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访问记 作者:钱志富 时间:2010-5-22 周六, 下午6:15 冯至访问记 钱志富 二十年前即1990年金秋十月,笔者因写作硕士学位论文《论诗的现实主义》外出访学,有幸见到了许多著名诗人,尤其是被称为诗坛“四大元老”的冯至、卞之琳、臧克家和艾青,给笔者深刻印象。下面是当年采访冯至之后写的访问记。 冯至是中国诗坛“四大元老”之一。我于10月16日上午谒见了他。那天天气很好,风和日丽。冯至虽然年迈,八十五岁高龄,但他身体健朗,精神状况很好,同北京的晴朗的秋天差不多。我到他那儿,作了自我介绍之后。我便就我对他的诗歌创作的感受兴奋地谈了一席话。他被引入话题,对他自己的诗歌创作历程先作了一个简单的归纳总结。 他说他的诗歌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十年代。即《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的阶段。这是青年的诗,主要抒写个人的感伤。第二阶段是四、五十年代。即写《十四行诗集》、《韩波砍柴》、《人皮鼓》的阶段。这是中年的诗。第三阶段是老年的诗,即八十年代写的一些诗。 冯至青年时代是北京大学的学生。那时蔡元培当校长。蔡元培的办学在冯至心目中是很理想的,文理科的学生在听课选课上都很自由,不象解放以后各科各专业那样戒备森严。冯至在北大修完了两年预科,随即又修了四年本科。他是学外语的,德语是他的专业。他在学外语期间常选中文系的课。据他回忆,那时鲁迅、周作人都在北大中文系授课,他去听他们的课当然要受他们的影响。冯至在谈到在北大读书时的情形时,露出了喜悦的神色。他说那时北大的每个人的思想非常开阔,什么新东西都能学到。再有他谈到一个现象,就是北大产生了大量作家,而且北大出生的作家多半都是外文系的,他列举了好些人,最后还说,废名也是外文系的。 当我问到他怎样写起新诗来的时候,他谈到他怎样接受当时的新诗作者和诗人的影响。他说他北大预科(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时,最初读到了胡适的《尝试集》和康白清的《草儿》诗集,但那时还鉴别不出诗的好孬。他说,他读大学本科时,郭沫若的《女神》出版了。郭沫若的《女神》除了给了他思想上的震撼外,还使他意识到自觉的新诗是什么样子。啊,新诗应该是这个样子,他说他受《女神》的影响和启发最大。由此可以看出,冯至二十年代的诗歌创作在艺术上是站在《女神》的基石上的,鲁迅对他的诗歌的高度评价也包含着《女神》这块基石。 他在谈到外国诗歌对他的影响时,他说,那时在《女神》出版以前有郭沫若、田汉、宗白华三人的通信集《三叶集》的出版。他说他自己读《三叶集》受到很大影响。通过它才知道一点外国诗,然后就是凭着《三叶集》的指引,读到了海涅等德语诗人的诗。那时还没有诗歌翻译,冯至读的是原文,他自己说读得半懂不懂,他肯定从这半懂不懂中也获得了不少东西。笔者告诉他,笔者最早读英文诗的时候,觉得名气远不如雪莱、拜伦等的诗人司哥特的英文诗颇有滋味,但也读得半懂不懂。 冯至承认他受外国诗歌的影响比受《女神》的影响少一些,而且他说,他的诗歌创作与读中国古典诗词也有关系。 在谈到他接受外国诗歌影响时,他的审美选择倾向于海涅,他自己的诗里面有海涅诗的热烈之外的清冷,而他在审美选择上不太喜欢歌德。他说他后来读歌德是为了学习研究,不是为了创作。当然他在西南联大翻译里尔克的诗是为了创作。里尔克十四行诗的巨大影响使得冯至成了中国的十四行诗人。冯至写《十四行诗集》在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上与二十年代写的抒写个人情怀的诗有很大不同。二十年代冯至的诗抒写的是带有大量个人哀伤的清冷的情绪,在抒情方式上显得自由潇洒,但选择意象上没有四十年代的自觉。二十年代的冯至把情绪型的诗转变成雕塑型的诗,而且比较二十年代,多了一点热烈。 在谈到他是否也受到湖畔派新诗的影响时,他说他与湖畔派同时,没有受到他们的影响。他用“又清又新”去概括湖畔派诗歌的风格,但他说,湖畔派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当然湖畔派诗人在艺术上也不太平衡,不象冯至的诗艺术发展稳定。 冯至在谈到诗的现实主义这个问题时说,他的青年时代的《北游及其他》诗集中有现实主义的东西,他的《北游》是在他去到当时的东北的被欧化了的城市哈尔滨,看到军阀统治的落后和帝俄侵略东北的惨痛之后写的,他自己说表现得比较沉痛。他说他到哈尔滨也使他思想上起了变化,所以也愿意在诗中去表现对于现实的关注。他说,诗人离不开现实,离不开时代,但是他说现实主义只是诗很小的一部分,别的其他主义的诗也是一种时代的反映。他说他常常在给一些报刊题词时写两句话,即“诗是一个时代心灵的记录,也是一个时代历史的见证。”冯至最后在我的笔记本扉页上写下的也是这两句话。 最后我问他二十世纪德国诗歌的情况,他说, 二十世纪初德国文学在诗歌小说方面贡献很大,二战以后,他读到过一点,但没有对二战以后的德国文学得到明确而具体的概念。他说,德国诗歌也好,小说也好,还是德国民族精神的一种继续。德国文学中的表现主义和德国民族的行动精神是一致的,所以他说表现主义在政治上有两种变化:一是变为德国法西斯主义,一是变为共产主义,两种主义都来源于表现主义。他说德国文学是与政治结合得很紧的。 因为他还有别的事,因此,我们的访谈就此结束。 后记:这篇采访记写于20年前,在整理的时候,略作了一些修改。冯至儒雅,大度,坦诚,跟我这个当时只有二十四岁的晚辈谈得很投入,使得我获益良多。可惜的是,老人在接受笔者的访问后仅三个年头就已去世,笔者不能第二次见到学贯中西的诗人,真遗憾啊! 2010-5-22于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附录 冯至-个人简介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人。