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赞赏秦华散文诗中的两大特色 作者:秦华 时间:2009-1-05 周一, 上午11:33 【书评】赞赏秦华散文诗中的两大特色 文/严迪 原文地址:http://yanruyu.com/jhy/author/91241.shtml 《春天的玉兰》,是上海一位较有名气的女性诗人秦华,新近出版的散文诗集。在我的感觉里,女性写诗,猜想,总离不开“花开花落”“做女人”“孩子”“蝶恋花”之类性质的题材,可是当我打开一阅,她却不然,使我震撼也使我惊赞。不仅手法新艳、话语现代、意境高超,而且心灵深处真情实感的社会意识也很突显。当今的作品一般个人自我抒发的多,顾及社会的少,更谈不上女性的政治抒情了,是难以办到的。她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她在大我的指导下,其每首皆见有阳光的色彩。可以这样说:社会意识和现代用语这两者,成了她《春天的玉兰》诗集中两大特色。 当然秦华诗人有很多优势,很多是作为诗人作品以外的责任,又是作品以内的责任,像这样的诗人,她没有被发现,也未见“伯乐”的推荐,是很可惜的。不过还来得及,她仅在中年。诗坛也曾出现过怪现象,把赵丽华在全国抄翻了天。所以说它怪,实际指的是,诗坛里的正气歌唱得不嘹亮,该抄的不抄,不该抄的大抄,能说不怪吗?。 先请听听她心灵的表白。2008年12月12日,她在上海,回答了前来采访的《散文诗天地》编委汪志鑫同志答记者问说:“我们作为散文诗爱好者除了写自然外,也应该肩负起写社会、写时代的责任,这才是散文诗发展的方向。只有深入生活、深入社会,写出大众的心声才能够引起大众的共鸣,才能够让散文诗走的更快,走的更好,走上文学顶峰”。她的表述,我很感动。肩负起写社会责任这个理念,是多么感人。她既不是文艺界的官员,却有文艺界官员的思想素质,仅是一个散文诗的爱好者,竟然这样高的境界,令人钦佩。 我转向窗外望着蓝蓝的天空,那是一个纯洁诗人的一片崇高境界,起而敬之。她的理念,绝不是传统诗学概念,不是老一套,也不是客套,也不是模特身上的衣饰,可见证于她的作品。她把人生事业、精神品质,提高到生命意识的高度。情感丰盛,沉浸于一片爱的温馨里,笔触柔情似水,抒情感触颇深,题材天地广阔,亲情、友情,犹如一种显现恋人般的情感现象,涵盖的内容较多而深刻。文学界的专家们也相继对她成就的肯定。 我该用什么眼光来读她的诗?而她像她人一样的美丽的文句,是一根无形的线,牵动了我不易被感动年龄的青睐,思索不断,享受不断。好像没有她就没有春天般的先锋话语;好像没有她就没有春天那样如酒滴注;好像没有她就失去了一只肩膀。并不言重,实际感觉如此。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散文诗是其它文体无法代替的品种,有它突出的位置。我国散文诗最早在1918年迈出第一步的是刘半农、沈尹默文学家。沈尹默《月夜》:霜雪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还有《白杨树》《三弦》等等诗作,景象万千。刘半农的《老牛》《窗纸》《雨》等均发表在《新青年》1918年第4卷、第5卷上。当时的语言表述传统抒情为主,也不应用现代的要求对其之,一幅是老龄的剪影,一幅是少女般的容颜。 别说那么远了,就拿上世纪80年代来说,散文诗还徘徊在一味流连于“风”“花”“雪”“月”的套路上。确有所感,确有所思,确有所比,而现时秦华的散文诗,已经迈进了一个新站,很有创意的新站,很有个性的新站,很有时代感的新站,很有糖份的新站,很有高度的新站。耐读的优美诗作,成型在她永恒的文学工程之中,风雨过后是彩虹。 犹其使我感悟到其作品的社会意识、使命意识、创新意识、和现实的责任意识,大器又厚重,驶向开阔、驶向新的美学追求,令我高兴又欣慰。 《雨中盐城》就是艺术性与思想性十分融合的佳作:“曾经的盐阜,摊开平整的胸怀”诗文的开头,文句就已现出它的魅力,犹如把一张盐城的地图,摊开在我面前。仅是“平整的胸怀”这五个字,就包容了许多语言,使你知道,这里不是丘林山区,这里是一片平原。诗人没有用“平整的土地”而是用“胸怀”这两个字,轻轻的一改动,换来重重地一段情,这一用,对盐城这方土地,更增加了亲切感,明显见到诗人在写这首诗作时动情了,如同诗人与土地的手足情亲。“胸怀”一词的应用,看起来普遍皆是,用得很平凡,而如果用于土地一词的转换就不平凡了。可以看出她有多美的文字功力。 那么这一个城市,现在怎么样呢?作者怀有强烈的社会意识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这座城市生活景象很灿烂:“太阳隐藏了自己的光芒,让道风雨去耕耘,干渴的土地开心了,笑出的汗珠泪水,一滴一滴从叶片上、屋檐下、车窗前弹跳下来,亲吻春心荡漾的庄稼,迎接合家欢。”