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卢君<<诗歌·品性·发现>>浅析山城子作品一二

作者:山城子

时间:2008-3-08 周六, 下午7:31

<<诗歌·品性·发现>>浅析山城子作品一二

文/ 卢君

冬天的情人谷

文/山城子

黔中冬天的情人谷

淡季依然徘徊在深秋意绪

红叶飞霞黄叶铺金

山石小路不忍踏去…

谷底溪涧流淌无声的缠绵

许多故事扑朔迷离

热夏三五密友寻句

如今都失散在哪里?

山高林密水远心近

临界不越长留美丽

未忘厅内且歌且舞的恣情

频频碰杯可再期许?

《与山共享》

文/山城子

早上薄云何以迅疾逃逸

知道太阳来视察吗万里澄明

拨丛攀岩与山共享

有人坐于一排旱芦穗底下

陪伴无数小黄花蜂近鸟远白鹭天上

下望小湖干涸鱼儿去了哪

山不说话我们也不说话

一任深秋浅春般填词作画

卢君来发言:

诗歌是什么,大约不外乎2个因素:1、呈现或者发现内心受伤害的程度与洞见;2、表达或者歌吟内心的快乐与感怀。作者的诗歌属于哪一种呢?

大家一看就知道,应该是属于第二种。

但在当下,这样的诗歌不好写,不好写的原因一个是口语化的语言伦理实在霸道,无法使诗意在句子之间,或者之上,或者语言之上缠绕,停留。最多只能通过整首诗歌整体表达。使得诗歌失去太多的诗意或者语境。其二、向上的诗歌道德已被严重扭曲,很容易被所谓的先锋的,崇下的,取笑为落伍或者老土。

要写好真得不容易,从这个角度上讲,这样的作品的出现本身就反映了诗歌的个性,即诗歌是个性的,它只遵守或者忠诚于作者的内心。然后,诗歌才能谈得上时代,或者社会性。但诗歌的品性如何,得看诗歌的”内容“与形式。从”内容“上看,是抒情,“热夏三五密友寻句

如今都失散在哪里”与“山不说话我们也不说话

一任深秋浅春般填词作画 ”均已表达,应该说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问题就在于太平庸,没有写出只属于自己的个体感受或者发现。至于其他的属于“比”,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不过,从形式而言,作者对古体诗歌有很好的研究或者学习,如:

“山高林密水远心近 ”是否与“古道、西风、瘦马”太相似了。这样的形式其实还隐含了如“断肠人在天涯”,“望断天涯路”等类似的语境。从诗歌的角度讲,是不错的。但也只能是不错,因为句子远没有精致或者指向好诗歌的高度。

总体上说,作者古诗底蕴不错,类似的诗歌也写得不错。但以后需要在诗歌的个性上做文章,需写出发现。并且,不能让别人从形式一看就知道是学习谁的诗歌风格或者表达方式,需要将其变为自己的,即深加工。希望写出能让读者目光停留的诗句,让读者灵魂震撼与认同的诗意。

呵呵,说的不好的话,请作者包涵,大家见谅。

_________________

呼吸着,思考着,奔跑着!

我来了,我看见,我说出!

——————————

卢君的博客,大家来做客!

http://lujunfeng.blog.sohu.com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65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