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感受生命的色彩——浅析半半微型诗《红与黑》

作者:孙庆丰

时间:2009-3-08 周日, 下午10:57

感受生命的色彩

——浅析半半微型诗《红与黑》

文/孙庆丰

半半先生新近创作的微型诗《红与黑》在中微“微型诗天地”发表后,诗友们对此诗的评论各持观点,众说不一,有的建议再润色内容,有的则建议干脆更换诗题。当我一口气读完了这首诗,内心却如起伏的海浪,汹涌不已,激动之余,很是欣喜,一下就爱上了这首诗。诗作色彩感浓烈,喻意深刻,人生的领悟尽蓄其中,一帧夕阳下凄婉的美景,将生命浓郁而庄重的色彩泼墨开来,让我们屏息静心,一同感受。诗作原文如下:

《红与黑》

风平的时候,夕阳

总是落在你漩涡般的

眸子里

大凡对半半先生熟知的诗友,或多或少,都已潜心研究或阅读过他的一些诗作,我想,大家对他的诗风也大致有了基本的认同:超凡脱俗,充满灵性且有质感。在诗作的构思上诡异奇特,总能给人新奇感;语言质朴却字字珠玑,每一个词都用得恰到好处;诗题有时看似平淡,却能平淡出新,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常常擦亮我们的第三只眼。因此,赏析半半先生的作品,我们必须要跳出固有的思维,不能只停留在文本表面的描写与叙述上。比如诗作《红与黑》,狭义上理解:“红”就是“夕阳”,“黑”就是“眸子”,且不说半半先生居住在中国台湾,如果是旅居在德国呢?我们是不是该建议他将诗题改为《红与蓝》?!半半先生已然过了写情诗的年龄,赋诗对于现在的他来说,并不是寻求闲情逸致消磨晚景,更多的则是夕阳下对生活冷静而理性的思考,以诗铭志,不枉此生。

浅浅的海峡,几十年来却因风不平而浪不止。人生在世,草木一秋,根既是落叶最好的归宿,几十年的颠沛流离,人生的尽头,哪一位游子不眷恋故土?!诗作《红与黑》让我们感受到的就是这样一种壮怀激烈的生命情结,那是诗人以一颗拳拳之心绘就的一帧凄婉美景。身居美丽的宝岛,怀想隔岸的亲人,几十年来望眼欲穿,深陷的眸子如漩涡一般,昭示着生命已不再年轻,晚年的台海,风浪正逐渐归于平静,正是帆影归来时,怎奈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生命的黑夜正悄悄逼近,火红的希望即将被无垠的暗夜吞没,从而一次次地把即将下坠的夕阳,装进自己漩涡般的眸子里,留住了夕阳就是留住了希望,让流浪的诗人不得不在夕阳下发出这样一种苍凉的感慨,我们看到,虽然诗人在文中用了一个“落”字,但实际上,夕阳,并不是“落”在了诗人的眸子里,而是眸子像漩涡一样,将夕阳深深地“吸”了进去,那种惟恐“红”被“黑”取代的情感是何等强烈,《红与黑》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生命情结,浓郁而庄重的色彩油然诞生,我们在感受着生命色彩的同时,更由衷地感受到了诗人壮烈凄婉的情怀。基于时下台海风欲静而浪不止,我们应原谅和理解诗人在文中不得已采用了第二人称的写法。

《红与黑》,一帧浓墨重彩的生命画卷,正向新的历史舒展开来,我们更由衷地期望,“红”能代表生命的永恒,“黑”让世界最终归于静谧!

2008年6月30日于夏都北戴河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1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