12岁在涿县高等小学毕业后,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读书,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写诗。 1921年暑假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参加文艺团体浅草社,1925年与友人创立沉钟社,发表了许多诗与散文。1927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出版第二本诗集《北游及其他》。这一时期的诗作感情真挚,表达委婉细腻,语言于整饬中保持自然,重要遗词用韵,旋律舒缓柔和,有内在的音节美,因而被鲁迅誉为当时“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1927年暑假从北大德文系毕业,到哈尔滨第一中学教国文,兼北大德文系助教。曾与冯文炳(废名)合编文学刊物《骆驼草》。1930年底至1935年6月留学德国,攻读文学、哲学与艺术史。1935年9月回国,1936年7月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兼附设高级中学主任。1939至1946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德语教授。这7年间他的创作和研究都处于比较旺盛的时期,著有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及学术论文、杂文等。1946年7月至1964年执教于北京大学西语系,1951年后兼系主任。50年代著有《杜甫传》,当时颇得好评。1964年9月调任现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工作。1982年辞去所长职务,改任名誉所长。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四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作协副主席。1985年民主德国授与他格林兄弟奖,1987年联邦德国国际交流中心授与他艺术奖,1988年联邦德国达姆施塔特语言文学研究院授与他宫多尔夫奖。 他的散文集《山水》,以清朗而有情致的文字,在山光水色的描写中追求一种启示性的哲理,显示了他散文创作的艺术个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至致力于翻译、教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工作,并坚持创作,还多次出国访问,从事对外友好和文化交流活动,担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副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等职。出版有散文集《东欧杂记》、传记《杜甫传》、诗集《十年诗抄》、论文集《诗与遗产》、译作《海涅诗选》和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由于他在研究歌德、译介海涅作品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1983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慕尼黑歌德剧院颁发的歌德奖章;1987年又获该国国际交流中心授予的1987年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1]。 冯至-著作书目 《昨日之歌》 (诗集)1927,北新 《北游及其他》 (新诗、译诗合集)1929,沉钟社 《十四行集》 (诗集)1942,桂林明日社;改订本,1949,文生 《山水》 (散文集)重庆国民出版社;增订本,1947,文生 《伍子胥》 (中篇历史小说)1946,文生 《歌德论述》 (论文集)1948,正中 《东欧杂记1950》, 新华书店 《杜甫传1952》 人文;增订本,1980 《张明山与反围盘》(报告文学)1954,工人 《冯至诗文选集》 1955,人文 《西郊集》 (诗集)1958,作家 《十年诗抄》 (诗集)1959,人文 《诗与遗产》 (论文集)1963,作家 《冯至诗选》 1980,四川人民 《冯至选集》 (1--2卷)1985,四川文艺 《论歌德》 (1--2卷,论文集)1986,上海文艺 《冯至学术精华录》(论文、论著摘编)1988,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杜甫诗选》 与浦江清、吴天石合编,1956,作家 《德国文学简史》 (上下卷)主编,1958,人文 冯至-翻译书目 《哈尔次山旅行记》(散文集)德国海涅著,1928,北新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德国里尔克著,1938,商务 《远方的歌声》(短篇小说集)捷克魏斯柯普夫著,与朱葆光合译,1953,人文 《海涅诗选》 德国海涅著,1956,人文 《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诗集)德国海涅著,1958,人文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诗)德国海涅著,1978,人文 《海涅抒情诗选》 与钱春绮、杨武能合译,1984,江苏人民 《审美教育书简》 德国弗里德里希•席勒著,与范大灿合译,1985,北大 《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 《布莱特选集》 德国布莱希特著,与杜文堂合编,1959,人文[2]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2056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