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刘强: 非马诗的幽默品格 作者:非马 时间:2007-9-05 周三, 上午8:46 幽默,是生活的一种情趣,也是诗的一种情趣。可以说,生活中没有幽默,也就没有诗意;反之,诗如果不幽默,诗也就没有生活气息。这,是由生活和诗的本质所决定的.一首诗能幽默,当属上乘之作,读来余韵无穷。 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幽默,本是诗美之路。 著名旅美华文诗人非马的诗,以能给人丰富的幽默感见长。他的诗撷取日常生活中潜在的一些乐趣,加以升华,也为日常生活增添乐趣,给生活多一些开心,更为人们增添智慧和见识,因而为读者所喜欢。 更何况非马诗创造的幽默,使人心胸开阔,精神爽朗。当然,也让人在笑意中警醒,锐敏脱俗,且入世和悟世。 2001年9月,在中国作协举办的非马诗研讨会上,主持人、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金坚范先生,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非马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他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如此杰出)的诗来?”可惜,与会的人没有美妙的响应.这个问题得从多方面说。比如,非马作为科技工作者的“孤独”和“渊默的冷”,使他走近诗;非马对爱情生活的美的追求,使他走近诗;非马对生命万物的爱,使他走近诗等等。但是,如果用一句话说,那就是,生活使他和诗结缘。就生活的本质而言,它选择诗人,是不看他是不是科技工作者的,而是谁最敏捷地发现生活中的幽默,谁就最容易走入诗的境地,谁就最有诗人的资格。 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是生活的幽默,创造了非马诗的成就。 此外,就客观而言,非马的许多诗属于严肃题材,重大主题,缺少了诗的幽默感,也就会显得太“刻板”了。 非马写了许多讽刺诗,人称他“讽刺诗大家”,这一点也不假。但有人则称他“诗坛上的卓别林”,似乎更风趣。他是诗坛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幽默大家”。 幽默,造就非马成为杰出的诗人。 1,冷幽默 他的诗富有一种“冷幽默”。所谓“冷幽默”,就是诗的表象不笑,骨子里笑。诗人自己不笑,读者读诗时,在心里暗自发笑。 现代的物质文明很是可观,精神文明似乎没有了位置。非马看到了这种状况,内心里很有感触,他在《夜游密西根湖》一诗里, 自然地生出一些经过了“冷”的思索的幽默来。 从摩天楼的顶层伸手摘星/应该不会太难/但多半,我猜/ 是星星们自己走下来/为这华丽的一英里/锦上添花// 在巧夺天工的玻璃窗口欣欣炫耀/或在无人一顾的天空默默暗淡/ 没有比这更现实的选择//船到马康密克场便掉头了/ 再过去是黑人区/黑黝黝/没什麼看头 芝加哥的物质文明,如同那儿最壮观的高楼一样,升入极端。连天上的星星们都愿意低首宾服,成为高楼亮丽窗口的一种炫耀,而不甘天空的寂寞暗淡。 令读者联想到的是,高傲的星星们也愿意屈尊降格,转而艳羡物质繁华的炫耀,不正好表明文化的沦落和精神内涵的垮失麽? 黑人区“黑黝黝”,恐怕连星星们都不肯去。 黑色幽默! 非马的诗,亲切、平易,听他那声音不高,好似娓娓谈心,总是唤起人的感情。