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浅评巫逖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情感构架及两首诗歌

作者:深谷幽兰

时间:2007-6-11 周一, 下午4:37

说句实话,初读巫逖老师的诗歌,时常有一种迷惘的感觉,读不懂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后来读得多了,才慢慢进入状态。提到巫老的诗歌特色,不由得想起诗人评论家《人民文学》副主编韩作荣在他的《诗的魅惑》中说得一句话:“能读懂和读不懂,不能成为判别诗的标准。”“读者不应该期望从诗中找到含义清晰的句子,正如观赏绘画的观众不应该期望从明暗对照法画法的画中找出清晰的轮廓来一样。”

况且读者进入一首诗,不可能从这首诗里完整地走出来。读者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也不可能天衣无缝的吻合,我们只能透过感觉和诗歌所渗透的艺术情绪来捕捉诗的意境.每个人的语言使用如同穿衣戴帽,诗歌的情感构架又如同装修房子,审美各异!力图寻求字面上清晰的诗歌含义和作者精确的解释,只能遭到艺术审美的拒绝。

巫老的诗歌不同于常人之处,就是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和情感构架,用情感的触角和独特的语言来引伸诗歌的意境。如他的《手杖》:

★《手杖》

蜗步 左一偏右一点

竖挺脊梁

拽着瘦影问故乡

人老了,腿脚不利落了,需要手杖的扶携,开篇以“蜗步 左一偏右一点”,将一个老者蹒跚的身影一下子推到读者面前,像蜗牛一样向前慢慢蠕动着,老道沧桑的笔调,勾勒出伤婉、凄美的晚年状态。

而第二句“竖挺脊梁”出奇意外的一个大反差,语言表达上来了180度的大转弯。脚步蹒跚,而脊梁却坚挺着。这不仅仅是一个阳刚男儿不甘岁月的写照,而且为下一句“拽着瘦影问故乡”铺垫了巧妙的伏笔。此时的“手杖”,就不单纯是行走的辅助物了,而是精神的支柱!!这里之所以不用“向故乡”,而是用“问故乡”,那是一个远离祖国,日夜牵挂故乡一草一木游子的难解乡愁啊!渴望叶落归根。步步都朝着故乡的方向叩问,家乡一切可好?每当忆起故乡,腰杆就不由得硬朗起来,因那里有深藏心中的骄傲!一点一滴都系着游子的心根!

19个字,蕴涵着多重的情感含量,唯有潜入诗歌深处才能读懂,那是一种老人对岁月的不甘和眷恋故乡等百感交集的心绪。不泣而催泪!这是历经无数,人至老年的百味之诗。深沉出凝厚的诗意。

再看他的思母篇:

★《母亲的灶》

文/巫逖

色香味

无须问月光买醉

那份爱,酣忆唇间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尤其爱回忆那些温馨的镜头。母亲,是儿女心中的神!无论哪个年龄段,提起母亲二字,总会孩气十足,幸福溢于言表。巫老以一首《母亲的灶》,来涵盖母亲一生的抚育之恩。可谓独具匠心,用一个民以食为天的“灶”搭起感恩的构架,奇思、出新出自己的诗歌风格!

首句率直切入主题“色香味”,这是“灶”所酿造出的视觉和味觉上的感受。在这里运用“色香味”,我们可以大胆的延伸想象:乳香、饭香、母亲臂腕、怀抱的香,是世上色、香、味最全的佳肴,是一生都品不尽的母爱!甚至可以再进一步的联想到母亲年轻时的娇好姿色,这些都毫无保留的献给了儿女!“无须问月光买醉”都说月光迷人醉人,可它哪能比得上母爱的魅力呢?世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母爱相比。即使到了暮年,轻轻的呼唤那个最温馨的字眼:“母亲”,仍是满口余香,一如童年。悠悠绕唇的又何止是那一声娇憨的呼唤呢?那是对赐予生命的母亲至高无上的神圣尊敬!

寥寥17字,将对母亲的感恩和思念酣畅淋漓的展现给读者!如同品尝一碗营养丰富的老汤,使人久久回味品咂……

2007年6月10日星期日晚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4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