投文诗歌的弱点,只是没有正面的来谈。比如孙德喜在《忧郁石头吴投文》一文中就说:“作为深刻思想者的投文并不是一般对于现实社会的思考,也不是通常的那种对于文化和人性的思索,他更感兴趣的却是某些关于本质的哲学思辨。所以,他的思辨多少给人以凌空蹈虚之感。” 孙德喜先生的口吻似乎是赞美的,但这正应了古人的一句话叫:“美即是刺”,凌空蹈虚恐怕正是吴投文一些诗歌的弱点。陆耀东教授是万万吴投文的恩师,对他的这种“凌空蹈虚”也有所指正,认为他的诗“理性太强”。网络上曾经发表了吴投文的《诗四十首》,读者和笔者的看法也是好的,一位叫幸福的水草的网友读了吴投文的诗后写到:“这些诗有机智 狡黠,有生活中的刺儿和不经意的调侃”。这说中了吴投文诗的优点,也说中了他的一些诗的弱点。 关于吴投文的诗歌创作,他自己在回答吴原的提问时这样说:“我最初的写作是照着‘朦胧诗’一路模仿过来的,我现在仍然对北岛充满崇拜,就与那段写作经历有关,那是在我的大学时期。大学毕业后,在乡下的生活过得诗意却没有秩序,此后的写作断断续续,像生活一样没有方向。1990年开始发表诗歌,当时的《湖南文学》发表过我的两组诗,此后断断续续在海内外的文学报刊上发表过诗歌两百余首和散文若干,2003年出版诗集《土地的家谱》,2005年诗集《忧郁的石头》由北京汉语诗歌资料馆制作并收藏。诗歌写作其实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高度的专注和全身心的投入。为谋划生计我中间停顿过几年,2003年以后重新开始写作。此时的心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都与以前大不一样,诗歌已经成为少数人的事情,诗歌的小圈子里非常热闹,而社会大众对诗歌非常冷漠,在这样的情形下进行写作首先要克服内心的障碍,大概要有足够的定力才能守住内心的纯净,护卫内心的诗性空间,才能坐在诗歌的‘冷板凳’上而不至于造成身心分离。我这几年一直在不可克服的矛盾中写作,归根到底就是内心的定力不够,不能把生存的压力转化为勃发的创造力。我应该感谢诗人邹联安先生,因为他不停地督促和勉励,我才在矛盾中有所写作,在写作中也有所信守。我想,诗歌应该是我内心里的事业,没有诗歌我当然可以活着,但可能仅仅是活着而已。对我来说,指望在诗歌创作上取得很大的成就也是不现实的,我没有这样明确的目的性,我只是在内心里需要诗歌。我的诗歌在总体上倾向于先锋诗歌一路,与传统的诗歌写作有显著差异,这大概与我的艺术趣味有关,也与我早期的写作受到‘朦胧诗’的影响有关。先锋与传统是两个相对性范畴,在价值判断上并没有优劣之分。先锋也好,传统也好,只要用心写作,都可以创作出优秀之作来。不同的诗人个体在创作倾向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其实是自然地形成的,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我的写作还在漫漫途中,我想我会坚持着走下去的。”(参见吴原:《生命的追问与吟唱——青年学者、诗人吴投文博士访谈录》)吴投文的这段话应该给我们以很多的思考。笔者的看法是,我们应该抛弃传统与先锋二元对立的观念,八十年代以来,中国诗坛坚持传统的就一味地传统,坚持先锋的就一味地先锋,而且互不认账,大家都各执一端,各奔前程,你也走火入魔,我也走火入魔,结果弄得诗坛四分五裂,支离破碎,诗坛需要团结,需要统一,需要合作,需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共同奋斗一起来挽救诗歌的颓势。 笔者从吴投文的诗歌中挑出了几首,下面一起来读。 第一首是《鱼》: 它在水里游的时候,叫鱼 捞上岸来,它吐着白沫,还叫鱼 等到摆上餐桌,吃得只剩下一付骨架时 它还叫鱼 其实 鱼在水里的时候 才叫鱼”。 这是一首写得有奇趣的诗。苏东坡说:“诗以奇趣为宗”。诗人写出鱼的几种生命形态,而且进行了十分有趣的比较,让人读后莞尔一笑。诗人的这首诗当然也是有思辨的,吴投文是那种能够思辨的诗人,长于思辨正是他的优点,但长于思辨有时候会带来一些弱点,可是诗人的这首诗却很好地克服了那种弱点,这首诗没有凌空蹈虚,写得很有感性机能,能够引发我们的审美情趣而且能够引发我们对于生命的热爱和激情。笔者喜欢这样的诗,所以积极向读者推荐。 