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观后感--浅谈中日之"死"文化

作者:菩提

时间:2010-4-01 周四, 下午1:48

从来对日产的电视电影都很排斥,因为其主题不过是青春偶像剧里的陈词滥调再或者就是为了写悲剧而刻意安排的绝症血癌什么的,很难对其感到任何共鸣。所以,当日剧风靡亚洲乃至登陆澳洲华人圈时,我都抱着嗤之以鼻的不屑。

在PPS上看见《入殓师》后缀着“奥斯卡外语奖”的字眼,才好奇心起点击了它。如果上面署着日剧,恐怕我就会错过它了。

其实在前1个半小时里,这部电影与绝大部分的悲情日剧都很相似。无论是背景音乐风格或者摄影取景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人物的刻画与情节的发展依旧是那么一如既往的朴素。 乡村的题材,返璞归真的主人翁,毫无修饰的家庭主妇,都与我认识的那些走在银座中央道上的贵妇相去甚远。只有那一句句习惯敬语让我想到东京。

对我而言,电影的高潮是看澡堂的老妇人死去的一幕。男主人公帮她入殓时,细心地为她扎上的那条黄色丝巾。那一刻,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唉,人越长大,反而越脆弱。记得小时候看任何片,就算是《泰坦尼克》那般悲惨都不会落泪。可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就连喜剧也会被感动了。而今晚,我却为了一个不知名的老太太的死,哭湿了一打纸。 不是因为替她的 死感到悲哀,而是感动于入殓师的温柔—是的,对死者的温柔。看了5,6次相同的入殓程序,同样的动作,同样的服饰,同样的姿势,让人对死亡感到麻木。可是,这次,微小的不同让我意识到,在一成不变的死亡的背后是一个个曾经活着的人。他们都有着不同的爱好,不同的身份,不同的人生。他们之间的唯一共同点,就是死亡。死亡,不仅仅夺走了他们的生命,冰冷了他们的躯体,更让他们失去各自的姓名,被另外一个令人战栗的名字代替—“死人”。而入殓师的神圣就是将他们的死亡也变得不同,让他们带着个性离开,让活着的亲人记住他们特殊的意义。

想必大多数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对入殓师这份职业怀着恐惧。也许,大家害怕的不是这份职业,而是对死人的恐惧。再也许,大家 怕的不是死人,而是死亡。无论是自身的死,还是亲友的死,死亡从来都是人类不愿意去面对的话题。特别是像日本这样百般禁忌的社会,更是对死趋之若鹜。可是,就算是将“4”字换了发音,或者是只盖没有第4階的大楼,日本人也始终逃不过一死。也许是意识到了这点,所以他们才发明了这么繁琐的入殓形式。让人在“死”这必经之路上走地如此神圣。

在中国,无论是古诗词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是战争片子里的光荣牺牲,中国人仿佛天生不怕死,反而以死为荣,以死论英雄。相比于中国人对死亡壮烈的表现,《入殓师》里的诠释要来得平凡的多。可是,平凡却不见得渺小,因为平凡的死亡才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试问,我们身边会有多少人是可以“死得其所”?我不知道你们,我只知道我的死对于社会来说只能算是“轻如鸿毛”的。可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死,其实在某一种程度上都是“重如泰山”的。因为,对于生者来说,失去亲人朋友的痛苦何止泰山般沉重。所以,死亡,因为爱而变得神圣,变得有意义了。而基于对这份爱的尊重,入殓师 看见的不再是一具具没有生命的尸体,而是一个个逝去的灵魂。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183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