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能引起人人共鸣的主题——读很多橙子的《哦,妈妈。》 作者:山城子 时间:2008-3-22 周六, 下午1:02 能引起人人共鸣的主题——读很多橙子的《哦,妈妈。》 文/ 山城子 中外许多名家都说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其实亲情又何尝不是呢?特别是母亲、父亲最直系的亲情。与爱情题材比起来,事实上亲情更能引起普遍的共鸣。毕竟谁也不是吴承恩笔下的齐天大圣,俗话说“一百岁才有个妈”,这是民间夸张的说法,意思是说人的年龄越大越能理解母亲对儿女的慈爱之心,而越是理解就越是不断地加深对于母亲与父亲的爱戴或思念、怀念之情。这是人人成年之后都具备的最深切的情感。而爱情不都是幸福的,因此共鸣面要比亲情小得多。 很多橙子写的《哦,妈妈。》是一首7节34行的短诗。诗尾标有“2007-10-20/ 写在母亲去世15年后”。这使我立刻想到,我的妈妈已经走了27年了。我今天若是也写一首诗,就应当标下“写在母亲去世27年后”了。这时,我已经是泪眼模糊,恍惚间妈妈叼着长杆旱烟袋,坐在辽西小村家里的窗前张望门口想念我这个远在天边的儿子,那沧桑的皱纹,落不下来泪憋红了眼眶……那拄杖躬身,立在家门口的柳树下,目送我回黔时的情景——竟是诀别的目光呀!那是1979年的夏天。到了1981年的春节“二哥的信 / 不知道走了多少天/ 很沉重/ 没写几句话/ 那里装着/ 装着/ 我永远的妈妈/……………”这是2004-6-2我写的怀念我母亲的一首诗《灯》的最后一节。我还于2002年妈妈百岁诞辰时写了一篇散文《一个逝去的时代》,发表在三家报纸上。其中也写了诀别,现录于下: “1979年我从“大三线”贵州回到辽西老家探望母亲,母亲已是白发稀疏,老眼昏花,思维呆滞,行动不便的病弱之身了。望着母亲的苍老与憔悴,我泪往肚中流——难尽孝道的儿子,只有四十九元五角三的月薪,且支撑一个五口之家,实在没有能力给母亲治疗和保养,惭愧得竟连安慰的话也说不出。 最难忘的是离别时,母亲一定要送我到大门口。母亲以杖撑身,躬腰引颈立于树下,眼眶早已红得似要渗出血来。母亲动着嘴唇,却又无语,只是痴痴地令我心碎地望定我。当我走到街尽头回望时,母亲还是那个姿势,根雕一样一动不动。我已是泪流满面悄悄失声了。” 我的共鸣很深刻。我的共鸣来自对很多橙子写的《哦,妈妈。》的阅读。诗人以“沉默了一整个下午了”起笔,那是怎样的思念呀!却又承以“做一个彼此亲近的小游戏”作轻松的状态。这不过是一个“屏蔽”了阴阳两界,独自与母亲亲密说话系列意象群所构成的一种欢欣的意境,从而写出妈妈对女儿的关心、理解与爱抚,也写出女儿对母亲无所不说的亲密情感。而写到最后一节,最是让人受不住:“可是,妈妈/ 为什么我一睁开眼睛/ 就找不见你了呢?”这时,谁能不为之潸然泪下呢?这样的阅读效果,是由诗人巧妙的构思创造出来的。巧妙在于“长久沉默的痛苦”---“悠然的轻松亲密的欣然”---“突然的跌回现实的痛苦”。这样的跌宕行文,情绪的对比,就注定了阅读的突出效果。请看很多橙子的原诗吧!再与诗人共鸣一回。(2008-3-21于文化村)(561104 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学校 李德贵) 哦,妈妈。 文/ 很多橙子 我已经沉默了一整个下午了。 妈妈。 现在开始, 我要跟你做一个彼此亲近的小游戏。 妈妈, 你一定要坐在我的瞳仁里面,坐在 月光下的石头上面。 我们用沾花粉的翅膀相见; 用相同的方言,谈论 来自不同地方的光明, 和黑暗。 把世间,与非世间的屏蔽 丢去了天外。 “妈妈,你看我的花裙子 又长高了一寸, 还有,还有我的长头发。” “哦,宝贝。 一定要善待你的美丽。 就像善待你的生命,和爱情。” “不,妈妈,我要去飞 以露滴晶莹的白花朵 来奏响我生命的圆舞曲。” “好罢,去飞。 花开的美丽要用生命的勇气去见证。” 我们在这样的谈论里 兴高采烈,偶尔发出会心的大笑。 有那么一会儿, 我都能感觉到你温暖的臂膀,和 清晰的眉眼。 你甚至还伸出一只手来, 轻轻抚弄我乱蓬蓬的长头发。 可是,妈妈 为什么我一睁开眼睛 就找不见你了呢? 2007-10-20 写在母亲去世15年后 _________________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672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