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李元洛: 此马非凡马 作者:非马 时间:2006-10-06 周五, 下午11:54 此马非凡马 李元洛 ──台湾旅美诗人非马作品欣赏 台湾旅美诗人非马的诗名,我是久闻的了,但美人遥隔海云端,却无由一见。 1986年12月,第三届台港海外华文文学学术讨论会在深圳大学召开,非马越海驰来, 我们终于有缘相逢。他身材高而略瘦,面容清瞿,文质彬彬中透出精明干练。 我一握手一拍肩,登时想起李贺〈马诗廿三首〉之四: “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 在期待千里足的诗的长途,非马确乎不是一匹凡马。他本名马为义,原籍广东潮阳, 一九三六年出生于台湾台中市,同年全家返回潮阳乡下,一九四八年随父亲去台湾。 一九五二年他入台北工专读机械工程,一九六一年进美国马开大学研究院读同一专 业,得硕士学位,一九六七年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研究院攻读,两年后得核工博士 学位,毕业后在芝加哥阿冈国家研究所从事核发电研究工作至今。非马潜心于科学 的天地,又朝拜诗神的殿堂,在台北工专时就和同学创办《晨曦》文学月刊,十九 岁时开始在报纸副刊上发表诗与散文。一九六七年在台湾《笠》诗刊发表作品,并 加盟《笠》诗社,成为该社唯一的外省籍的诗人。除英译白萩诗集《香颂》、《笠诗 选》和中译法国现代诗人《裴外的诗》之外,他至今已出版《在风城》、《白马集》、 《非马诗选》、《路》、《笃笃有声的马蹄》等五本诗集,作品被译成日、英等多 国文字。一九七四年他列名国际诗人名录,一九七八年得吴浊流新诗佳作奖,一九 八二年获一九八一年度吴浊流新诗文学奖。台港论者称他为诗坛的“一个异数”、 “一匹矫健的黑马”。当年许多同时出发的夥伴,有的已经中途退出了比赛,有的 已经足力不济但还在勉力驰驱,只有他和少数同伴仍在扬鬃奋蹄,把一个个驿站抛 在得得的蹄声之后。 非马的诗,以对社会人生的热切关怀和冷静的哲理思考见长,是反映现实和超越现 实的统一,这是一个极可宝贵的特色。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的台湾诗坛,先后成立 了四个最具影响力的诗社,即以纪弦为首的“现代派”诗社,以覃子豪、钟鼎文、 余光中为旗手的“蓝星”诗社,以痖弦、洛夫、张默为掌门人的“创世纪”诗社,还 有就是台湾籍的诗人群所创立的“笠”诗社。“笠”诗社的诗歌主张是表现乡土、 关怀人生、批判现实,非马的作品和“笠”诗社的创作走向大致相同,但他却是这 个诗社中年一代成绩最显著的诗人之一。要认识非马诗作的特色,有必要对他的诗 有所了解。1987年非马从美返台,有人问他“理想中的好诗条件如何”,他的回答是: “对人类有广泛的同情心和爱心,是我理想中好诗的首要条件,同时,它不应该只 是写给一两个人看的应酬诗,那种诗写得再工整,在我看来也是一种游戏和浪费。 对一首诗我们首先要问,它的历史地位如何?它替人类文化传统增添了什么?其次, 它想表达的是健康积极的感情呢?还是个人情绪的宣泄?对象是大多数人呢?还是 少数的几个‘贵族’?”(1979年2月“笠”诗刊第89期)将近十年之后,非马仍然 坚持他原来的诗观,时间的风砂和西方世界的绿酒红灯,并没有消磨他当年的锋锐 之气,他说:“诗要感动人,特别是要感动许多人,必须和大多数人的共同生活经 验息息相关,同现实世界紧密结合。一个现代诗人必须积极地参与生活,勇敢地正视 社会现实,才有可能对他所处的社会和时代作忠实的批判与记录。”(王晋民: 〈在美国访问台湾著名诗人非马〉《文学知识》1982年第12期)──世间有各种 各 样的诗作,有的晦涩虚幻如同梦呓,有的遗世独立而不食人间烟火,有的热衷于文 字的七巧板游戏,因此,我十分欣赏非马这种执著于现实和人生而质朴如同泥土的 美学见解。 非马自称“是‘现实至上’论的拥护者”,但是他的作品却又不是对现实 机械的亦步亦趋的反映,也不是毫无主观灵视的既实且死的模拟。