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神奇的土地 深情的歌唱——商丘作家周克冉文集《田园如茗 作者:星儿叶子 时间:2008-9-09 周二, 上午10:14 神奇的土地 深情的歌唱 ——商丘作家周克冉文集《田园如茗》印象 星儿叶子 对河南商丘作家周克冉的认识从他主编的诗刊 ——《诗流向》开始。后来又拜读了他的文集《田园如茗》,这部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小说、散文、诗歌、通讯的合集是非常厚重的。通过阅读这部充满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的文集,我了解到,周克冉是一位颇具诗人气质的作家,是豫东大平原孕育出的一棵清新质朴的禾苗,散发着田园迷人的馨香。 真正的作家都是扎根于生活的沃土的,而周克冉正是深深扎根于豫东大平原这片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神奇土地上。他无比深沉的热爱,无比深刻的理解他生活的这片土地,并忠实的展现了这片热土上人们的生活风貌和精神风貌。我相信一个地域作家就是一个超地域作家。一个作家怎样才算成功?不一定要名噪一时,但一定要记录了一段历史,展现了一段生活,表达了一种理想和情思,“真实”往往深刻的令人震撼。 周克冉1968年出生于河南省睢县, 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至今已经发表百余万字,并出版文集《田园如茗》。是商丘市作家协会会员,睢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北湖诗社社长,《诗流向》主编。 周克冉的小说、散文、通讯作品都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富于浓郁的诗意。可以说,这是他作品最光彩、最动人的地方,所以,我说他是一位颇具诗人气质的作家。 在这里,我不想(也没有能力)评价周克冉的整部文集,只是沿着他淳朴灵动的笔墨所展开的画卷走进神奇的豫东大平原,也努力走进作家的精神世界。 《田园如茗》一书根据作品体裁共分四辑:往事无痕、心海流沙、灵光飞鸿、流金岁月。其中“灵光飞鸿”一辑收录的是周克冉的诗歌。他的诗歌富于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清新淳朴的风格,每一首都叮咚着清澈的旋律动人心弦。而最打动我的是那首《豫东平原》,这首诗充满了神秘的气息,展现了深沉的意境,蕴含了复杂的思想和情思。我甚至觉得这首诗是周克冉整部文集的一个灵魂,是解读他全部作品的钥匙。 豫东平原 周克冉 这一夜 无端的失眠 击碎了所有的欲望 出窍的灵魂 幸福地坐在大平原一条湿润的田埂上 我于孤寂中点燃一支香烟 因为这如磷火一般的光芒 亲近和融入先人们久久压抑的魂灵 他们知道了我的到来 欢呼雀跃般地在玉米地里穿梭 来往穿梭 在暗夜的背后 有闪电 和滚动而来的雷声 被千年冰封的铁骑 依然荡起冲天的尘埃 我知道风雨过后 车辙里留下的满是甲骨文 写成的《中庸》和《论语》 午夜的钟声敲响之后 雪片悄然落下 我抚摸庄稼 庄稼已在抽穗 抚摸泡桐 泡桐就在发芽 我抚摸散发着热气的牛粪 牛粪开出香甜的花朵 我躺在旷野的胸口 听到骨骼咯咯吱吱地生长 豫东平原 在我思索的暗夜 鸡鸣犬吠 垄断了连绵不绝的村庄 虽然早起的脚步带来了黎明的消息 我迟到的失眠呵 仍祈祷在曙光没有刺穿夜幕之前 对大平原做一次深情的凝望 由于沉积于诗人内心的东西太多、太重、太复杂,他把整首诗写得比较隐晦,色彩浓重。但我们透过一些情节、细节和词语还是能够清晰的看到诗人思路的走向。诗人其实是在与自己作一次对话,是对自己做的一次严格的审视、整理和反思,经过这次灵魂的震荡之后,诗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真实和根底。可贵的是诗人的“反思”非常深厚、深刻和雄浑,已经超越了“小我”的范围,融合于“大我”之中。这个“大我”是诗人对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的热爱、体悟与深深融入的结果,这是生活的恩赐,也是诗人的自觉。由此我们看到诗人对生命和生活负责的态度和现实主义的精神,这恐怕与诗人自身的经历和良好的作家素养有密切关系吧。 