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赏析戴望舒的《雨巷》

作者:时东兵

时间:2007-1-16 周二, 下午12:51

穿越悠长的雨巷,寻找诗歌的路径

——赏析戴望舒的《雨巷》

时东兵

记不清最早是在什么时候读的《雨巷》,从此,诗的雨巷,一直在我心里湿润着,丁香一样的姑娘,始终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以至于我早期的诗歌,深深地打上了雨巷的烙印。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他也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读过《雨巷》的人,无一不被深深地感染。意象构筑的象征意义和朦胧意境,情感抒发的含蓄内敛和深沉积淀,词汇表达的新奇组合和别致生动,读者沉浸在不断变化着的音韵色彩和旋律跃动的审美愉悦中。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形成了回环往复的律动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抒情诗求助于音乐,以便更深入到情感和心灵里”(《美学》第3卷),诗的音乐性,是“诗贵抒情”本质特征的内在需要。叶圣陶先生赞美《雨巷》,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 纪 元”。

赏析《雨巷》,要注意挖掘其暗示隐喻的能力,把握在象征性的意象和意境中抒情的手法。《雨巷》的意象十分单纯,但蕴涵了丰富的内涵。“我”(第一人称)、“雨巷”、“姑娘”,如果仅从字面来理解,就可能误读为诗人在冷漠、凄清, 又惆怅的氛围中,恋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果是这样,就把这首诗读窄了,读浅了。要想正确解读戴望舒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不仅要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年代,这是《雨巷》创作的外部环境,还要知道诗人运用什么创作手法,这是赏读《雨巷》的内部因素。

《雨巷》这首诗创作的年代,正值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进步青年在大革命失败后,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笼罩着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了解了这样的背景,读者才有可能对《雨巷》有一种更深刻的认识。在创作手法上,戴望舒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诗中那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默默彳亍着的行路人,还有那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寓意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力。而“我”(一代追求正义和进步的人的缩影)在孤寂中,仍然怀着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与追求,这种追求又引出了另一个象征性意象——“丁香一样的姑娘”。诗人知道这种美好的理想既是渺茫的,更难以实现的,所以用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来暗示。

戴望舒是由这条“雨巷”走上诗坛的,但他没有陶醉其中,而是迅速地超越,开始了多样性的创作探索。戴望舒曾在《诗论零札》中,阐述了诗歌审美的主张。

从中可以看出,他从关注诗歌的外在表现形式,到强调诗歌的内在表现力,向着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迈进的脚步。戴望舒对诗美追求的道路,也是一个真正诗人成长的过程。外在的形式,是可以模仿的,是容易学到的,这是一般的写作,而内在的表现力,只能是用心才能领悟到的,这才是诗人的创作。而当下诗坛有些标榜的所谓“先锋派”、“前卫派”、“现代派”等,他们背离诗歌特质的所谓标新立异,拒绝抒情,排斥意境,只会将诗歌创作引入歧途。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诗歌贵在创新,创新源源不断,但一定是有源头的活水,才能浇灌诗的百花园。

欢迎光临时东兵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46222181

附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象我一样,

象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 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叹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象梦一般地,

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象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叹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3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