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的灵魂——简论艾米莉•布朗特的诗 作者:钱志富 时间:2007-4-14 周六, 上午9:31 不安的灵魂 ——简论艾米莉•布朗特的诗 钱志富 (文学博士315211浙江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以《呼啸山庄》鸣世的旷世才女艾米莉•布朗特才30岁就死掉了(最近得知,与刘邦争天下的项羽也是三十岁就死的,古人说,天才遭天忌,看来有一些道理),她生于1818年,死于1848年,她的姐姐夏洛特和妹妹安都是旷世才女,姐姐夏洛特以《简爱》鸣世,妹妹安也有两部长篇小说流传下来,其中一部是《安吉莉丝•格雷》。可惜的是,这三姐妹都很短命,妹妹只活了29岁,姐姐夏洛特也只活了39岁。 艾米莉•布朗特是一个苦命女孩,她生下来刚到三岁,她的劳苦一生一天福也没得享的妈妈就去世了,留下她姐妹五人和一个哥哥,她母亲辞世的时候她的妹妹安才1周岁。一家子要吃要喝全靠他们的父亲担任当地牧师而得到的一定点微薄的收入。父亲的收入也实在太低,所以到了上学的时候,他们的父亲只好将他们送到一个软件、硬件都极为差劲的慈善机构开办的寄宿学校读书——不,受罪!校方对待这些穷苦人的孩子极为惨酷,这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可是,祸不单行,很快瘟疫流行,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艾米莉•布朗特的大姐和二姐很快死掉了。结果艾米莉•布朗特同其他的没有死掉的姐妹和兄弟被送回了家。回到家里,他们继续过着苦难和贫穷的日子。可是苦难和贫穷并没有击倒这一家子,他们几个姊妹却过得比较快乐,他们四处游逛,一起玩耍,一起阅读各位前辈大师的文学作品。他们从父亲的藏书中读完了《圣经》,《荷马史诗》,维吉尔的著作,莎士比亚、米尔顿、拜伦、司各特以及其他作家的作品。他们甚至自己搞起来了创作。艾米莉•布朗特她们依靠自学成了才。姐姐夏洛特被聘为了某学校的教师,自己能够挣回自己的生活,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1838年,年仅20岁的艾米莉•布朗特也找到了一份教书的工作,然而工作的劳苦催垮了她原本十分脆弱的身体,最后不得不辞职不干。过了几年,艾米莉•布朗特跟着到布鲁塞尔谋口饭吃,结果没有愿意对她友好,艾米莉•布朗特忍受不了充满敌意的生活,所以马上回到了生她养她的故乡。回到家乡之后,她们偶尔到富裕的家庭充当家庭教师,挣点小钱。她们自己曾经开办了一个私立学校,结果一个学生也没有招到,最后只好放弃了这一计划。生活的艰辛磨练了她们的意志,但也摧垮了她们的身体,她们之所以集体英年早逝,同她们吃得太差有关。1948年,艾米莉•布朗特参加了她哥哥的葬礼之后,只感了一个伤寒就要了她的命,可见她身体之差。死时年仅30岁,本来应该抵抗力不错的,一命呜呼之后,连自己的传世之作也没能够看上一眼。 艾米莉•布朗特个性坚强、倔强,姐姐夏洛特说她的意志比男人更坚强,同时她也很固执单纯,比孩童更简单纯洁,她少年时就富有诗才,悄悄地写了很多的诗,发表了21首。1845年,姐姐夏洛特发现了一些手稿并鼓励妹妹将它们出版出来。结果她们三姊妹于次年1846年联合化名出版一本诗歌合集,诗集出版没有引起多大反响,仅仅卖出两册。无奈,她们只好潜心于小说创作,她们的小说获得了巨大成功,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艾米莉•布朗特在她的小说《呼啸山庄》中灌注了诗情,写出了一部伟大的诗化小说。当然,她的诗歌在多年被大家遗忘之后也得到承认和击赏。她其实写了不少的诗,比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多一倍,戴望舒一生结集出版了好几个诗集,诗歌数量加起来不到一百首,而艾米莉•布朗特有193首。 艾米莉•布朗特的诗是她“心中的诗意诗境之纯真的表现”,“生命源泉中流出来的Strain,心琴上弹出来的Melody,生之颤动,灵的喊叫”,“是真诗,好诗”,“是人类欢乐的源泉,陶醉的美酿,慰安的天国。”