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如何使诗歌语言简约、精炼、准确、干净起来

作者:山城子

时间:2009-1-12 周一, 上午11:37

与“和煦的阳吻”诗社谈诗歌语言(三)

——如何使诗歌语言简约、精炼、准确、干净起来

文/ 山城子

语言的简约,就是尽可能地省俭、节约地使用语言,从而造成简洁隐约的阅读效果。

“伸展天使的玉臂/ 一袭白裙 倾倒多少骚人墨客”(穆桂荣《芦苇》)。

这是诗人对秋天芦苇飞白形象的生动描写,是通过想象与拟人的手法来省俭如实的描摹,并通过天使的形象隐约着芦苇在秋风中摇曳的样子的。这就是简约的语言。

“难以相信,它们的前生/ 曾是那些鲜活的木兰花枝”(白沙《成炭》)。

这是开头的两行诗。面前应当是一堆木炭,诗人省俭掉不说(因有标题的提示,读者明白是在说木炭),却以“前生”比拟,让读者从“鲜活”隐约看到了木兰花枝的繁茂生长的样子。这也是简约的语言。

“混浊的浪头不时喷出受惊的鸟群/ 碎叶在漩涡中旋出许多悬念”(周承强《营区边的一条河流》)。

第一句诗人把浪头拍岸的动作“喷出”,直接衔接在“受惊的鸟群”身上,就省俭了一个动词“飞起”。第二句的“旋出许多悬念”就隐约了许多故事。这就是简约的语言。

语言的精炼,是诗歌的本质要求,是在遣词造句的火焰中炼出精粹的言辞来。

“一个人坐进孤独 开始/ 默述一些经年的细节 ”(穆桂荣《夜将临》)。

一个“孤独”,一个“细节”,一个形容词,一个抽象的名词,通过名词化(形容词“孤独”用如名词)和借代(以“细节”代替事情或故事)的方法,实现了遣词造句的精粹效果。这就是语言精练的面貌。

“冬天的街道上行人稀少/ 干冷,也却色”(白沙《冬日》)。

这里的精粹,在于提炼出一个很平常口语“干冷”,和一个书面语“缺色”。这两个词语把冬天的气候与景色,一揽无余,当然是精炼的语言。

“还没开小黄花小白花/ 谦卑地生在田埂下/ 眺望天涯”(山城子《苦菜》)。

我写的这首微型诗,精粹之点在于一个形容词“谦卑”和一个动词“眺望” 的拟人。前者隐喻着身份,后者藏着梦想。也应当属于精炼的语言吧?

语言的准确,是语言表达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也是诗歌必须具备的语言效度的衡量。所谓语言效度,是指语言的含义与所表达的对象的实际存在相符合的程度。越是相符合,就越是准确。

“你开始小心打扮/ 在枝头酝酿乳白的情感/ 那是一穗一穗/ 小巧如米的花蕾”(山城子《冬青》)。

冬青的花蕾基本是乳白色的,白里透出些微的淡绿,说“酝酿乳白的情感”,是为了强调(喻义中爱情的)纯洁,因此表达得基本准确。冬青的花絮成散穗状,而欲放的花蕾,形状与大小恰如高粱米(也与大米近似)。因此三、四句的表达,是很准确的。这得益于平时细致的观察——因为我们居住的环境,冬青树、及冬青树墙实在太多,而我常常驻足欣赏他们的形态。

“一嘟噜一嘟噜儿的玉白/ 摇曳一树一树鲜嫩的对生叶/ 空气与阳光都被染香了/ 我也被染香了”(山城子《槐花》)。

这是2005年5月初,我在黔中乡间路上走过一排槐林时的观察。第一句写槐花串的形态与颜色极恰当;第二句写叶序那无疑是正确的;第三句写弥漫在空气里的花香,而空气是被阳光照亮了,是很符合实际的,第四句虽有稍稍地夸张,但那是强调我嗅到了花香的浓郁,也是符合实际的。因而这也是很准确的语言。

“一条花径摇曳着唐诗宋词/ 还有《红楼梦》挤在中间/ 你说黛玉葬花/ 是先葬了自己/ 晴雯最让人想念/ 话题像两条小河流成一脉”(山城子《听雨》)。

一二句写两个人相约散步的地点和谈论的话题,如实写来,自然是准确的;三、四、五句是照实而说,也是准确的;第六句是比喻,两人话语无绝如潺潺流水的两条小河,汇合在一起。这比喻很确当。比喻确当才可谓之准确。

语言的干净,就是在简约的基础上,在不影响语义的情况下,尽可能省略诗句中的时态、结构乃至语气助词,以及转折连词和部分介词,从而使阅读效果让人感到简洁干净。

2007年3月22日,我独自一人徜徉田野,将目击的景象,用诗记录下来,题为《牛背》(发表在《澳洲彩虹鹦》总第15期上)。我自己觉得这首诗,可以称之为语言干净的诗。

前方,翠黄的色块中

两只八哥抢我的眼睛

悠闲一处棕黑

渐渐浮出牛背

——这是第一节。“在我的前方”省为“前方”;“在一块块翠黄色油菜花田的中间”省为“翠黄的色块中”;“我发现有两只八哥非常吸引我的眼睛”省为“两只八哥抢我的眼睛”;“我看到两个悠闲八哥落脚处是一片棕黑的颜色,随着我的前移,渐渐看清那棕黑是一头耕牛的背脊。”省为“悠闲一处棕黑/ 渐渐浮出牛背”。

一畦荒地茁壮青草

牛儿停止啃食打量

目光说:人怎么这样孤单?

看我们的和谐自然

——这是第二节。当时,我看到那是一畦长满了茂密的青草的荒地,我慢慢走近,那头牛就抬起头来,很陌生地看我。我看到它与它背上的两只八哥相处得和谐而自然,而我是孤零零的一个人,走在田野里排遣寂寞。如果这情景用如下的文本,也还是诗:“一畦荒地茁壮着青草/ 牛儿停止了啃食青草打量我/ 它的目光说:你们人怎么会这样孤单呢?/ 看我们是多么的和谐自然呀!”原文本是34个字,而这里是49个字。多出15个来未免啰嗦。

两个八哥不看我

牛背绝对平安

一只,用爪扫了一下喙

另一只,用喙梳理羽毛

——这是第三节。尽量突出地写两只八哥的悠闲于牛背的动作。虽然如实写来,没有明显地省略什么,却也依然如第一、二节一样的简洁干净。

以上,语言的简约、精炼、准确、干净,我是分开说的,但阅读的实际效果却很难分开,往往简约,就是精炼,就是准确又干净。我们也可以从第一节的三、四行“悠闲一处棕黑/ 渐渐浮出牛背”这样的句子体会,它既是简约精炼的,又是准确而干净的。(2200字)

——2008-7-23于黔中文化村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96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