诗若盛气凌人、装腔作势、故弄玄虚,是没法得到这种幽默感的。 2,造幽默意象 非马诗的幽默,不同于一般,他十分善于选择和营造富有幽默感的诗的“象现”,他就是以这些诗的“象现”,使人从惊异中得到醒悟和启迪。 诗人以营造意象来表现诗的幽默,这就不离诗的本行,以此区别其他文学作品的幽默。读《罗网》: 一个张得大大的嘴巴/是一个圆睁的网眼/许多个张得大大的 嘴巴/用绵绵的馋涎编结/便成了/疏而不漏的天罗地网// 咀嚼声中/珍禽异兽纷纷绝种/咀嚼声中/仿佛有嘴巴在问/ 吃下了那麽多补品的人类/究竟是个什麽滋味 此诗营造了一个“罗网”的意象,这种营造是深邃的,一个绝对令人警醒的意象! “罗网”的意象,也是诗人的一个幽默发现,非同寻常的发现:人的嘴巴是“网眼”,许多张得大大的嘴巴,编结成“馋涎”的“天罗地网”,它能吃尽一切——“珍禽异兽纷纷绝种”,最后便是吃人,其实,那种吃珍禽异兽、山珍海味的“吃吃喝喝”,本质就是吃人,吃的都是民脂民膏,是民众血肉之所供呀! 这甚至是一种残酷的幽默: 《罗网》出一种残酷的意象,这种“吃”是很残酷的! “罗网”,不是别的, 是“吃人”的罗网。 鲁迅先生最先披露黑暗的专制制度“吃人”。看来已经不只是如此,人的嘴巴也“吃人” !吃吃喝喝的社会风气,便是布设“吃人”的天罗地网。 非马的讽刺诗,有强刺(痛刺),睿刺(智刺)和美刺等诸多种类,都不同程度地包含着幽默,尤以“美刺”为最.读《皮萨斜塔》: 一下游览车我们便看出了局势/同大地较劲/天空显然已渐居下风 //为了让这精彩绝伦的竞赛/能够永远继续下去/我们纷纷选取/ 各种有利的角度/在镜头前作出/努力托塔的姿势//当地导游却气 急败坏地大叫/别太用力/这是一棵不能倒塌更不能扶正的/摇钱树 此诗也以诗的意象造成幽默。导游的商业目光和旅游观光者“不商业”的情趣,形成强烈反差。在旅游观光者眼光里, “皮萨斜塔”所创造的,是一种科学现象和艺术现象的一致,一种神奇现象,大家争抢镜头;而在导游眼光里, “皮萨斜塔”便是金钱的化身! 现在,后者取代了前者,一切都“商业化”了。 在现代工商业社会, “皮萨斜塔”之所以还站在那里,只是因为它已经成为一棵“摇钱树”——一种典型的商业现象。不然,它早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商业目的,成了终极目的。 这不是幽默得十分绝妙,也很有美感吗? 3,“冷藏”幽默 再读一首人们不大注意的《留诗》: 我在冰箱里/留了几首/诗//你到家的时候/它们一定 /又冰/又甜 这是诗吗?诗的幽默就在这里,怪怪的,以其幽默成诗。 乍看,这首诗似乎什麼也不是,甚至不像是诗。可读着读着,诗的幽默味儿就出来了,你还不得不承认它是一首好诗。 市场经济社会,在日趋商业化、物态化的今天,诗算什麽?诗被甩到哪个角落里去了?不能当商品买卖,产生不了利润的诗,遭到利欲主义鄙弃,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诗人并没有因此“失语”。正因为如此,诗人做了一种语言试验,反其道而行之,在另一个层次上做出新的美学开掘。在诗人那里,诗是可以进入冰箱冷藏的食品,可以解渴充饥,是“又冰/又甜”的冰镇食品,甚至还可以开慧醒神呢!这不就是说,诗仍然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吗?诗以“不说出来”为方法,也是幽默所致。 此诗的幽默,难道不是对某种社会存在的一种反讽? 诗的幽默,是在挖掘人类良知和民族良心。诗,似乎在期待一个真正的“美食”社会,这或许是另一种美学期待吧。 看似不是诗,却十分地诗意化,这应该是诗的幽默的功效。 