周克冉诗歌的这种沉郁使他的诗歌分量加重,容量增大,显得厚重有力,这是一个很好的走向。 另外,周克冉的诗歌看似冷静,其实内蕴的热情如岩浆翻涌。但他很善于控制,而这种控制更加强了诗歌的内在张力。诗歌的张力从来不仅仅是语言造成的,更重要的来源于精神自身的力度。周克冉的这种抒情方式既不同于过去那种热情奔放的直抒胸臆,也不同于时下流行的“冷抒情”。应该说,他的诗是现实主义的外壳包裹着理想主义的内核,而这“内核”的力随时可以冲天一“炫”,恢宏成亮丽虹霓,可这“炫”的过程诗人留给读者去体会和享受,这才是真正见功力的诗作。 诗的第一节,“这一夜\无端的失眠\击碎了所有的欲望\出窍的灵魂\幸福的坐在大平原一条湿润的田埂上”,可以说,“失眠”从来不是“无端的”,它可能就来源于那些“欲望”。“欲望”一词用得极妙,人生万象、情思百极都可寓于其中了 ,诗人在这里没有回避现实的真实。然而诗人“出窍的灵魂”需要寻找一个落脚点,漂泊游荡,它终于还是坐下来,“坐在大平原一条湿润的田埂上”,它是“幸福的”,这“幸福”是平静,是平和,是回归,是皈依。其实,我们所有人的灵魂在很多必要的时候都需要这种幸福的皈依,而我们的诗人毫不掩饰的、清晰的展现了这一点。 第二节实中有虚。在充满奇异色彩的境界中,诗人与先人们的灵魂展开了对话,其实诗人是回归先祖的血脉中去寻找自己的“根”,寻找自己灵魂的支撑点,这是一种“祖先情结”,这种“情结”是长期孕育而成的。而这种“情结”正体现出了诗人思想深厚的一面,也是这首诗境界高超之处。这种回归与反思不仅透彻于灵魂,而且透彻于血肉,于不折不扣的现实生活的直面中显示出它的穿透力和震撼力。最后两句想象奇特,出人意表,可谓神来之笔,本来是自己灵魂皈依的无限喜悦,却说先人们的灵魂“欢呼雀跃地在玉米地里穿梭\往来穿梭”,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充满神奇色彩的画面。 诗的第三节虚中有实,想象更加神奇,象征意味浓烈。那“暗夜”“闪电”“雷声”“铁骑”“甲骨文写成的《中庸》和《论语》”是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的象征,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思考和清醒认识。这一节写得气魄宏伟、意境雄浑。从精神内层来看是诗人灵魂深处波涛汹涌的斗争和最后的升华。 诗人的灵魂经过洗礼和自省之后升入一个新的崇高华美的境界,这便是激情奔涌、诗意盎然的第四节。这一节可以说是全诗的高潮,是最华美的乐章,画面鲜明生动,情感饱满动人,充满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的形象和情思也更加鲜明的展现出来。在这里诗人与他深深热爱和眷恋的豫东大平原以及大平原上朴实真挚的生活已经融为一体,诗人深情的“抚摸”每一片生活,流淌着心底无法言说的爱恋。 “我抚摸庄稼 庄稼已在抽穗\抚摸泡桐 泡桐就在发芽\我抚摸散发着热气的牛粪\牛粪开出香甜的花朵”, 这是诗人对故土的爱,对亲人的爱,对生活的爱,对生命的爱。他满怀深情的写到,“我躺在旷野的胸口\听到骨骼咯咯吱吱的生长”,我们似乎看到诗人如一棵茁壮的庄稼正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拔节生长,他对故土的眷爱与融入已经达到一种极致,这种意象和情感产生了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最后一节由想象驰骋的空间回归现实,点明诗题,呼应开篇,升华主题。诗人笔力雄健,结尾处再造神奇之语,“豫东平原\在我思索的暗夜\鸡鸣犬吠 垄断了连绵不绝的村庄”。在宏大的场景和气魄中,诗人进一步宕开了诗歌的境界,使全诗意境开阔,境界升华,并点明诗题和主题,这片神奇土地上的火热生活就是诗人灵魂的起点和归宿。这“迟到的失眠”啊,原来早在这里等待诗人的回归。诗人最后“深情的凝望”大平原,这是怎样的“深情”,又是怎样的“凝望”啊,那饱满的爱如涨满的江水就要溢出来。诗歌以饱满之情、开阔之境结尾,余味无穷。 以上简单赏读,还请周克冉先生指正。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86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