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有盐同咸,没盐同淡”----《红色摇篮》观后感 作者:州来一夫 时间:2010-8-10 周二, 上午11:46 “有盐同咸,没盐同淡” ------《红色摇篮》观后感 文/安徽 胡焕亮 因为看电视剧太占时间,很久我都没敢看电视连续剧了。可入夏以来,一部经典连续剧抓住了我的眼球----《红色摇篮》。 该剧创造了独具特色、富有深度的毛泽东形象。经过影视工作者的多年探索,古月、唐国强已成功地塑造了毛泽东形象。以往的毛泽东形象主要表现其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对敌斗争中的谋略和斗争艺术,相对来说,较易于掌握,难度小一些。《红色摇篮》表现的毛泽东,所处客观环境较为复杂,既要和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又要和王明、博古的错误路线斗争,还要团结争取受蒙蔽的同志,虽然被罢官夺军权,但仍一如既往地坚持对敌斗争。 以往的影视剧对毛泽东和王明、博古的斗争是虚写,现在是实写,表现的难度可想而知。这些创作难点都被编导和毛泽东的扮演者王霙同志破解了。所谓独具特色,就是该剧表现的毛泽东身处逆境,在内外复杂的斗争中显示出的伟人胸怀、气魄、智慧和人格,是鲜活生动的,是立体的,是生活化的。毛泽东是人,而不是神,但他又不同于常人。这些都在剧中情节和场面描写中得到了充分、自然、和谐的艺术再现。所谓深度有两层含义:其一,立体、多侧面地表现了毛泽东丰富的精神世界。他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并执行建设红色根据地的正确路线;他藐视刻板教条、不讲民主的王明和博古,用沉默表示对其错误路线的反抗;他耐心地争取团结受蒙蔽的同志,与志同道合的同志一道扩大红色根据地;他虽然被罢官夺军权,但仍全心全意为党工作;他以“怕老婆”的幽默行动,慰藉遭受失女之痛并因丈夫“错误”牵连受到伤害的贺子珍……这都表现了伟人毛泽东高尚的情操和慈爱的情怀。其二,深刻、逼真地表现了伟人毛泽东在复杂斗争中的内心冲突,传神地表现了他心灵深处的痛苦和呼唤。剧中有不少场面表现毛泽东内心的苦闷和激烈的冲突,感人至深。 红军还在刚刚起步、成长之中,当时形势恶劣、多变。1931年12月,在打赣州的问题上,毛泽东与苏区中央局多数同志意见相左。面对博古等提出的夺取中心城市的“左”倾“进攻路线”,毛泽东力排众异。有人扬言:打下赣州,再和老毛算账!无奈之际,毛泽东被逼退隐华山。攻赣失败后,刚刚出现良好势头的革命形势急转直下,那些“理论家”们束手无策,扯皮推诿。朱德、周恩来委托项英去请毛泽东“出山”。当时毛泽东大病初愈,听了项英的情况介绍以及形势分析,当机立断,随项英下山。他的举动令项英大为感动:遭受了那么多的委屈,蒙受那么多磨难,经受了那些不公正的指责,可在关键时刻,他就一句话:“有盐同咸,没盐同淡!”随即,毛泽东临危下山,力挽狂澜,继而喜获漳州大捷。 因对“左”倾冒险“进攻路线”说“不”,毛泽东被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的一些人视为“右倾机会主义”代表人物,受到了“缺席裁判”,且“一审终结,不许上诉。”博古等授意,要剥夺毛泽东的军权。周恩来苦心调解、斡旋,都无济于事。在宁都小源村“榜山翁祠”召开的苏区中央局会议,使博古等人如愿以偿。从此,厄运开始降临苏区…… 被削去军职的毛泽东,住进了长汀福音医院。临时中央执意剥夺毛泽东工作的权利,反对将之“召回”瑞金。毛泽东被困于汀州城外的卧龙山下长达三个月。博古等“洋房子先生”一到瑞金就冲着毛泽东大反“罗明路线”,邓小平、陈毅等大批革命干部深受其害。 身处逆境的毛泽东,忍辱负重,将工作重点转向领导苏维埃国家建设:领导查田运动,制定科学划分农村阶段分成的标准,纠正划阶级成分的“左”倾错误;正确处理革命战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坚持“一要打仗,二要建设”,科学制定苏区经济建设总方针和一系列相关政策,大力开展苏区经济建设,发展苏区教育、文化事业。为了巩固苏维埃红色政权,毛泽东指出:共产党要执政为民,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他提出:要把最先进最积极的分子选进苏维埃去,颁布法律严惩苏维埃政权中的贪污腐败分子,率先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教育苏区干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生搬洋教条的博古,拱手将红军的指挥大权交给了不懂中国国情、不了解红军反“围剿”战争规律的洋顾问李德。这个外来的念歪经的“和尚”根本听不进毛泽东、朱德等人的正确意见,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连连受挫,陷于被动。博古还置共产国际对毛泽东的支持于不顾,将毛泽东架空,剥夺了毛泽东人民委员会主席的实权。而毛泽东却心系前线,亲往会昌“巡视”,给困境中的南线红军将士带去了信心和勇气。数次坚决反对并积极献策处分毛泽东的顾作霖,亲眼目睹了毛泽东一次次让红军化险为夷,由弱变强的举措,清醒的认识到王明、博古之流的错误本质,内心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从来没指挥过打仗的他,临上前线问计于毛泽东,并且做了诚恳的道歉。毛泽东则不计前嫌,深情地对他说:“关爱战士们的生命,关爱自己的生命!” 红军打破五次“围剿”无望,中央书记处被迫决定突围转移。毛泽东为突围转移又献一策,再遭博古拒绝。共和国主席无事可做,只得前往于都“调查”,差点被当成“包袱”甩下,幸得周恩来据理力争,才被匆匆通知参加长征。萧瑟的秋风中,毛主席望着驮在马上的箱子,感慨万端:“别小看这个马背上的共和国,那可是新中国的摇篮,相信她一定能茁壮成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毛泽东舍弃爱子、胞弟,告别战友与父老乡亲,踏上了漫漫的铁血之路…… 追随着伟人的足迹,感受着先驱者们的气息,原先对毛泽东就敬重有加的我,对他老人家的印象更为丰满和充实了。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不是常人所能为也。他,生为民族所生,情为社稷所系。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值个人荣辱于不顾,虚怀若谷,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力挽狂澜;他敢为人先,科学地将先进的革命理论与中国实际现状相结合,独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蹊径,最终取得革命的成功。这一切,不是瞬间的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掩卷沉思,有一句话向上涌动:那些手握重权,身居要位的父母官们,希望你们也能够情为民系,国事为先,真正做到与广大民众“有盐同咸,没盐同淡!” 得民心者得天下! 2010年8月10日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236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