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一个迟到认识的人——王学忠 作者:蛀虫 时间:2007-11-06 周二, 上午11:23 一个迟到认识的人 王学忠 “诗人就是写诗的人”这也许是多数人的看法。但却是不准确的。当你有幸读了胡风先生的诗文,了解和认识了胡风先生这个人之后,你便会惊愕地瞪大双眼:“哦,诗人原来是这样的,自己先前一直敬慕的那些写诗的男女其实还称不上诗人,起码还不是真正的诗人”。是的,“有志于做一个诗人者须得同时有志于做一个真正的人,无愧于是一个人的人,才有可能在人字前面加上‘诗’这一个形容性的字。”这是胡风先生的话,也是胡风先生用整个英勇战斗的一生、耿直悲壮的一生对这个词的追求和实践做出的诠释。我这么讲,并不是说胡风先生轻看了艺术,而是胡风先生把艺术提高到了极致,“因为他原是以人生作灵魂的肉体,而他的存在才所以是神圣的”。也只有“无条件地成为人生的战士者,才能有条件地成为艺术上的诗人”。 认识胡风缘自一个朋友的电话 2006年末的一天,从事诗歌理论研究的学者钱志富博士突然打来电话,他在电话里对我说:“读了你的几部诗集,觉得你同胡风、艾青、田间等当年的七月派诗人一样,都是主动、自觉地走在了将主观精神与客观对象相结合的现实主义诗歌道路上,有一颗强烈的战斗的诗心,愤世嫉俗,先天下之忧而忧。用胡风的话说就是有强烈的主观战斗精神,以自己的主观精神征服了现实和历史,与写作对象建立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并且还说:“如果胡风先生还活着,他肯定会喜欢上你的诗的。”临末,钱博士还把胡风先生的女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文艺理论家张晓风女士的通信地址及电话号码告诉了我,并让我寄一套自己的诗集给她。(钱志富博士曾编著了大量的诗歌理论书籍,其中有专门研究胡风等七月派诗人的论文集《七月派诗人论》,撰写和主编了《不屈的诗魂,不朽的诗篇——简论王学忠的诗》《王学忠诗歌现象评论集》等著作) 寄给张晓风女士的信和书发出不久,便很快收到了她热情洋溢的回函。她在信中这样写到:“谢谢您给我寄来了大作,让我能够读到这样好的诗。虽然我的父亲是诗人和评论家,但我却不很懂诗,更不知如何评论诗,但我要说,您的诗深深地震撼了我,诗中所表达出的挑战命运,自尊自强的精神,对底层老百姓疾苦的深挚关切,对为富不仁者、冷漠残酷的‘执法者’的愤怒谴责……真正是从您的生活实感中涌出的诗,是真情实感的表现,是真正的好诗。……我想给你寄一本《胡风诗全编》,但得再过一段时间,因为我父母的住处现正在装修,东西很乱,无法拿出……” 过了大概月余,我收到了张晓风女士从北京顺义寄来的由绿原、牛汉编纂的一本厚达800余页的《胡风诗全编》精装本。 战士和诗人原来是一个神的两个化身 打开这本90年代初出版的旧书,感觉却是崭新的,那是一种让人震撼的崭新、相见恨晚的崭新。于是,我用了三天时间,狼吞虎咽、一字不丢地一口气读完了它。禁不住拿起笔记下了自己在阅读时的激动和对胡风先生初识时的认知。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胡风先生的诗和他关于诗的论述,也是我真正认识胡风先生的开始。以前尽管也如雷贯耳般地听到过他的名字,但那名字的后边总是粘连着一个沉重的、庞大的“反党集团”的词,让人觉得好冷酷、好可怕。 胡风确实有别于其他诗人,其他诗人大多习惯于在文字上的雕琢、精神上的超脱,在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小天地里独自吟唱。而胡风却希望诗人要“敢于给众人的嗜好一记耳光,”疾呼“诗人,我们这一代底真诚的诗人,应该在受难的人民里面受难;走进历史的深处,应该在前进的人民里面前进。”“战士和诗人原来是一个神的两个化身”。胡风先生的诗歌创作思想及创作行动,不但影响了当时的中国诗坛,也指导和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七月派诗人的产生。