他的优秀作品, 植根现实又超越现实,表现了他对生活一种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宏观的哲理思考, 这样,他的作品既是写实的,又常常具有哲理的内蕴与象征的品格,既刺激读者的 审美感性,又激发读者的审美思考。而因为提升到较高的美学层面,就避免了有些 写实之作的肤浅与平庸的弊病。如曾获吴浊流新诗佳作奖的〈醉汉〉一诗,它的主 旨是写海外游子离乡去国的乡愁,这是一个极富写实感和时代情的主题,不少台湾 诗人曾经作过成功的尝试,但是,非马对此仍然作了独具个性的出色表现,他的独特 之处就在于对现实题材作象征与超越的处理。诗中的主人公“醉汉”是对海外游子 的现实写照,同时,它又是“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的超越象征。在第一节中, “短短的直巷”,象征回返乡关的实际距离很短,而“万里愁肠”却表现了人为的 空间之辽远,“短短”与“万里”的矛盾语的激荡,构成了强大的撼人心魄的张力。 在第二节里,“母亲”是写实,因为非马1948年随父去台,和留在大陆的生母一别 就是30年,然而,“母亲”在这里同时也是象征,象征诗人魂一夕而九逝的祖国。 “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表层意义是写醉汉的蹒跚步态,实际上是以脚步 与时间的对映,形容路途之遥远与回返之艰难,这种象征性意象中蕴含的咫尺天涯 的悲剧意识,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生的悲剧。作于1975年的〈黄河〉也是如此。 诗人写的既是黄河,也是多灾多难的古老的中 国,黄河在诗中成了古老中国的象征,诗人那种纵向的哲理沉思,使得这首诗获得 了一种深层次的历史感。如果说,上述诗章和〈默哀〉、〈越战纪念碑〉、〈巧遇〉 等篇,显示了非马的诗作强烈的社会性,其它几首写动物与写景的小诗何尝不是如 此?〈龙〉就别具一格。只活在古老的传说之中的“龙”,有谁见过它的真容呢? 即使是“恕卿无罪”的所谓真龙天子,也只是古代和现代的迷信而已。然而,构成 强烈的反讽的是,人们却偏偏四处塑造龙的形象,连“几根胡须都不放过”。“龙”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积淀中本来有多重象征意义,诗人在这里仅取其一,赋予诗 的意象以民主与科学的哲理思考的内涵,对迷信和愚昧予以鞭挞,具时代精神和当代 意义。 非马是一位将乡土诗歌的精神本质与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的诗人。他宣称 自己是“现实至上”论者,同时,作为一位诗人而不是社会学家,他力求作品具备 诗之所以为诗的美学素质。为香港文艺风出版社编选《台湾现代诗选》,他选诗的 标准一是“含蕴的感情必须真挚”,二是“必须是‘诗’,有诗的精神以及诗的味 道”。 1977年他在中国文艺座谈会上谈现代新诗创作,他认为现代新诗的特征除“社会性”、 “象征性”、“新奇性”之外,第四个特征就是“浓缩”,而他认为浓缩不仅是精 简字句和意象,也要求“避免用堆砌的形容词和拖泥带水的连接词。过量地使用连 接词或形容词,必然使一首诗变得松散疲弱,毫无张力”。非马自律性很强,加之 严格的科技训练的助益,他的诗在内涵上力求排除滥情,在外形上力求文字与形式 的简洁和锋锐,像一位高明的宝剑冶炼师,去掉所有的杂质而追求寸铁杀人的锋芒。 这种外部形貌简约而内部意蕴丰富的诗美的获得,我以为大略是通过如下的艺术途 径: 意象的压缩和跳接。诗美的法则之一是寓多于一,以简驭繁,而不是以冗长来表明 充实,以芜杂来显示丰富。我们读到许多新诗作品,就因为意象的大量铺排与堆砌, 堵塞了读者想像的通路,而外简内繁的逆向组合,则表现为外在的意象省略和压缩 之后,内在的意蕴在读者的接受活动中却更为活跃与丰富。