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补中国新诗史的诗篇

作者:钱志富

时间:2012-4-07 周六, 下午10:43

修补中国新诗史的诗篇

——序郭骏峰诗集《混搭腔调》

钱志富

1988年11月30日诗评家吕进写了一篇宣告中国诗歌进入沉寂年代的文章,题目就叫《新诗的沉寂年代》,文章发人深省,文章指出:“到了八十年代中期,诗坛失去了对‘坛外’的吸引力,日渐缩小为诗坛内部的热闹。一九八六年的两报大展标志着‘坛内’热闹的极致。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圈子热闹也失去势头,自娱、自赏转化为普遍滋生的自我厌倦。即便是全国第三节诗集评奖也不再具有网次评奖的活动效应——哪怕是‘坛内’的轰动。沉寂时代来临。”(参见:吕进:《新诗的沉寂年代》,《新诗文体学》,花城出版社1990年版第195页。)吕进先生的文章写于1988年,到今天已经十四年过去了,回首这十四年的中国诗歌似乎仍然没有从那种恐怖的沉寂状况中走出来,中国诗歌依然没能引起广大读众的广泛兴趣,中国诗歌的历史仿佛一张破旧的渔网,需要修补。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诗坛出现了太多的诗歌艺术上的败家子,他们成群结队地败坏着中国几千年优秀的诗歌传统,成群结队地写出许多“大黑话”、“大黄话”、“大白话”,极大地败坏了广大读众的胃口,极大地破坏了一部原本生机勃勃的诗歌历史,使得中国诗歌的读众差不多流失殆尽。

自然,严肃的、认真的诗人并不是没有,中国新诗在八十年代中期到当前的成绩并不是没有,笔者每每看到这样的诗人以及他们的辛勤汗水浇灌出的艺术鲜花,心底里是欣喜的,欢畅的。笔者愿意将这样的诗人写出的杰出诗篇称为“修补中国新诗史的诗篇”,读者这样的诗篇,心里漾溢着一种喜悦。

诗人郭峻峰写出了不少这样的诗篇,他的创作差不多是从那个可怕的沉寂时代来临的时候开始的,那时他还是一位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大学生,但他的那颗诗心如此鲜红纯洁和强旺,他的作品既不同于短命而夭的海子,也不同于后来暴得大名的汪国真,他的作品始终坚守着中国新诗的正途,他的诗给了笔者以绝大的欢喜。这是为什么笔者要用“修补中国新诗史的诗篇”这样崇高的称谓来评价他的作品的原因。

笔者最早读到他的作品是2007年,因为一位诗友的推荐:“有一天笔者去学院取邮件,取到一封特快,是从山东寄来的。拆开来一看才知道是蔡培国推荐的郭总的诗稿。笔者很快地读了一两首,觉得够味。等到回到家里,仔细地研读之后,发现这些诗写得十分不错,笔者能够读到这些诗是欣喜的,幸运的。同时笔者想到,诗人郭峻峰开始写这些诗的时候,正是中国新诗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差不多十年的新诗大潮退潮的时候,学术界普遍认为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两报’连展以后,新诗差不多被认为处于了一个相对沉寂的时代,而且大多数的新诗读众也大面积流失了。然而,诗人郭峻峰能够以一颗健旺的诗心感应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而且将他的那些可贵的感应形诸文字,写下了这些优秀的诗篇。看得出来,诗人收进这个集子的差不多都是1987年到1989年这几年写下的诗作,而1989年以后,诗人却将他的诗笔封存了起来,直到2005年元月诗人才有写出了不多的几首诗。”以上是笔者为郭峻峰的诗集《礼物》写的序里的话,如今将近5年过去了,诗人郭峻峰又整理出一本诗稿,里面收录的大部分还是他在大学期间写下的那些体现了一颗健旺诗心的诗篇,不仅有自由新诗,也有散文诗作品,当然2005年以后的作品也多了起来,这是诗人沉默十几年之后的又一次的喷发,虽然在感觉上,在诗歌的质地上已经无法与青年时代的喷发相比,但诗人毕竟作出一种可贵的努力,而且有些作品还写的不错。

下面是我笔者从诗人将要出版的诗歌集中挑出的作品,读者可以先睹为快。

给你

你轻轻摆摆头 把秀发间

淡淡的忧愁

淡淡的失意

淡淡的烦恼

甩落

长发在太阳下中飘动

恍若起伏的人生

青春的火焰涌动着

热烈的感情

热烈的希翼

热烈的追求

当大伙将目光

通过凸镜聚焦在你身上

你把酒窝里盛满的微笑

洋溢在

显得有些拥挤的宿舍里

陌生消失了

沉默消失了

熠熠灯光里

我将我十九岁嫩叶般的祝福

轻轻地送给你

《给你》一诗闪烁着一种可贵的理想主义的光辉,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读到这样的诗篇应该有一种陶醉的感觉,幸福的感觉的。诗人郭峻峰的人生道路值得人思索,笔者认为,如果当年的他能够一如既往地走诗歌写作这条路,他会取得巨大的成绩的,但中国会少一个企业的管理者。事实上,他的许多写作上的潜质还没有开发出来,也许是形势逼迫,诗人过早地抛弃了手中的笔。