作为一个诗人,一个真正的诗人,面对他所处的奔腾向前的时代潮流,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应该向恪守职责那样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歌唱。 胡风最早出版的一本诗集是《野花与箭》,这些诗皆创作于“悲壮的少年时期”。针对这些诗,诗评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在当时复杂的革命斗争中,他难以避免地流露出了一些伤感,乃至幻灭的情绪。”我觉得这种评价不妥,或者说是错误的,他们还没有真正地了解正处在热血澎湃时期的青少年胡风。请看其中《赠S》一诗中的一节:“我们寻去吧/倘若路上的荆棘或瓦砾/刺破了我们底皮/流出了红热的血/朋友啊,不要爱惜吧/这血的结晶映着日光而闪烁/也可以破破这长途的静寂/猛兽,悬崖,深渊/倘若我们的躯壳解了体/朋友啊,不要留恋吧/在这里,我们要领略到牺牲的意味/后来者也会神感到这一星星的勇气”。这首诗写于1925年1月,那时的胡风仅20岁多一点,可以说正是风华正茂、青春萌动时期,他没有当时诗歌界的那些风流倜傥的公子哥一样,在自我的小天地里吟花弄草,整日里念叨着丁香一样的姑娘,哀怨又惆怅地走过寂寥的雨巷,而是为了自己所追求的革命事业劳动人民的翻身解放,将诗歌当做了投枪、匕首。甚至还十分乐观地要领略一下牺牲的意味,让后来者评说“星星的勇气”。他还在另外一首《为祖国而歌》一诗中将这一革命战士的性格表现地更加充分和直截了当:“人说,无用的笔啊/把它扔掉好了/然而,祖国啊/就是当我拿着一把刀/或者一支枪/在丛山茂林中出没的时候吧/依然要尽情地歌唱/依然要倾听兄弟们赤诚的歌唱——/迎着铁底风暴/火底风暴/血底风暴/歌唱出郁积在心头上的仇火/歌唱出郁积在心头的真爱/也歌唱掉盘结在你古老的灵魂里的一切死渣和污秽”。在未认识胡风先生这些诗之前,只读过《革命烈士诗抄》里像殷夫、叶挺、陈然、陈辉等革命志士写出的这类撼人魂魄的诗歌。胡风是一位英勇的革命战士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歌理论家和编辑家,他几乎在自己撰写的所有理论文章中都阐述了这一观点:“在生活道路上的荆棘和罪恶里面有时闪击、有时突围、有时迂回,有时游击地不断地前进,抱着为历史真理献身的心愿,再接再厉地向前突进的精神战士。这样的精神战士,即使不免有时被敌对力量所侵蚀所压溃……不,正因为他必然地有时被敌对力量所侵蚀所压溃,但在这里面更能显示他底作为诗人的光辉的生命。”(《普希金与中国》)他用这样的诗思想,诗理论也为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培养了一大批这样的优秀的诗人战士,如:艾青、田间、牛汉、绿原、鲁黎、鲁煤等。他在《中国牧歌》序文中是这样评价田间和他的诗的:“田间君是农民的孩子,田野的孩子,但中国底农民中国的田野都是震荡在民族革命战争中的狂风暴雨里面,从这里‘养育’出了他底农民之子底温顺的面影,同时是‘战斗的小伙子’底姿势。……在他底诗里现出了‘没有笑的祖国’,残废的战士和凝视着尸骨的郊野的垂死的战马……”可以说,田间等君们是在民主革命战争的狂风暴雨中成长起来的,是在诗歌理论家、编辑家大师胡风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 忠诚于祖国和人民的儿子 胡风出生在旧中国的一个穷苦人家,父亲从小便失去了父亲,被寄养在一个做屠户的叔父家里,母亲也是一个没有娘的小孤女。从胡风有记忆的时候:“家里已经有七、八口人了/母亲总是默默地做着全部家务”,他后来在一首《光荣赞》的诗里,借与主人公戎冠秀的对话,讲述了他那穷苦可怜母亲的身世。他是“千千万万的旧中国的苦女人里面的一个/她也和千千万万的苦女人一样/没有自己的名字/到死后才得到一个/叫做‘张门胡氏’”的称呼,她“被这个旧中国的万钧压力压了一生/被这个旧社会的无尽劳苦磨了一生”。她那勤劳、可怜、穷苦的母亲尽管很勤劳、很刚强,一直默默地咬着牙,高昂着头颅在与命运抗争着,与那个魔鬼般的旧社会抗争着,但终因她不过只是一个力量太小、太弱的苦女人,最后还是过早地被压溃了、倒下了,她去世时得的是水肿病。