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界线》一诗后

作者:塞遥

时间:2008-12-25 周四, 上午5:40

——给王耀东先生的一封信整理。

我很重视这首诗,它容纳并很好地“展现”了我的创作观!于诗于论,两者都不缺席。它将同时作为我的观念立场与诗歌使命存在。

对于习惯了以“意义”为审美标杆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或许太“隔”,因为在它里面找不到任何文字以外的所谓意义,任何值得歌功颂德的事件。它只是描述一个“没有价值"的过程——“随随便便的18秒”而已。我第一次尝试着在完全抽离“主题”的情况下,有意识地把诗歌本体意义归还于文字,让文字产生诗意,产生境界,产生观念与立场。诗歌需要立场!从这个观点上来看,“无中生有”或许才是诗歌文字的美之核心。

当代中国诗歌界的功利与浮躁,还体现在各种流派、宣言总是标新立异地以文本以外的东西介入诗歌,企图捆绑诗歌以分享话语权利。口语的提倡到最后成就了"口水";由诗人于坚等人重新提起西方“在场”写作的初衷是提倡人本主义,用以反抗“假大空”,以及高蹈的理想主义,到最后居然成就了“下半身”,甚至“下下半身”;以及象“70后”、“80后”、“90后”、“100后”......等等这种滑稽的代际论风潮现象的产生,无一不是外在于文本的东西。“老八股”们的教条平庸,固然受困于道统文化下的意识形态,诸多平庸诗作如“原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居然万口传诵!不得不说这是一道文化奇观!而新一代的一些流派意识的形成,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以意识形态绑架诗歌的行为,只不过用“生殖器”等代替“道统”而已。

诗歌的存在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状态。这种“存在”本身已经构成对一切世俗包括功利主义的某种对抗!在人类的价值天平严重倾向实用主义的当代社会,对于诗歌,任何的改变与“做”,都是徒然的,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迷失。它只需要“做回”自己。好诗,未必非得负载一些宏大的事件。从永恒的角度俯视,人世间的事件无大小之分!一首诗的好坏与它的内容没有必然的关系。我厌恶的当然不是载道内容与精神,而是它的“附庸”性;也并非说“性”、“垃圾”等这类词汇不可入诗,仅仅是提醒:诗歌作为一种具有高度生命指向的语言的艺术,其主体意识不应被颠覆!诗歌的主体意义只能是文字本身,它所承载的内容永远无涉美的本质。

——2008年7月。

附诗歌:

《界线》

从厨房走到卧室

一条直线。

随随便便走过去

18秒。

平底拖鞋

心情矿泉水

清水衙门

星期天

一生中的

25尺

无所谓幸福

或悲哀。

没有价值的

一段距离

抽离一切意义

平面

素净

纯粹

天然

满月

照亮大地

后记:

诗当以语言为本,高于观念!这是它作为唯一的语言的艺术所应负载的真正使命。

任何外在于语言的意义,一旦高过它本身,都将把诗带向歧路。

我立此诗为界。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94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