意象编织了一幅多义性的图像,呈现出勤劳致富的美感,作者以传统的现实主义的手法,教化功能展现在自己的文章里。 更值得敬佩诗人的,在欣欣向荣的今天,她没有忘记这座城市的历史贡献。这儿曾是新四军军部所在地,也是红色革命根据地。城市中心塑有一座新四军战土骑着战马的雕像,以示纪念。作者在诗中深情地说:“我顺着它的血脉流动一圈,它溶解了我们的身影,欣然接纳我们这些新的血液”多叫人感动的艺术语言!把沿着新四军战土骑着战马的塑像绕了一圈,活现成顺着它的血脉流动一圈,一般手法最多体现怀念的意思,就其怀念,如果年轻诗人能做到这一点,也就不错了,承他们还想到过去。而秦华的深情升华了,我顺着它的血脉流动一圈,并主动求得新老之间的血脉对接,事业对接,挖掘得很有深度。我敢这样说:是他人不及的。 可见,秦华对此类题材表述,可以肯定有她独特发现,并把自我摆进了一种革命大无畏精神的热血之中。对我们这些从战争年代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来说,是一片安慰。 是她的作品在点燃人们奋斗的激情,是她的作品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过去,是她的作品在张扬理想和精神,成为经济建设时代的主旋律。由此可见,诗人的深邃眼光,契合了时代的文学需要,是对现实生活的积极介入。宣泄社会情怀的写作,是对诗歌生命意识和使命意识的精神、道德、思想观念重要体现。以诗来唤起民众的觉醒,认知激越起的情感想象。不得不说是秦华诗人对社会的一份奉献。 再说,她的许多诗作都是如此,有:《晒麦场变奏曲》、《船工号子》:“号子被压得嘶哑了,汗水消磨了多少蒸发的热量,磨光脚步移过的石头,陷下一坑坑号子的灵魂。海呦……海呦……摆动的纤绳,匐步的筋骨,弹跳的肌肉,被秋风抚成古铜色,在秋韵里”。现时的诗也好,散文诗也好,还有谁在歌颂劳动?只有心里充满爱的人,才能写出从心里流出爱的情感。我以很难过的心情说:他们丢了,他们丢了祖辈的美德,丢了对杜会应尽的责任。 《深秋的月光地铁》“人流潮涌,脚步结识的地平线”“不让时间轻易地在指间枯竭”宣扬了现代人的时间概念,也象征着中国的建设时速。静态中的美是在动态中而生,现实生活里不是缺少美,而是如何去发现美。她那么多优秀作品,都源自于她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趋于成熟前那段艰难的跋涉,是需要付出日累辛苦的日子,她挺过来了。她在《生命的演绎》诗中说:“每一粒的种子,都能够在冰冻过后唱响春歌。/在抵挡过各种侵袭之后,/缠绕一个新鲜的坚挺。/成熟,/完成自己的承诺。//”像此类诗作很多,我要说,她的人格魅力太伟大了。 在“人文精神缺失”的叹息中,我看到了秦华诗中在倡导人文精神固有的准则、特别是传统的价值观。剥离诸多迷惘和困惑,做到有所坚持,有所担当。说来也有些离奇,我们的作者生存在社会里,其作品,却远离社会,远离了现实。 秦华是中国散文诗学会主席团委员、上海散文诗分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她的诗作使我秀色尽揽,如若临境,诗无数,情万缕,我的一颗心己随流而去。《春天的玉兰》是一座春天的庭院,景致盎然,风格淡雅,融情入景,徐韵绵绵,又蓄寓无限生机,花满庭院,我的文章仅采摘了几朵,点点欣赏,也许评论不够全面,致意。 2008,12,14 严迪老师简介 严迪,1938年生于如东。中国作家协会员。共和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长期在市委、市政府,行政机关工作,业余写诗,执爱五十年,终恋未变,诗橹未停。 1956年的《南通市报》上迈出诗的第一个脚印后,开始在《人民日报》《诗刊》《星星》《莽原》《作家》《人民文学》《芳草》《诗神》《岁月》《扬子江》《黄河诗报》《大江南北》《雨花》《中国诗人》《阳关》《绿风》《诗歌月刊》《中国经营报》《中国旅游报》《中国技术监督报》《海南日报》《西北信息导报》《贵州交通报》等104家报纸、杂志发表作品。其中国家级、省级报刊杂志29家、选录进34部选集。出版个人作品集《春城集》、《春天流向你》、《严迪诗歌.评论选集》等9部。从1989年作品获奖起,有几十首作品先后获国家、省市地区奖。许多作品被配音朗诵。 通联:226006 南通市新桃园新村五幢201室 严迪 邮箱: yandi999@126.com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957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