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对现实存在的诗性发言

作者:曹东

时间:2008-7-11 周五, 下午2:13

对现实存在的诗性发言

尹才干

几年前,我在著名文学网站《界限》上读到一首题为《许多灯》的诗歌,很是惊讶:“许多灯,在我身体的房间/亮着。我轻轻走动/它们就摇晃/影子松软,啮咬一些痛觉/我上班下班,挤公交车/陪领导笑谈。十年了/竟无人发现/只在一人时,我才小心地打开/并一一清点,哪些灯已经熄灭。”整首诗虽有些虚幻、荒诞,但反映的思想却很实在,意象非常新奇,它饱含着诗人对人生存在的形而上的思考,散发着独特的诗性光芒。再一看作者是曹东,更是惊讶:一个县级行政机关的公务员竟能写出这样独具特色的诗句,不得不令读者赞叹。

后来,因工作原因,我们住在同一个城市,因此便有了许多交流的机会。他沉稳冷静,内敛含蓄,低调从容,对生活充满了独特的思考。读他近年来的诗歌,对他多年的人生历程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并深刻地感受到他的文字——是以一个诗人的名义在对现实存在作“敲打”,在对现实存在作诗性发言。

坚守诗歌的独创品质

在伤口上开出花朵

曹东是具有独创性的诗人。他不媚俗,不追风,多年来一直坚守自己的创作风格。他对诗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写法。他不会写一些蓄意讨好而又流行的时尚诗,他不会写一些朗朗上口的快餐式口语诗,更不会写一些打情骂俏的风花雪夜的言情诗,他甚至不怎么会写乡土诗人的抒情诗。许多时候,读者对他的诗歌都给予这样的评论:“荒诞、触目惊心、压抑、苦闷、另类、太极端、朦胧(但不晦涩),读了令人痛苦、反省等。”

曹东的诗歌创新,是一种“伤口上开花”的创新,这是他诗歌独特的品质。他认为诗歌是一种探险,是一种追求独创品质的决绝的勇气和信念,是伤口上开出的花,结出的果实。他常常从或人生、或现实世界的“伤口”入手,将传统表现手法与现代写作技巧融合,创造出一种“冷静、深沉、哲理”的脱俗的诗歌风格。

曹东喜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构建他诗歌的七宝楼台。这个 “七宝楼台”是很有吸引力的,是空前的。他诗中的比喻可谓“七彩缤纷”,随处可见。如在诗歌《再次低语》中用“生锈的钉子”比喻已经陈旧了的感情的扎伤;用“一些石块”比喻不能被接受的一些感情的阻隔;用“药棉”比喻伤口;用“时间的烟灰”比喻长期的孤独郁闷;用“(疼痛的)碎屑”比喻许多琐碎的内心创伤;用“飞翔”比喻内心痛楚在心中萦绕;用“(身体中的)坍塌”比喻精神的颓废……等等。总之,诗人用比喻的手法进行语言艺术的创造,获得了极高的美学价值,让读者在审美享受中倾听诗人的所思所感,所爱所恨,所忧所怨.

做一个不断敲打现实的艺人

在心灵的刀尖上与诗歌相遇

曹东,就是曹东,与国人一贯奉行的 “中庸之道”背道而驰,一反中国传统式写作,与山山水水,花前月下,杨柳晓风,卿卿我我诀别;不 “讳疾忌医”,不粉饰现实,不遐想美好,不虚情浪漫,而是把自己“变成人类精神的器官”,是“病”就是“病”,是“痛”就是“痛”。在他的诗歌体系中,“疼痛”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抓住这个关键词,就能打开解读曹东的诗歌之门。

曹东认为,诗歌不断创新的源泉来自于诗人对生活、对世界独到的发现与体悟。诗人应当主动把自己变成人类精神的器官,用个体心灵研磨的汁液书写灵魂史、成长史;诗人应当成为一个不断敲打现实的艺人,将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深深地敲入时代和发现到的周围世界。

“从黑夜缓缓地抽出白天/摊开在面前的生活/不过是一些杂乱的物件/举起又放下/生活的抽屉,悄无声息地合拢”(《抽屉》)。面对这个庞杂纷繁的世界,他只对一些锋利的细节感兴趣。它们很轻易地进入曹东的内心,成为他的一种深度体验。曹东说,“诗歌在心灵的刀尖上相遇,我还有什么可以躲藏?当我看见大街上的人群,在黄昏到来之前,表情陈旧,被速度涂上一层虚幻的药粉,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拿起笔,记下那真实又虚幻的一幕?”