意象的压缩,往往省略 了事物的静态描绘和发展过程的叙述,而追求动态的演示乃至时间与空间的跳接, 那种欲断还连的时空跳接组合,诉之于富有想像力的读者,往往就能在作者与读者 的共同创造中极大地扩展作品的内在容量。〈醉汉〉中的“左一脚/十年/右一脚 /十年”,加起来只有十个字,“左一脚”与“右一脚”是空间意象,两个“十年” 则是时间意象,时空的跳接的幅度很大,其间压缩和省略的东西很多,乡愁的沉重 与绵长,也尽在其中了。在〈默哀〉一诗中,诗人只集中抒写“默哀”这一典型瞬 间,将四十多年前的八年抗战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和四十多年后日本教科书对历 史的歪曲以及贝鲁特难民营的苦难现实,时空阔大地跳接组合在一起,具有深厚而 沉重的历史感与痛切而广阔的现实感。〈越战纪念碑〉第一节只有四行:“一截大 理石墙/二十六个字母”,不仅将成千上万的名字“嵌入历史”,也将一场血肉横 飞的战争和千万人的悲剧命运浓缩于诗行之中。〈狮〉中的“参天的原始林已枯萎/ 成一排森严的铁栏”,也是压缩与跳接的范例。“原始林”与“铁栏”在密集而直 线矗立的外形上有相似之处,但两个意象之间并无必然的关连,现在却通过“铁栏 中的狮子”跳接组合在一起,空间的换位显示的原来是自由的悲剧。诗人写的是自 然界的生物,涵盖的却不仅仅是表面描写的意义,它激发的不是读者由此及彼的广 阔人生联想吗? 意象的非确定性与多重意义。有一些好诗,其意象所包蕴的含意虽然是确定的,但 它仍然可以刺激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如李白的〈静夜思〉,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但是,有些好诗却以意象的不确定性与多重意义取胜,即:不是只有单解而可有多 解,意象可译而且可有多译。因为作品主体不只具有一种意义而有多重意义,所以 那种直线因果式的封闭性欣赏思维就不能与它适应,它所欢迎的自然是那种多角度 全方位的开放性欣赏思维,而作品也正是在读者参与创造中获得广阔的天地与长久 的生命。非马的优秀作品就是如此,〈鼠〉、〈龙〉、〈狮〉分别写了三种动物, 但它们却同时又是超越本体的象征,其内涵意义当然是多重的,也需要读者有多样化 的理解。又如〈庙〉,它和其它诗人所写的同类题材之作迥然不同,从中可见非马 的原创力,我这里要说明的是它的多重意义和多解性。诗的开始两句,以天边远星 为檐角的出色想像,极力形容宇宙之大,但第二节却逆向反思,说“即使是这样宽 敞的宇宙/也容纳不下/一位唯我独尊的/神”。非马是在写庙宇?还是在写社会? 是无神论者对神学的批评?还是包容了对人生百态的感慨?意象的不确定性带来了 理解的多样性,二者的结合则使作品“本文”具有了更大的容量与深度。 十七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诗,可以说是智慧的同义语, 非马作品的突出美学特色之一,就是源于智慧的“诗的机智”,它常常能产生使读 者“惊奇”与“喜悦”的美学效果。而这种“诗的机智”,根本上是诗人对人生有 独到的颖悟,而在艺术上主要得力于诗的构思的“矛盾逆折”。 非马不止一次地谈论过如下的诗的技巧:“从平凡的事物里引出不平凡,从明明不 可能的境域里推出可能,这种不意的惊奇,如运用得当,往往能予读者以有力的冲 击,因而激发诗思,引起共鸣。”我以为,非马所推许的这种诗艺,主要表现为矛 盾逆折的艺术构思。对于“矛盾逆折”,我国古代诗论已有所接触,如宋人杨万里 《诚斋诗话》在谈到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时,他赞赏说: “第一句顷刻变化,才说悲切,忽又自宽。”他所意会而说得不明确的“顷刻变化”, 便是指“矛盾语”的变化。“矛盾逆折”,西方文艺理论称之为“矛盾语”,又称 “抵触法”、“反论法”或“矛盾修辞法”。美国学者布鲁克和华伦合著的《现代修 辞学》甚至强调说:“矛盾语法是适宜于诗的,甚至可以说是诗中无法避免的语言。 