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雨晓荷诗歌赏读

作者:星儿叶子

时间:2011-1-01 周六, 下午11:07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雨晓荷诗歌赏读

星儿叶子

浏览论坛,发现雨晓荷是个很活跃的诗人,他不仅创作力旺盛而且是个文学的多面手。他既写诗歌又写评论,还创作了大量歌词和散文诗。我首先是被他清新、质朴、明朗的诗歌所吸引,然后又为他出色的诗评所折服,于是,我就很冒昧的给他留言,请他为我写一篇诗评。没想到,他很爽快地答应了。我把我的一组诗歌和简历发到他的邮箱,没过几天,他就写出了一篇非常出色的诗评,发到论坛后受到大家好评。其实至此,我也不了解雨晓荷的底细。还是他发表这篇诗评时附带了自己的简介和照片,我才初步识得了这位才子诗人的真面目,一看果然厉害:雨晓荷,本名李兵,男,1974年2月出生,汉族,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四川省安岳县人。青年词作家,已和深圳市本土作曲家合作20首原创歌曲。四川省资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宝安区龙华文学艺术创作学会会员,《作家天地》特约采编。这之后,他把他的大量诗歌发给我看,从这些诗歌中,我进一步了解了这位年轻的打工诗人。雨晓荷和他的诗歌让我思考很多,给我很多生活与文学的启迪。

所以,在谈雨晓荷的诗歌之前,我不得不先谈谈我对诗人的看法。诗人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诗人就是一只折射世界的眼睛,是一只含蕴生活汁液的杯子,是一个冶炼生命金属的熔炉。从本质上讲,诗人是人类精神的表达着、改造者和创造者。它应该是一种职业,为大众服务也为大众所尊重的职业。但是,诗人不是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按一定程序培养出来的,人类中哪些人会成为诗人,纯粹是一种偶然。因此,社会往往误认为“做诗人”是诗人自己的事情,与社会没有太大关系,在经济利益至上的时代,对这些特殊的劳动者往往漠不关心。而诗人们也误认为写诗是个人的私事,与他人无关。于是,诗人写作的个人化倾向日益严重,自娱自乐,自我沉醉,自我发泄,诗人做着自己的梦浅唱低吟,离生活和大众越来越远,而大众也失去了对诗人的热情和关心。两者的自觉不自觉地隔离越来越严重,诗人退守角落,诗歌也沦落风尘。

首先我们思考问题的一个方面,那就是,社会和大众应该给予诗人宽容、包容和应有的关怀。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许多诗人(文人)耗尽自己毕生精力和心血进行创作,他们为后世、为人类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精神财富,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而他们的生前却往往遭受现实和精神的双重磨难,苦不堪言。比如屈原,比如曹雪芹,等等等等。好在有些朝代是比较开明的,比如唐朝,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不适合做官,朝廷还能赐金放还,王维也还能够亦官亦隐的热爱自己的诗歌。宋朝的大文豪苏轼虽屡遭贬谪,也还保留了谋生的差事,虽说难以昌达,却也可以独善其身的完成自己的文学事业。一段时期以来总有诗人自杀的事出现,好像诗人成了死亡的代名词,做诗人必死无疑。这给人们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原因也是复杂的。但不管怎么说,这个现象值得深思。我们的社会、时代和大众应该给予这些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以应有的宽容、包容、尊重和关怀。以史为鉴,我们无法否认,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享用着那些诗人们(文人们)留下的精神盛宴。他们用生命和心血凝成的华章直到今天还在滋养着我们的灵魂。世界上有些价值不是可以用金钱来计算的,也不是马上可以兑换成钞票的。

然后我们思考问题的另一个方面,诗人自身应该有一个自觉的意识,意识到自己的创作无论从来源、过程还是结果,都不可能完全是自己的,写作不可能完全是个人行为。也就是说诗人的创作最终是属于生活的,也就是属于大众的。社会的百态、生活的万象、生命的体验最终通过诗人这只特殊的杯子酝酿,酿造出大众需要或者说人类需要的生命汁液。然后用这汁液来滋养人类精神的禾苗,也许只是濡湿了一寸泥土,也许灌溉了大片葱郁的森林,不管怎样,你的雨露已经洒在了大地上,作为诗人你是欣慰的。所以真正的诗人是有一种爱和责任的,不是谁要求你有,而是你本身就该具备的。怀着这种爱与责任,去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昭示人性的光辉,揭示生命的真谛,鼓动人类生存的信念和勇气。让人们从你的浅唱中感受温暖和舒畅,从你的高歌中体悟激情和勇敢,哪怕是随着你的愤怒发泄一下郁闷也是好的,只要你给人们带来生活的信心、勇气和希望。罗曼•罗兰称赞托尔斯泰、米开朗琪罗和贝多芬是真正的“英雄”,他在《<名人传>序言》中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他把英雄的首席给了“坚强与纯洁的贝多芬”,因为贝多芬具有一颗伟大的仁慈之心,在克服自身苦难的情况下,完成了“向可怜的人类吹嘘勇气”的大业,让人们“重新鼓起对生命对人类的信仰”。所以,真正的诗人具有伟大的灵魂,他们人格的光辉永存,他们艺术的光辉永存。