4,远距离幽默 非马还善于采用“远距离”艺术方法,把讽刺也变成幽默,使社会愿意接受,也更有力量。读《再看鸟笼》: 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把自由/还给/天/空 “远距离”迂回细读,才品出讽刺的深长意味来。天空没有鸟飞,何显自由?那只是一种死寂,没有了灵魂。天空不自由,原来是因为鸟被笼子关起来了.读这首诗,想到了什么吗?诗人所作的呼吁,仍然在追求灵魂的自由。它使人联想到现实社会的这片“天空”。 为了出“有限”入“无限”,造“大化”之境,非马力求作出一些“远距离”设计,拐着湾子造幽默。且一读《赏雪》: 亮丽的阳光下/一群银发的树/光着身子/一动不动地围观/ 一个女人/裹着比雪还白的/狐皮大衣/在那里/赏雪 这是一种“人雪互赏”的风景,实在是人的自我欣赏;而从人的自我欣赏看,则又拐了一个湾子——湾子中的湾子(距离拉的更远),所欣赏的并非人自己本身,而是对“比雪还白的/狐皮大衣”的欣赏,这就成为人对物的炫耀:人贬值了,尤其是女人贬值了。这就成了“银发的树们”的话题,和它们“一动不动地围观”的原因! 远远地幽默一把。 5,词语上见幽默 我们还可以看到,非马诗的幽默,在词语的使用上下了功夫。他特别挑选一些引人发笑的词语,而这些词语带来的又不只是表象的幽默,而是从人的灵魂深处爆发出的幽默,它能深层次挖掘人的灵魂,在幽默中给人的灵魂以鞭笞,并施行疗治。 可见,诗的幽默在组词造句上尤为重要。读《饱嗝》: 一个饱嗝/石破天惊而来//请原谅/这便便的大腹 吃喝得醉醉醺醺,在众目睽睽之下, “一个饱嗝”当众打出,实在是一种幽默。诗人抓住这个生活现象,领头突兀出“一个饱嗝”这个词组,从人的灵魂深处幽默开来。这不啻是讥讽一种社会现象: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除了“这便便的大腹” (诗的末句,又造了一个幽默的句子),语气和声调中也能出幽默外,最幽默、最妙不过的,要算中间这样一个词语: “石破天惊”!一语双关,隐藏众象。使人想到公款吃喝,一顿吃掉数千、数万元,一顿吃掉几个、十几个农民、工人一年或几年的血汗,怎能“原谅/这便便的大腹”? 一头、一尾,加上中间的语句,都是幽默有加,再加上“请原谅”这个超短的幽默垫句,叫这首诗怎能不幽默? 最后,竟落实到“肚皮” (便便大腹)的不是,又是一种幽默。 该死的,这些“公款肚皮” ,这些人灵魂深处掩藏的“私”,也在肚皮里膨胀起来,怎麽能不“石破天惊”! 6,幽默在诗眼上 美国“91 1”事件之后,诗人非马以惊人的胆识和十分敏感的心灵,很快写下一首诗《91 1》。诗不长,却是大诗: 双子塔可以倒塌/五角大厦不妨炸成四角/或六角/但当五千 多个无辜的/血肉之躯/在烈焰中煎熬哀号/我们不得不狂拔求救 电话/给真主阿拉/或任何上帝//却突然迟疑停顿了下来// 如果万能的他/连那些僭用他名字的懦夫们/心头熊熊的恨火/ 都无法扑灭 “911”是事件的日子,9月11日;也是美国各地专用的紧急求救电话号码。诗的这个题目,是谐意双用。此诗的着眼点在于“人”:双子塔炸塌,五角大厦炸掉几个“角”,这些都是“物”的损失;却不能不顾及“人” ,不能做出灭绝人性、人道的行为哪!这是诗人的重要立足点.但是,诗的意蕴尚不在此,而是感叹事件发生后,五千多个无辜的血肉之躯在烈焰煎熬中哀号求救,向真主上帝。诗人想到的是,大概就连真主上帝也没有办法。除非,他们能在这个世界消灭仇恨! “扑灭恨火”!——这是此诗的“诗眼”。 这也是诗人站的高度:要铲除恐怖主义,消灭恐怖活动,就得“扑灭恨火”——这才是祸根。