(引用中国诗人郭沫若之语)要是遇上郭沫若是肯定要连书带纸地把它吞咽下去的,因为他说过:“我每逢遇着这样的诗,无论是新体的或是旧体的,今人的或古人的,我国的或外国的,我总恨不得连书带纸地把它吞咽下去,我总恨不得连筋带骨地把它融化下去。” 艾米莉•布朗特在英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已经得到确立,她被学术界评价为维多利亚三大女诗人之一,另两位是大名鼎鼎的勃郎宁夫人和罗塞蒂。艾米莉•布朗特在她的诗里的确写出她的“生之颤动,灵的喊叫”,她的诗足以“感天地、泣鬼神”。她的姐姐夏洛特说她的诗写得十分凝练而简短有力,充满着一种真实的力量,诗里面洋溢着一种特殊的神韵——朴野、沉郁、忧伤而高贵(condensed and terse, vigorous and genuine, a peculiar music―wild,melancholy and elevating)。艾米莉•布朗特在她的《绝笔》(Last Lines)中写到:“懦夫的游魂不属于我,/我才不在人世的狂风暴雨中沉沦;/我看到了来自天国的荣光,/我的信念十分坚定,我是勇者不惧。”(No coward soul is mine,/ No trembler in the world’s storm-troubled sphere;/I see Heaven’s glories shine,/ And faith shines equal, arming me from fear.)艾米莉•布朗特是勇敢的,单纯的,她用她年轻的生命与一切的苦难抗争,艾米莉•布朗特的精神是不可战胜的。 值得注意的是,艾米莉•布朗特生活的那个时代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个时代是英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英国人建立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因此有“日不落帝国”的称谓,维多利亚时代按照我们的理解应该是一个极度兴盛的时代,民富国强的时代,而且英国的人口也并不多,艾米莉•布朗特她们应该生活得很幸福、很富裕,可是事实恰恰相反,艾米莉•布朗特经受的却是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可以说是穷愁潦倒的境地。艾米莉•布朗特写过一首诗,自称自己是一个“老斯多噶主义者”:“我向来对财富不太看重,/爱情也被我视如草芥;/人生的荣誉只是一场春梦,/黎明一到便顷刻间消失”。艾米莉•布朗特不慕财富,不重爱情,这种人生态度与传统的中国人很相似,她把人间的荣华富贵视如一处春梦,这也酷似中国人的心态。艾米莉•布朗特有一颗中国人似的淡泊心态:“倘若我要祈祷,唯有祈祷/还能让翕动嘴唇张口:‘让心灵淡泊,远离尘嚣,/并且,赋予我绝对的自由。’”中国人也很热爱自由,所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的生活就是绝对自由的生活,绝对不受任何外力干扰的生活,所以中国人又说,能够过上这样的生活,“帝力于我何有哉”。可惜的是,艾米莉•布朗特仿佛并没有过上这样的生活,所以她只好祈祷了。“哦,当我飞驰的光阴临近末日,/我全部的恳求只有一个:/请赐予不羁的灵魂以勇气,/去耐心地穿越生死的边界。”(《老斯多噶主义者》,该诗译者为汪剑钊)艾米莉•布朗特终于早逝,该诗成为谶语,这大概也是做一个能够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尽头的诗人的悲哀吧。诗人有一颗不羁的灵魂,诗人没有畏惧死亡,但诗人所感受的人世的煎熬,让我们悲伤。当笔者读到艾米莉•布朗特的另一首诗的时候,的确是心有戚戚的感觉。这首诗就是《睡眠不能带给我欢愉》(译者为杨苡)。诗人这样写到:“睡眠不能带给我欢愉,/记忆永远不会消逝;/我的灵魂已交给苦难,/在叹息中打发日子。”