且读曹东的诗歌《再次低语》:“每次,都要从耳朵内部/掏出一些生锈的钉子/一些石块,药棉/和时间的烟灰。/白天,生活将这些疼痛的碎屑/植入体内/到了晚上,梦是一条宽大的舌头/沉降、飞翔,孤独地舔舐/身体中的坍塌……”这是一首具有典型“痛感”特色的诗歌。诗中追溯痛感根源,“白天,生活将这些疼痛的碎屑/植入体内”;描述疼痛造成的后果,“每次,都要从耳朵内部/掏出一些生锈的钉子/一些石块,药棉/和时间的烟灰。”读这样的诗句,让人胆战心惊,不得不进行沉沉的思考……世俗生活的残酷:巨大生存压力下的现代人为了求得活下去的资本,只能不断地压抑、麻木,甚至扭曲自身的情感与体验。诗歌反映出诗人强烈的对现实的“敲打”意识。

在诗歌《废墟》中诗人对现实的“敲打”意识更加强烈:“深夜我醒着。/我听见一些脚步声,坚定地离开。/梦想、友情/散乱的青春/凝固在一起的往事。/听到伐木者,在阴晦的林间挥舞斧头/月光碎裂,低沉。我身上木屑纷飞。/我在变,越来越轻/现在,只剩下一点身体的废墟...... ”这首诗最醒目的地方莫过于诗题:废墟。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都市人在极大的物欲满足之后真能获得所谓的幸福吗?一个人在深夜不眠,又是为何?“深夜我醒着。/我听见一些脚步声,坚定地离开。”诗歌用简捷的笔触塑造出一个鲜明的现代人形象:孤寂,漠然,疏离,失落,而这些情感仿佛已经成了现代人精神深处的全部。此“废墟”仿佛是人生美好的坟墓与挽歌,冷静的表白中隐含着扎人的心痛。

面对不断加速的时代

用诗歌打开心灵的缺口

“需要一把利斧/将两个不同的我劈开/把梦的枝叉削尽/地面铺满冬天的残骸/一种缓慢的撕裂/让世界忍受不住/我打满补丁的身体/走得快些,再快一些”。

曹东这个“我”,是两个不同 “我”的综合体。一个是世俗的尘世生活中的“我”,一个是作为具有独创品质的诗人的“我”。他是以一个诗人的学识修养与胸襟、一个诗人的无私奉献与热情去参与他的行政工作,去进行他的诗歌创作的。无论行政事务怎样繁杂,曹东的诗歌创作总在断断续续地进行。

“面对这个不断加速的时代,挂在链条上的我最终寻找到了一条释放的通道。通过这条通道,我抛开浮躁与繁冗,愈来愈沉陷于城市生活的内心。这是一片迷幻的沼泽,有着湿淋淋的生态背景。我忧郁地爱着,矛盾地思索着,迟疑地书写着。”这就是曹东业余生活的真实写照。

的确,曹东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放在了诗歌创作上,用诗歌来思考“迷幻的沼泽”,反映“湿淋淋的生态背景”。他的诗歌作品获得了广泛好评。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诗人李元胜说,“曹东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他表达了一个人的内心和日常生活的紧张关系,有时是摩擦和冲突,有时是彼此的疏远,有时是复杂的爱……就像我们这个时代一样——永远不再有简单的事物,所有问题都相互纠缠,一言难尽。”著名诗人哑石认为,“曹东的不少短诗,想象具体可感,语调节制从容,写得干净、漂亮。执拗地,他把笔触探向个人内在真实,试图以此对抗虚无的劫持。‘夜色’,远非温柔的、具有暴力色彩的‘夜色’,是他诗歌发生的背景——这里,延伸出了他的词汇表和篇章结构方式。曹东诗歌中的‘夜色’,由于潜伏、混合了现实处境的压力,以及作者对时间的感受思索,因此不再屈从于自然哲学,而是让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痛与锈蚀感,具备了某种诗学上的‘诚实品质’,以及基本的文化伦理。”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教授、诗歌评论家蒋登科认为,“日常事物,生活碎片,世俗体验,一切有质感的东西在曹东的笔下都变得深沉起来,诗意起来,哲学起来,高雅起来,魅力起来。这得力于他的异向思考,敏锐感觉,文字修炼与脱俗情怀。他的探索告诉我们,诗无处不在,就看我们怎样去发现,如何去表现。”

近年来,曹东在《人民文学》《星星》诗刊等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了大量的作品, 有的被《散文·海外版》《读者》转载,入选《中国年度诗歌》《中国最佳诗歌》等多种重要选本。他创作的《不要惊醒路边小睡的劳动者》获得了省文联颁发的天府文学奖,儿童诗歌《城里的月光》(外三首)在众多参评选手中脱颖而出,被评为2005年度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曹东,这位对现实存在的诗性发言者,在嘉陵江畔,以一个诗人的良知、博爱、执着,会在他的盛年创作出更具特色的精彩诗篇。

(载《广安日报》2008年4月6日“广安人物”专版)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7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