暮日

你的长发被暮日的光辉轻抚,披上金黄色的光泽,惬意地披散在肩上,像你看我一样不经意。你梳理你的头发,用白皙灵巧的双手,在无意中玩弄你镀着金光的瀑布。

我的目光被你的瀑布所激动。

马上将要逝去,暮日。它最后在你富有魅力的脸庞掠过,镶上一层只有少女才有的羞涩。你斜靠着,一双眼睛从茶色的眼镜里望着桌子上的钢笔,很轻松。也许你散乱的思绪,像桌上摊开的书本。

暮日的光辉移动了,很轻很轻,连你也没有发觉。

每日暮日都在创造奇迹,在一双充满爱情的眼睛里。

87年12月23日

诗人的散文诗带着一种滚烫的热情,诗人心中有爱,诗人从爱人的眼神里发现了奇迹,诗人用他的生花妙笔创造了奇迹。二十多年过去了,不知道诗人自己重新读他的这首诗的感觉怎样,诗人还能找回当年的激情么?诗人啊,你当年的爱如今怎样了啊?

屠城血证

男人的头颅漂起来了

女人的内衣漂起来了

小孩的尸体漂起来了

国际联合组织的那张废纸漂起来了

青天白日旗漂起来了

手术台漂起来了

耶稣和十字架漂起来了

……

整个南京城漂起来了

古城的钟楼上

钟声响过世纪的天空

是灵魂的嘶鸣还是历史的警醒?

八十年代以后,学术界时行涌动着一种后现代主义的颠覆狂潮,汉奸成了受人追捧的英雄,而英雄则成了受人唾弃的傻蛋。爱国主义似乎是个贬义词了,别人追求的是普世价值。但我们的诗人没有忘记南京屠城这段血腥的历史,诗人的爱国之心是如此的鲜红,如此地令人感动。

我总是在想

我总是在想,想了再想

我应该为灾区的人们做些什么

我能够为灾区的人们做些什么

我必须为灾区的人们做些什么

我想赶到地震现场

做一名救灾的人民卫士

用双手与余震和死神作战

从废墟中救出一个生命

我想成为一个空中战士

从5000米高空一跃而下

穿过浓密的乌云和不可知的危险

去完成一个中国军人的勇敢和责任

我想赶到山体滑坡的道路上

成为一名挖掘机的司机

去贯通通往灾区的生命线

我们灾区的人民缺衣少粮

我想赶到战地医院

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与时间抢夺劫后余生的健康

重新接上未来生活的希望

我想成为一个战地记者

成为“生命接力”的重要见证者

让灾区和全国每时每刻实时连线

让生命和亲情感动中国

我想成为一个志愿者

成为免费接送人们的出租车司机

成为绵阳体育馆内的服务者

成为亲情热线的播音者

成为捐赈物质的发放者

……

我甚至想成为一只搜救犬

穿梭在垮塌的废墟里

寻找到生命顽强坚守的气息

你微弱的气息也引起我的兴奋

……

我总是在想,想了再想

我做一个工作者

我做一个感动者

我做一个守望者

我做一个捐赈者

……

08年5月19日

从诗歌的质感上来讲,诗人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写的这首诗无法与他早年的作品相比,但诗人作品中流露出的真诚和对灾区人民的关注还是可贵的,诗人毕竟比较好地调谐了自己怀里的琴弦,所以才写出了这样的比较感人的作品。

听夜雨

雨骤起,关掉引擎和音响,静静坐在驾驶座上,听雨——听夜雨。

雨时急时缓,急雨也分成细碎的雨或者是大颗的雨,细碎的雨密密匝匝地泻下来,碎碎的雨花开在前面的玻璃上,密密无声地流下来;大颗的雨夹着风,有几颗甚至把车顶砸得“啪啪”作响,打在前窗玻璃上也有声音,旋即张开一朵大大的雨晕,然后也消失在密密流淌的水帘中。

独坐着,在看不见其它人的车里。前面是条小河,雨水打在水面上,也泛起一粒一粒的雨晕。

独坐着,享受这一刻的宁静和无所事事,从前窗流淌着水幕的玻璃窗看出去,便是洗得碧净的绿。雨并不冷,春天已经在悄悄洗着门庭。

独坐着,享受这一刻雨带来的视觉和听觉的洗礼,年轮和白发在悄悄生长,自然界这些细微的声音和颜色不再引起注意。

题记:2009年2月24日,回到住处,下着急雨,并躲在车里避雨,也听夜雨。

《听夜雨》写的比较新奇,亲切。诗人如今是一个比较有成就的企业家,有车有房,有着许多人没有的物质上的便利,但夜雨对于诗人却是一种无尽的享受。古人谓:大丈夫不失其赤子之心。古人又谓:“诗穷而后工”。可以明显感到,重新拾起诗笔来的诗人,他手中的笔已经有些生涩,加上诗人在人世混搭这许多年,他的那颗诗心已经受到不少剥蚀,所以他后期的一些作品写的不够深沉和博大。

笔者十分感谢诗人的信任,十分高兴为他的第二本个人集写序,同时也感谢蔡培国再次将郭峻峰的诗集推倒跟前,希望诗人在诗歌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是为序。

钱志富

2012年4月8日于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34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