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作者:钱志富 时间:2009-2-16 周一, 下午6:35 后 记 这样一部终于要出版了,心里自然有些激动和兴奋。这里要感谢我的诗歌的启蒙和最后完成对我的全面教育的恩师吕进先生,是他将我领进了诗歌和诗歌理论研究的殿堂。他于1982年出版的那部《新诗的创作与鉴赏》给了我持续的影响。尤其是他集古今中外于一炉的治学方法给了我无限的启迪。笔者之所以能够走上探讨中外诗歌共享的诗歌理论研究这条路,这跟二十年前所接受的来自恩师的学术影响是分不开的。 读博的时候曾经选修了苏州大学比较文学专家方汉文老师的课,收获多多。方老师博通“二中二西”之学,是位大儒,作为学生笔者得到方老师持续的学术恩惠,真是感恩不尽。他在这里奉献的序言正巧跟笔者的这部书构成一种学术研讨和对话,读者可以细读方老师的文章。 刘献彪老师已经快满八十了,但他的心还是处于壮年的状态,他自称比较文学“泥瓦匠”,但在笔者眼里,他是比较文学前辈和元老。刘老师待人亲切、和善,尤其对笔者照顾多多。笔者特地请刘老师写个序言,主要是为了纪念我们这段忘年交的感情。感谢刘老师,感谢刘老师的盛情! 还要感谢的一位大老当然是孙钿先生,他已经九十三岁高龄。他曾经对笔者说:“在宁波这个地方,你能见到我可真不容易,当然我见到你也不容易。你懂我。”孙钿先生是七月诗派著名诗人,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精通日语和外国文学,曾经翻译出版《日本当代诗选》,孙钿先生是位大诗人,一生经历许多坎坷和曲折,可谓九死一生!笔者请老人题写了书名。感谢孙钿老人! 以前出书的时候,犬女钱安艺还只是一个中学生,而今天她已经在中国美术学院上了一个学期大一了,她曾经为我以前的几本书设计了封面,获得了一些好评,所以又让她设计了这本书的封面。在设计的时候,她考进四川美术学院读本科的一位高中同学、才子潘俊青同学也参与了,一并感谢。 作者钱志富2009-2-16于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99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