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李弦:论非马的〈黄河〉

作者:非马

时间:2006-5-02 周二, 上午4:09

李弦:论非马的〈黄河〉

一个苦难

两个苦难

百十个苦难

亿万个苦难

一古脑儿倾入

这古老的河

让它浑浊

让它泛滥

让它在午夜与黎明间

枕面辽阔的版图上

改道又改道

改道又改道

非马近年来发表的诗,很能实践他的诗观:「今天诗人的主要任务,是使这一代的

人在历史的镜子里,看清自己的面目。而只有投身社会,成为其中有用的一员,才

能感觉到时代的呼吸。」(注1) 这种强烈的参与感,使他的作品表现了某些标榜现

代的现代诗所无法触及的时代意识,而这些正是《笠诗刊》所走的路子之一,刊载

在《笠诗刊》或笠诗社成员的诗,绝非如一些心存偏见者所说:「在创作上并无什

么出色的表现。」(注2)只能说他们坚持「诗的现实(生活)性」(注3)而不走

那条现代主义的西化路线而已。非马英译《笠五十五期特辑》及白□的《香颂》

(注4),足可在一些标榜世界性的现代伪诗之外,介绍一些具有民族风格的乡土诗。

这首〈黄河〉,以及〈电视〉、〈信差〉等(注5),表现现实的题材,深沉而有力,

有相当出色的表现。

黄河是十足古老中国的象征,选用这一意象,传达出诗人对古老祖国的复杂情绪,

正是他所说的「任务」,使根在中国,却又只能瞻望的这一代在历史的镜子里看清

自己。他使用的就是这样的看清历史的角度,是一种现代的咏史诗。这首两节的分

行自由诗,首节强调黄河的容受,二节则显示黄河在历史中的苦难形象。非马的语

言观反对「用谜语写诗」,也反对「一窝风用俚语写诗」,因此,他的语言是精炼

的口语,而非俚俗,这是笠诗社所追求的理想,而非如人所疵议的浅俗或淡白。首

节一行「把」字独个儿孤悬,然后带动一连串的「苦难」,「把」字属于古典修辞

学中的「领调字」一类,除「把/一个苦难」外,贯串其下的「两个苦难/百十个

苦难/亿万个苦难」,使用类叠手法,以相同语型加强语言气势,这种不用具体意

象,却以抽象的数目字逐渐增加其量感,是不易使用的写法。在此,他由小我的历史

感,层层扩大,以至于亿万个的大我,虽是亿万个,其实只是一个单位。中国语法

中的不使用时态的特质,使得「一古脑儿倾入/这古老的河」的动作,不但是过去

的,同时是现代的,也是未来的,因为省略指明时态的文法关系,「黄河」更超越

时空地承受无穷无尽的「苦难」。末二行,两个「古」字用得极妙,其实用法不同,

却造成音响上的效果!试念念「古脑儿」与「古老」即知其妙谛。

二节沿苦难、倾入、河的基线发展,大量使用类叠法,具有河流的律动感,其实整

节只是三个动作:浑浊、泛滥、改道,这是必然的过程,是不断的「倾入」必然发

生的悲剧,展现历史的镜子里残酷的事实。其中使用「在午夜与黎明间」,暗示这

是漫漫长夜,是历史的梦魇,因了这夜的意象,继起的「枕面辽阔」才能接榫而上,

浑浊也好,泛滥也好,改道又改道也好,黄河的苦难全部在「版图」上进行,「改

道又改道」的重复,是「古老的河」的真相,隐喻了历史不断的变革,正应了一句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轮回循环。其中不只隐隐是「一个」感喟,这就是中国

人的心声。

(注1)《八十年代诗选》,一九二页。

(注2)张默「新锐的声音」序,《新锐的声音》(六四年三信出版社)三页。

(注3)《八十年代诗选》一九一页,非马小传。

(注4)白萩诗集《香颂》,巨人出版社,台北,1972.

(注5)同注1,一九三、一九四页。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1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