只有科学家们的真理才要求一种丝毫没有矛盾迹象的语言;而很明显的,诗人们所 要抒写的真理只有靠矛盾语法始足以获致。”(见黄维梁《火浴的凤凰》,台湾纯 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西方现代派诗歌广泛使用矛盾语这一手段,翻译过许多欧 美诗歌的非马自然熟谙此道,他曾说过他十分喜欢美国诗人劳伦斯.弗灵盖蒂的 “机智而口语化”,以及土耳其诗人纳京.喜克曼“简单而美丽,把逼人的现实天 衣无缝地融入诗里”。所谓“矛盾逆折”,就是在同一诗行或连贯而下的几行诗句中, 或在全诗的整体艺术构架中,将彼此矛盾的两种意念或情景紧密地组合在一起,构成 顺逆相荡富于张力的冲击。“把短短的直巷/走成一条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 〈醉汉〉),“闭起眼睛/却听到八年裂耳的惨呼”(〈默哀〉),“卧虎藏龙的 行列/居然让这鼠辈占了先”(〈鼠〉)──在极短的语言距离中运用反义词或 字 面意义相反的词,无序而有序,相斥而相成,让它们在不合谐的状态下构成新而且 美的秩序,这种反逆的思考与表现,极具张力而新奇警动。在整首诗的艺术构思中 运用矛盾逆折的,有〈越战纪念碑〉、〈龙〉、〈庙〉、〈巧遇〉等篇。〈越战纪 念碑〉第一节写大理石石墙上刻满战死者的名字,这本来是纪念逝者永生的,第二节 却写老妪在爱子的额头寻找那致命的伤口,前后逆折,于是虚有的光荣和互相矛盾 对立的意念与情境相摩相荡,去单调而致新奇,没有直露之弊,而有警策之神。 〈巧遇〉也是如此,这个题目本身已具有反讽意味,“热切”与“冷血”,“心” 与“飞弹”如此不和谐地矛盾组合在一起,后五句与前四句构成了尖锐的反思和突 转的逆折,读来令人如临其境而惊心动魄。 在台湾与海外华文诗坛,非马是一匹长途奔驰而壮心不已的骏马。他本姓马,他的 五本诗集的题名也有两本与“马”有关,他的〈马年〉一诗曾经写道:“任尘沙滚 滚/强劲的/马蹄/永远迈在/前头//一个马年/总要扎扎实实/踹它/三百六 十五个/笃笃。”这是自信,也是自许,更是自励。风入四蹄轻,在深圳挥手自兹 去之后,且让我侧耳倾听那自海外传来的笃笃的蹄声。 原载:《名作欣赏》1987年第5期;《非马诗歌艺术》(作家出版社, 1999) 附引非马诗作: <醉汉> 把短短的直巷 走成一条 曲折 回荡的 万里愁肠 左一脚 十年 右一脚 十年 母亲啊 我正努力 向您 走 来 <黄河> 把 一个苦难 两个苦难 百十个苦难 亿万个苦难 一古脑儿倾入 这古老的河 让它浑浊 让它泛滥 让它在午夜与黎明间 辽阔的枕面版图上 改道又改道 改道又改道 <默哀> ──在芝加哥九一八纪念会上 闭起眼睛 却看到 千万只圆睁的死不瞑目 静默一分钟 却听到 八年裂耳的惨呼 但此刻爬过我们脸颊的 已不仅仅是 四十五年前淹没南京的血泪 此刻火辣辣爬过我们脸颊的 是在日本教科书上 以及两天前的贝鲁特难民营 先后复活的 全人类的羞耻 <越战纪念碑> 一截大理石墙 二十六个字母 便把这么多年青的名字 嵌入历史 万人冢中 一个踽踽独行的老妪 终于找到了 她的爱子 此刻她正紧闭双眼 用颤悠悠的手指 沿著他冰冷的额头 找那致命的伤口 <巧遇> ──哀韩航007 冰冻的空中 两百六十九个 热切想家的 心 恰好是 冷血的 飞弹 苦苦追寻的 对象 <龙> 没有人见过 真的龙颜 即使 恕卿无罪 抬起头来 但在高耸的屋脊 人们塑造龙的形象 绘声绘影 连几根胡须 都不放过 <狮> 把目光从遥远的绿梦收回 才惊觉 参天的原始林已枯萎 成一排森严的铁栏 虚张的大口 再也呼不出 横扫原野的千军万马 除了喉间 喀喀的几声 闷雷 <鼠> 卧虎藏龙的行列 居然让这鼠辈占了先 要把十二生肖排得公平合理 只有大家严守规则 只许跑,不许钻! <庙> 天边最小最亮的那颗星 是飞耸的檐角 即使是这样宽敞的庙宇 也容纳不下 一个唯我独尊的 神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206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