说了那么多,我其实是想说,雨晓荷和他的诗歌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雨晓荷是一位打工诗人。在十余载的打工生涯中,他不懈努力和追求,通过刻苦自学拿到大专学历,并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大量第一线打工文学作品。他称自己的作品是“漂泊之歌”。十余载的漂泊生涯,诗人雨晓荷生活在实实在在的生活和群体之中,生活的汁液浸泡了他,也淘洗了他。而他这只“水晶玻璃杯”也把酸甜苦辣的生活滋味含蕴成了一首首温润透明的诗歌。雨晓荷的诗歌是来源于实实在在的生活,蕴含着真真切切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所以他的诗歌不空洞,不虚伪,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而是言之有物、情真意切,鲜明生动、朴实动人。他这样描写浓浓的乡愁:“炊烟隔离在都市之外/缠绵的乡愁萦绕在心灵之内/炊烟是乡村的脐带/无论我走到哪里/总是 挂--肚--牵--肠”(《远离炊烟》)。他刻画打工者漂泊的感觉:“一群流浪的候鸟/从乡村飞往南方的都市/到处寻觅幸福的粮食” 那“成群结队的影子/在霓虹灯的照射下/迷失方向”(《候鸟》)。

他怀着怎样的心情来描写“一个仓管的情人节”:“漂泊的无奈/小心地抚摸口袋/羞涩得无法购买疯长的情缘/即使是收买了最简单的花瓣/也难以抵达爱情的边沿/于是 一个写诗的仓管/只能把美丽的心情埋藏/在守候的荒原” (《一个仓管的情人节》)。

他赞美自己的工友,那是——

《一件写满名字的工衣》

辞工的兄弟

临走时来找我:

哥,我终于刑满释放了!

握手,紧紧拥抱。

他说要去北京寻梦,

2008机遇和挑战并存。

辞工的兄弟

让我在崭新的工衣上

写上名字和诗句

当他把衣服铺展开来

那些鲜活的名字

灼伤了眼睛

写满名字的工衣

是一本珍贵的书籍

每一个名字

都是一首生动的诗歌

穿上它

无论风霜雨雪

不管天涯海角

心里都是温暖如春

我热爱诗歌

在这位不写诗歌的兄弟面前

深深的羞愧

我所有的诗歌总和

也没有写满名字的工衣有诗意

他才是真正的诗人

如果没有生活的真实,就没有雨晓荷诗歌的震撼,那一件写满名字的工衣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它告诉我们:这就是诗歌!

再看那《疯长的情节》:“是什么逼近苍老? /贫血的生活/反复收割快乐/是谁,依然执著?” 是我们的诗人依然执著。雨晓荷抓住了生活的神经,弹奏出动人心弦的诗歌。他的诗歌已经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事实证明,诗人只有与生活与大众相融合,使自己的创作达到个体与群体、主观与客观和谐统一的境界,才能写出人们喜闻乐见的作品。

雨晓荷这只“水晶玻璃杯”是如此纯洁而晶莹,倒入他杯中的酸甜苦辣的生活汁液都被他折射了、过滤了,变成了一杯杯晶莹剔透、清凉温润的可口饮品,让人喝了之后有一种舒畅的感觉,虽然还带着淡淡的苦味。雨晓荷的诗歌虽不免笼着淡淡的忧伤,但闪耀在诗中的仍是无法掩饰的理想美的光辉,他抒写美丽的乡情,歌颂纯真的爱情,赞美真挚的友情,诗中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他的诗如一道道美丽的彩虹给人们带来憧憬和希望。他动情地歌唱:

我是一只水晶玻璃杯

天生纯洁天生易碎

请你轻拿轻放

别碰痛我脆弱的心扉

我是一只水晶玻璃杯

历经了五千年的酸甜苦辣

遭遇了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没有谁能腐蚀我的梦寐

曾经心醉曾经心碎

这一切都无所谓

我是一只水晶玻璃杯

曾经品过美酒咖啡

曾经尝过开水泪水

清洗之后

仍然晶莹妩媚——《我是一只水晶玻璃杯》

诗人的主观情感关照并融入了繁芜丛杂的生活,“曾经品过美酒咖啡/曾经尝过开水泪水”但是“清洗之后/仍然晶莹妩媚” ,经诗人加工创作之后捧给人们的是闪耀着诗人理想光辉的诗歌。雨晓荷在自己的创作中收获着,思索着,痛并快乐着。

雨晓荷的诗歌质朴、清新、明朗,意象鲜明生动,意境明朗开阔,情感真挚动人,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他诗歌的语言优美流畅,如行云流水一般,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韵美和音乐美。雨晓荷的诗歌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清新美好,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我想,只有鲜活生动的诗歌撞击和愉悦我们心灵的时候才是可爱的、美好的。真诚祝福诗人雨晓荷创作道路越走越宽广,愿这只“水晶玻璃杯”更加晶莹剔透,光华四射。[size=18]

[/size]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302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