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旁观者和他的智性写作 作者:曹东 时间:2009-8-21 周五, 下午9:52 一个旁观者和他的智性写作 ——评曹东新诗集《许多灯》 马知遥 他有一个高倍的放大镜,能准确清晰地看到世界的内部:这包括我们的生活空间,也包括诗人自己。 他把自己当做了旁观者,细心地观察感受,下结论。而结论可以让你信服。 他的诗歌属于典型的智性写作,即凭借自己多年训练有素的艺术直觉加上生活经验的形而上求索,使得平常的事件总能生发出去,不是从事件到事件,而是从典型到了普遍。 所以,他的诗歌不只在写重庆或者四川而是在写整个我们以为的世界。 在他略现理性的语言里,我们还时时看到理想化的追求,这样的追求让他本人显得复杂起来。他是感性和理性的复合体,是脆弱和刚毅的,是神秘和清晰的。 在《蚂蚁在大地上搬运黄昏》中,诗人前几段为我们呈现的是一片破败和荒芜的城市景象。最后三句,他写道:“他知道,蚂蚁在大地上搬运黄昏/惟有黑夜,锋芒闪烁/能将这个世界修剪整齐”。看似漫不经心之句,却含着强大的力量。只有怀揣希望之心的人才能在黑暗中看到黎明。 诗歌《抽屉》充满了智慧。他通过推拉抽屉的行为看到了生命的磨损,看到了所谓世俗光亮的局限。人生的宿命情绪顿时弥漫而来。 在《梦》里,我们看到的是潜意识中诗人设置的人与动物的和谐,内心的渴望。而这样的和谐却只能出现在梦里,悲观地面对现实,狗眼看人低的世俗生活已经足够让我们一梦不醒。 《许多灯》可以成为他的代表作,而且这首诗歌可以和他的另一首《一把钳子从黑夜伸过来》形成互文的比较。在诗人眼中,每个人心中都有很多灯在亮着,但因为现实对我们的损害,对我们的考验,岁月的沧桑,我们的灯有多少在熄灭。这些“灯”的隐喻色彩很明显:希望、自信、友爱、诚实等等。而多年后,我们还能将多少灯重新点燃。这是对自我的反省,也是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反思,具有以轻表达重的特点,简洁而绝不简单。 在《一把钳子从黑夜伸过来》中,同样的思考和主题用不同的意象表达:我们在现实中被钳子一样扭曲,异化,在生存的夹缝中生活让我们回不到过去的自己原来的自我,这是对后现代时代,工业文明对人性异化的最极端化的表达,是对自我消亡的悲哀吟唱。当自我消隐后超我又谈何存在?! 他的《雨》《还给我》更延续保持了他诗歌理性的一面,同时在形式上更增加了强有力的节奏感,完成了理性思索与锐利形式的统一。 薄薄的精美诗集处处是凸现风格的诗歌,这不容易。一本诗集即使读完后有一两首让人过目难忘也不容易。他的诗歌值得反复阅读,味道在不断阅读中浓郁。 2009/07/31 马知遥简介: 原名马永生,1971年生于新疆阿克苏市。山东大学文学博士,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发表论文8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近40篇。诗文入选2002以来的《年度最佳诗歌》《中国最佳诗歌》《年度诗歌精选》《21世纪中国新文学大系》等20多个版本,小说和散文多次获奖。现出版学术专著和小说诗歌散文集共13部,翻译1部。 联系:luck9755@163.com 联系地址:250014 济南文化东路91号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研究所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1216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