诗人过得如此凄凉、悲苦,令人泪下。“睡眠不能带给我休息;/我清醒的眼睛永远看不见/死去的人的影子/环绕在我的床前。”相信读者大约也曾经体验过“睡眠不能带给我休息”的痛苦吧,诗人过的却是梦魇缠绕的日子,这里有多大的恐怖的气氛啊?!“睡眠不能带给我希望,/他们出现在酣睡之中,/用他们悲哀的形象/使黑暗变得更浓更浓。”早熟的艾米莉•布朗特在生活中挣扎了许多年,可是社会太黑暗,环境太险恶,而自己又信奉着禁欲主义,所以诗人看不到希望,而睡梦中偶然出现的希望是如此悲哀,使得周遭的黑暗变得更加浓烈凄惨,诗人快要被窒息了。“睡眠不能带给我力量;/没有力量重新鼓起勇气;/我只是在一个更狂暴的海中航行,/在更黑暗的浪涛里。”读了这样的诗,读者也快要被窒息了吧,我们不能不同情我们的诗人所过的那种凄惨悲苦和绝望的日子,很想拉她一把,可是诗人早已经作古了,而且我们自己也或多或少感觉到了我们这个时代自身的悲哀,一些没有希望和力量的人不是也自己将自己处理掉了么?!数十万人自杀,难道不令人悲哀么?艾米莉•布朗特用她手中的笔写下了自己的悲哀,让人记住了,可是我们好多人并没有将他们的悲哀写下来,所以被大家遗忘了。“睡眠不能带给我朋友/给我安慰和帮忙;/他们熟视无睹,啊,多傲慢!/我只有陷于绝望。”诗人曾经跟着姐姐夏洛特要到比利时谋发展,可是没有得到礼遇,最后灰溜溜地回到家乡,继续过着没有希望,没有力量,没有朋友帮助的生活,诗人彻底绝望了,她把她的郁闷和愤怒写进了她的作品里,《呼啸山庄》里面寓含了作者近于癫狂的愤怒,诗人在她的作品里很好地对压迫她们的社会进行了近于癫狂的复仇。“睡眠不能带给我祝愿/愈合我下面受折磨的心:/我唯一的愿望便是忘记/在死亡的睡梦之中。”但愿我们的诗人能够在她死亡的睡梦之中真的忘记了一切,不然她真的只好做一个倒霉的怨鬼了。 艾米莉•布朗特曾说她将爱情也视如草芥,可是她自己是渴望爱情的,《呼啸山庄》是复仇,同样是一曲爱的悲歌。下面我们读一读《我是唯一的人》。诗这样写到:“我是唯一的人,命中已注定/无人过问,也无人泪流哀悼,/自从我生下来,从未引起过/一线忧虑,一个快乐的微笑。”诗人生下来刚到三岁,苦难的母亲便辞世了,而父亲虽然做的是牧师的工作,天天跟神打交道,但神仿佛不愿意看到他变得殷实起来,所以艾米莉•布朗特说自己“命中已注定/无人过问,也无人泪流哀悼,/自从我生下来,从未引起过/一线忧虑,一个快乐的微笑。”这并非言过其实。诗人终于长大了,但命运似乎并没有好转的迹象:“在秘密的欢乐,秘密的眼泪中,这变化多端的生活就这样滑过,/度过十八年后仍无依无靠,/正如在我诞生那天一样的寂寞。”这真的是“年年难过年年过”啊,诗人感到了寂寞的压迫!“曾有过我躲避不开的时光,/也曾有过那样的时光如此凄凉;/当我悲哀的灵魂忘记它的自尊/却渴望这里会有人把我爱上。”诗人果然有对爱的渴望。“然而这只是最初的一闪之念,/此后便被顾虑压倒而缓和,/它们已经逝去了这么久,/现在我难以相信它们曾经有过。”我们现在对诗人的顾虑也许无法考证,但现实生活中常常有嫁不出的女孩子,她们没有权利、没有财富,而且也没有巧取豪夺的生存本领,最后恐怕只有老死闺中了,“人不风流只为贫”,对拙于生存之道的艾米莉•布朗特,大概也是如此的吧。“起初青春的希望被融化,/然后幻想的虹彩迅速退开;/于是经验告诉我说:真理/决不会在人类的心胸中成长起来。”由于生活的困窘,诗人无端地对整个人类产生了悲观的想法,说:“想到人类真够悲哀,/他们都是不真诚,谄媚和虚伪;/然而更糟的是信赖我自己的心灵/却发现那儿是一样的颓废。”这大概就是不同的文化对诗人的作用的吧,中国诗人仿佛颓废的就少,中国文化讲究乐天知命,所以总是能够看到希望。天才卓绝的诗人艾米莉•布朗特要是投胎到中国肯定能够写出另一种风格的诗来。 艾米莉•布朗特的诗已经成为世界诗歌史上的经典,她死得那么早,生活那么悲苦,这正验证了中国人的一句诗学名言,就是:“诗穷而后工”。 愿艾米莉•布朗特那颗不安的灵魂能够得到安息! (本文作者现供职于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37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