第二首是《一个人死了》: 一个人死了 最先知道消息的 是他自己 他来不及告诉别人 别人发现他已经死了 他被装进了棺材 往黑暗中迈了更深的一步 此后的路 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棺材外面的人继续活着 据说爱情和死亡是诗歌的永恒主题,诗人喜欢写爱情,也喜欢写死亡,似乎只有从爱情和死亡中才能够发现人生的真谛。吴投文生于1968年,今年正巧40岁,一个四十岁的人对死亡的认知恐怕也只能达到这一步,他不能从死亡中开发出更深更广的意味来,不然他真的就是一位哲学家了或者一位宗教家了,但吴投文不是,他还要作为一个普通人“继续活着”。我们在没有被装进棺材之前也还要“继续活着”。余虹死了,文晓村死了,彭燕郊死了,贾植芳也死了,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吗? 第三首是《文化大革命》: 1968年, 我在娘的肚子里。 娘说:我们快去革命啊! 我想:革命是什么呢? 就这样我光着身子跑出来了。 诗人的这首诗是典型的后现代风格的诗,可能学伊沙学的,写得有点嬉皮笑脸,这不真实,但有些趣味,幸福的水草说吴投文的一些诗写得机智、狡黠,这是很好的例证。 第四首是《桃花落了》: 开了的桃花 一晃儿又落了 先是落了一朵 另一朵迟疑了一会 也轻轻的落了 接下来就热闹起来了 落满了一院子 最后的几朵 踩着小桃儿的身子 飞到了院子外边 诗人的这首诗也是典型的后现代风格的诗,但还写得比较灵动,诗人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场景,挑花开落的场景,但诗人置身事外,诗人的心是热的,眼是冷的,写得比较机智,比较有趣。 最后一首是《独自经历了一个寂静的下午》: 一个人走了 另一个人也走了 我看着他们的背影 多么相似 像两个逃亡者 在惊恐中失去了方向 我独自留在了悬崖上 在那么高的位置 我感到了寒冷和孤独 同时感到了真实和存在 我终于腐烂在这里了 留下了一堆白骨 诗人的这首似乎构成了一种隐喻。诗歌在八九十年代迅速边缘化,迅速远离人们的视野,而我们的赖以生存的读众迅速逃开了,这就把诗人留在了诗坛这个干岸上,把诗留在了悬崖上,所以诗人和诗都“感到了寒冷和孤独”,也“同时感到了真实和存在”。当然诗人对于诗的决心是伟大的,诗人要为诗歌献身,诗人为诗可以说做到了“鞠躬尽瘁”,做到了“死而后已”,“我终于腐烂在这里了/留下了一堆白骨”,但愿诗人的心能够感动天地,让白骨成精! 作者简介: 钱志富(1966—),四川武胜人。文学博士。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出版诗集《我不愿被你烧掉》。2004年出版诗集《掌心是海》。2005年出版诗论集《七月派诗人论》。2006年出版《诗心与现实的强力结合——七月诗派研究》。2007年出版《中外诗歌研究》。1985年开始诗歌创作和诗学研究。曾在《诗刊》、《文艺报》、《当代文坛》、《世界文学评论》、《诗探索》、《中州学刊》、《郑州大学学报》、《宁波大学学报》、《美华文学》、Poems Of The World等50余家海内外当代文学和学术名刊发表诗歌作品和诗学论文数百件。有诗和诗论被译为英语、西班牙语等外语发表。诗作《瀑布》入选2007年版《大学语文》,引起媒体广泛关注。通讯地址:315211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电话:00-86-574-87606507 手机:13567907109 电邮:qianzhifu@nbu.edu.cn 瀑 布 钱志富 到了舍身崖 舍不得跳下去的水滴 只好干涸 舍身而成的瀑流 奔向江海的愿望 势不可挡 舍身崖前 舍身就是永恒 历史的洪涛 汇聚在舍身崖前 舍身而得的生命啊 奔腾不息犹如野马群 舍身一跳 随着虹霓飞升的 是你辉煌的灵魂 到了舍身崖 舍不得跳下去的水滴 只好干涸 而干涸 就意味着远离大海 远离奔腾的大海 到了舍身崖 容不得迟疑 舍身成滚滚的洪流 是不可抗拒的命运 到了舍身崖 后浪推下前涛 容不得一等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710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