这个常识,并不是每个人都懂,或每个人都愿意承认的,所以诗人用诗来作这个提醒。 诗人并没有直接提出反对恐怖主义,但却鲜明地提出了要彻底反对恐怖主义,就得“扑灭恨火”,这是诗的一种“远距离”艺术,也是诗人的一种内在幽默,幽默得很美。 比起开头“五角大厦不妨炸成四角/或六角”的幽默,更要美一些。 幽默在“诗眼”上. 亦可见诗人严肃的幽默气质,高层次幽默。 幽默的时机和角度很美,以至于很严肃的话题,不会显得很刺激,反让你能在心头暗自窃笑。 7,以虚出幽默 再说说幽默必须出“虚”,诗太实了难以幽默。读《领带》: 在镜前/精心为自己/打一个牢牢的圈套//乖乖让文明 多毛的乎/牵着脖子走 以“虚”观物,神与物游。 “虚”以待物,超越物的本体。 “领带”已不是领带,也不是字面上的“圈套”。前面说过,诗人的幽默是“冷幽默”。经过“冷”的过滤以后,非马营造出多义性“虚象”。 可以说是: 自己禁锢自己,还不自觉,还在痴迷,还在自我欣赏。 此诗的幽默是,文明的禁锢,而禁锢是文明的吗? 诗若停留于“实”,涵义是固定了的,有限,也幽默不了。 “灵性”升华了,诗出“虚”,涵义不固定,中间变量大,诗才能走向无限。 8,幽默入微 这里,还得说说非马的诗幽默入微,幽默得很是细致、神妙。诗的幽默不仅要绘形绘色,还得摹神.举个小诗例《夏晨鸟声》: 有露水润喉/鸟儿们有把握/黑洞里睡懒觉的蚯蚓/迟早会探出 /好奇的头 这是一种慵懒的观望神态。 “有露水润喉”,夏晨的鸟儿们是满足的。但是,它们的贪婪欲望又不满足。怎麽办?以慵懒等待、观望慵懒:蚯蚓迟早会探出头来的。因此,只有“鸟声”没有行动。懒等懒吃。 自然具象的慵懒神态描摹出来了。显然,这也是一种社会世态。这里的幽默,似乎轻描淡写;但它以讪笑出,出一种淡淡的幽趣,幽默得十分微妙。 9,天性幽默 幽默成为非马诗的一种内在品质,或者说一种天性。 非马的诗创造,不一定非得要冷嘲热讽,也不一定要给人以刺激,才会产生和使用幽默,他常常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或发掘能够振奋人的情绪的幽默来。《学鸟叫的人》里的幽默,纯粹是天然的,不是诗人硬性加进去的: 临出门的时候/尖着嘴的妻子/在他脸颊上/那麽轻轻地/啄了 一下/竟使这个已不年轻的/年轻人/一路尖着嘴/学鸟叫// 惹得许多早衰的/翅膀/扑扑欲振 这是生活本身的幽默,被诗人发现和发掘出来。 临出门前,妻子一个亲脸的动作,使他产生一种“鸟啄”的锐敏感觉,这是一种对生活中的幽默的把握和发挥,使之上升为艺术。兴许, “鸟啄”的那种“吱溜”声(声音隐藏)的亲切回忆,使这个“已不年轻”的人“年轻了” (又幽默一次)。是这种第二次青春的活力, “惹得许多早衰的/翅膀/扑扑欲振”! 这里的幽默是内在的,是生活中深层地隐含着的,被诗人发掘出来: 金钱社会奔命劳顿、疲惫不堪,有了爱的活力作驱动,人们便精神焕发了,当然也就驱走了许多竞逐的烦忧。这里,不说人的精神振奋,而以鸟的振翅欲飞,描摹人之减“衰”,幽默得很妙,也美。 人,亦如一只不知疲倦的自由飞翔的小鸟!学鸟叫,让人放弃一切身外的多余顾虑,涤除竞逐的烦恼,精神得以超拔。 此诗乃非马艺术创造高层次典范之作,堪称大诗。 非马诗的幽默难以尽言,先说到这里。 (刘强,中国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孔孚传》及《非马诗创造》作者,现居湖南株洲)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474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