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龙的妹妹点评亚夫微型诗》之二

作者:亚夫

时间:2008-4-15 周二, 上午9:08

《龙的妹妹点评亚夫微型诗》之二

《画 像》

一直没有找到父亲们的影子

光滑、幽亮的煤壁上

一盏镀灯雕刻着,我蜷曲的画像

——在矿井里找“父亲们的影子”而“一直没有找到”,那些井下的矿工,一代又一代人,通过一个又一个深深的煤井,走远了,走出了儿辈的视线。不少矿工后代,重复着父辈井下采煤的工作,这无疑是一种阶层的轮回,这样的“子承父业”的情景,在生活中是常常见到的。“我”重复着父辈们的辛苦工作,但不是简单地、麻木地重复一种工种或生活状态,而是,对生存有了一种追问。

一个特写镜头:“光滑、幽亮的煤壁上/ 一盏镀灯雕刻着,我蜷曲的画像 ”,我的“画像”,投影在煤壁上,姿势是“蜷曲”的;这种井下“蜷曲”的姿势,不就是底层的一种生存状态的写照么?在逼窄的环境中,特定的人伸不直腰啊。为什么?世世代代重复着父辈的动作或“姿势”?对资源的分配制度、对公平、公理的呼唤乃至对人权的要求,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等等,都在简练的文字之外、画像的“留白”之中。

《提 议》

最后的晚餐上,通过了一个提议

不要让火站起来说话

回到岩石中去,并保持煤的沉默

——生者,也许下一刻就可能罹难于井下的矿工,能与死亡达成一个协议么?人与煤对话:“煤”,在这儿是死亡的象征,死亡之“火”随时会窜出、会喧嚣。在井下,人,压服那随时会“站起来”的“火”吧,可能么?与死亡抗争,与煤井本身的死亡风险系数抗争,可能么?诗开头是“最后的晚餐”中提出的“协议”,其实这是不可能的提议,只是人的一种愿望罢了。

群体的抗争,在特定的环境未必起作用——“提议”或预期的目标要达成,需要有先决条件的。“最后的晚餐”,暗示着有人吃过晚餐,就再没有明天了。  “煤”或死亡不会沉默,沉默的只能是承受不幸命运的人啊。

2008-4-14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6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