母亲是用恋恋不舍的目光与幼小的胡风告别的,这令人悲痛的一幕一直在胡风的脑海里盘踞了十几年,(我记得:有十多年/我是和母亲的鬼影一道过活的。) 幼年就痛失母爱的胡风,在经历了十多年的痛苦折磨之后,不!经过十多年的风雨磨练,西方马列主义新文化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年轻的胡风已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文艺战士,他把对生身母亲虔诚的挚爱转移到了祖国和人民身上。他在1937年8月创作的《为祖国而歌》一诗中这样写到:“为了抖掉苦痛的侮辱底重载/……为了你,生我的,养我的,教给我什么是爱,什么是恨的,使我在爱里恨里苦痛里展转与苦痛里但仍然能够给我希望给我力量的/我底受难的祖国!”是的,母亲是家,是爱的寄托。从小便失去母爱的胡风很自然地把祖国和人民当成了自己的母亲,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会牢牢记在心上、爱在心上。并且为了这份爱也会毫无保留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我本是你身上的一滴水/我本是你心里的一滴血”“我的身躯太小了/但它是洁白的/没有尘污/没有墨迹”“我要把它投向你、贴着你、抱着你”“直到仇恨的子弹打得我们血花飞溅的时刻/直到力尽声枯,在进行中间倒毙的时刻”。(《雪花对大地这样说》)这就是我们的孝子胡风,用虔诚的心忠诚于祖国和人民的优秀儿子胡风,即使灾难突降,让他无端经历了长达二十五年的铁窗磨练,这种忠诚这种爱也始终没有改变。请看他在狱中写的一首诗和出狱后写给友人的一封信:“曾经沧海曾经火/只为香花只为诗/十载痴情成噩梦/春光荡漾上囚衣”,“我一直企求读者和作家在实践中的前进或成长,在实践中不断地用人民底内容来变革自己,除了总是想用自己的一点微弱的苦痛和热望,总是想用自己的一点微弱的体温来散发出一点这样的道德影响以外,甚至可以说我没有其他的目的。” 这就是我们熟悉又陌生的真实的胡风,诗人战士和理论家胡风。在他身上找不出丝毫的怯懦、圆滑和媚骨,甚至怨恨,有的则是正直、正义和忠贞。胡风出狱后,肉体上尽管已是病魔缠身,但脊背依然挺得笔直,依然用战士和诗人的品格和情怀继续为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歌唱着,并且还关心着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1979年7月22日,当他在广播里听到、报纸上读到雷抒雁写的那首《小草在歌唱》时,便激动地给当时的《诗刊》编辑写了信:“《诗刊》编辑同志们,这首诗,先是从广播里听到朗诵,后来才从报上看到的。读了几遍,每一遍,这里或那里引起了我的感动。……列位当然经验丰富,发现一首好诗常常是很不容易的。报上还发表了另外一些诗,我认为是从理念出发,企图在形式上补救。结果是,长于文学语言的他在这里露出了不能使读者入情的文字技巧而已……还有,我以为,张志新母亲和丈夫的文章,应该是非转载不可的。”用真情实感热爱祖国和人民、忠诚于祖国和人民是胡风诗与理论的主体和魂魄,也应该是每一个优秀诗人或希望做一个优秀诗人的人学习和具有的。 胡风,一个中国穷苦女人的苦孩子,一个中华民族的真诗人,一个我渴望认识却迟到认识的诗坛大师。阅读胡风和他的诗文,能使一个个佝偻的身子直起来,能让一幕幕朝霞似的得意暗下去。尽管胡风先生已离去20个春秋了,他创作的诗文有的也已是花甲老人了,但只要你现在仍去接近它、阅读它,便会即刻给你一股股黎明露珠的清新感,一缕缕早晨太阳的鲜活感,一波波黄河奔涌的震撼感。 感谢钱志富博士打来的电话,感谢张晓风女士热情惠寄的书,让我有机会从师于胡风先生,学习做人、写诗……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531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