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有肝胆人同行,从无字句处读书—— 序钱志富《中外诗歌研究》(

作者:钱志富

时间:2007-6-02 周六, 下午5:28

与有肝胆人同行,从无字句处读书

—— 序钱志富《中外诗歌研究》

吕进

我为志富的博士学位论文《诗心与现实的强力结合——七月诗派研究》作序似乎还没过多久,现在,他又为学术界捧上了厚厚的《中外诗歌研究》。作为志富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我当然是很高兴的。用中国北方人的说法,这样的学生很为老师“长脸”。

博士学位论文出书以后,学术界给予了不少好评,包括七月诗派的诗人们。当事人的评价当然是重要的。志富的这些研究对象,对于他,也许有的诗人只是出现在在书本上;对于我,却是我生活里的活生生的前辈和朋友。

比如艾青,我记得,一次我在北京参加评奖,艾青是评委会主任。评奖完毕,中国作家协会主要负责人唐达成等邀请全体评委吃饭,这时消息传来,重庆空难——一架北京飞去的飞机在白市驿机场撞山坠毁,而我买的是第二天回重庆的机票。艾青安慰我说:“哪有天天出事的,现在是最安全的。”

比如绿原,我们很熟,我在一些文章里多次引用过他的那些令人过目难忘的诗句。有一次,在绍兴颁发鲁迅文学奖,绿原和我在宾馆相遇,他是翻译奖的获奖者,我是诗歌奖的评委。我招呼他,他淡淡地点头而去。我正诧异,他又回过身来,说:“是吕进同志吧?哎呀,我的眼睛看不清了”,于是两人皆大笑。

比如曾卓,我至今还记得在张家港听他朗诵《有赠》而落泪的往事。我们在武汉最后一次见面时,谈到他的病情,他反而安慰我,这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比如牛汉,我还清楚地回忆起,八十年代两年一届的全国诗集评奖时,他的诗集《温泉》在评委会获得全票时给我带来的喜悦。

邹荻帆在《诗刊》担任主编的时候,我和他的交往就更多了。荻帆称呼我“吕进”,后面从来不加“同志”、“先生”之类,所谓“至亲无文”吧!

所以,志富的博士学位论文也是我多年所期望的一本书。

志富的书在海峡对岸也有反响。年过八旬的诗人文晓村不但是优秀诗人,也是大家都称许的厚道人。他曾经对我讲起,为了推荐志富的专著,他是如何带病跑台湾商务印书馆而终获成功的事。

现在,《中外诗歌研究》又要问世。书的四辑,反映了志富的学术视野是宽广的。他在诗学理论、中外诗歌比较、中外诗歌评论上都在着力:勤奋有为,衣带渐缓终不悔;持之以恒,求实探索有建树。

到2007年,我带博士生有十一年,带硕士生则有二十二年了,弟子实在不少。毛翰有诗云:“弟子满天下,号称吕家军”。虽有夸大,但的确是走到中国的任何地方,走到许多国家,都会遇到已经成为大树的当年的小苗,都会享受到一位教师的幸福和成就感。对于已经获得成就的学生,我总是特别强调人格的修养。中国讲究道德文章。年轻学者要有学问,更要有人品。人品是做学问的基石,立身处世的根本。

从中国新诗研究所毕业生的情况看,人品各各不同。绝大多数弟子令人满意。也有一两个学生,虽然我至今不后悔当年为了他们所冒的风险、所付出的牺牲,虽然我信奉禅家的“无心于事,无事于心”,但有时想起他们后来的作为,一股寒气还是会向我袭来。

志富是不但做学问,而且在做人上也让我高兴的一位。我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序言里曾写道:“志富具有农民的诚挚、真实和善良”,事实的确如此。他现在仍是这样。事业的进一步推进和人格修养有关,所以我为这篇序确定了这样的题目,算是对他的嘉许、祝福与期望。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