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才赖杨刚——赖杨刚微型诗集《灵魂的舍利子》序

作者:钱志富

时间:2007-3-17 周六, 下午8:04

鬼才赖杨刚

——赖杨刚微型诗集《灵魂的舍利子》序

•钱志富•

(文学博士 浙江宁波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赖杨刚曾经在澳洲的一家诗歌网站上点评过笔者的一些诗文,那真的是三言两语,单刀直入,令人怦然心动。笔者的印象中赖杨刚也写诗,自然他的好多诗都发表在澳洲的那家诗歌网站上,据说得到的好评不少,香港的微型诗人伊凡曾经多次在电话中激赏他在网上读到的赖杨刚的微型诗,然而成天奔波忙碌的笔者是个不重礼尚往来的小人,一首也没看过赖杨刚发在网络上的那些诗,所以也没有对他的诗进行过点评。但愿即将出版诗集的赖杨刚能够原谅笔者的失礼,真的是对不起了。

后来听说赖杨刚要出诗集了。赖杨刚自己整理了几百首之多的微型诗集挂在网络上,并且邀请笔者去读,还有要邀请笔者写点读后感权作序文的意思,可是笔者一直没有去读,那原因自然是因为忙碌,抽不开身,当然心里也在怪他既然让我写序,干嘛连电子邮件也没有发一个过来。所以读他的诗集并且写序的事儿就只好一直拖了下来。后来,香港的伊凡打电话来问,我说,最好请他将诗稿打印了出来,寄给我细读之后,方可写序。大约伊凡转过去的话起了作用,所以笔者于昨天收到了他的诗稿和信。通读之后,觉得赖杨刚是一个写作微型诗的鬼才,他的微型诗作品中有不少是写得很好的,当然也有一些有许多微型诗人普遍的毛病,这在文章的末尾还好说到。

笔者说,赖杨刚是一个鬼才,是一个写微型诗的鬼才,这完全是他的这个诗集给我的读后感。笔者由于这一两年经常有人邀请替他们的微型诗集写序,所以读过不少的微型诗,应该说笔者读过的这些人,比如伊凡,比如贾绍玉,比如唐淑婷,比如蔡培国,比如张明昭等等都是写得比较杰出的,他们同时在这个时代放出了自己的光华,可是没有给笔者“鬼才”的感觉。笔者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大约是在他的作品中感觉到了一种扎眼扎心的苦涩的缘故吧,比较来看,赖杨刚的微型诗写得不够流畅,不够优美,不够华丽,但他的诗能够释放出一种浓烈的略带些苦涩的诗味,当然赖杨刚的诗也是诚恳的,质朴的,赖杨刚本人虽然在深圳的一家玩具厂谋生,但他没有将诗当成可以游戏的玩具。他自己说:“诗歌是灵魂的舍利子,要用血、泪、汗供奉在虔诚的心上;一首好诗,不管视角如何,不管技巧如何,也不管语言的质感如何,必须让人产生面红、耳热、心跳的感觉”。在此,要顺便说一下,赖杨刚原本将他的诗集命名为《诗短裙——走,咱们去救海》,笔者执意将其改成了《灵魂的舍利子》,相信作者和读者能够理解笔者的这番苦心,因为在笔者看来,诗短裙一次过于纤巧,不如灵魂的舍利子来得大气。

是的,赖杨刚的微型诗里蕴藏了某种来自生命、灵魂深处的大气。“星子睡在天空的辽阔里/露珠睡在草叶的青绿里/我睡在父母的牵挂里”(《睡》,笔者认为该诗最后一行最后几个字“下雪都不冷”是多余,应该删去)这就是赖杨刚的淋漓着磅礴气息的微型诗,我们的灵魂也该受到震荡的吧,该诗不仅写得大气磅礴,而且写得诚恳、质朴,非常地温柔敦厚,应该算作怀亲诗中的杰作,小学课本里应该有这样的作品。《种田的老爸》写出了我们当下这个社会大转型时期的生活样态:“用一辈子的爱把我们种在城市里/却不知道庄稼离开了泥土/结不了籽也开不了花”。种田的老爸面朝黄土背朝天起五更睡半夜为的全是儿女的一生的幸福,他们节衣缩食,为的是能够供养孩子读书上学,步步高升,他们自己可能并不想望城市生活,可是他们会把自己一泡屎一泡尿拉扯大的儿女送到城市去享福,这就是中国种田的老爸的伟大面和无私面,赖杨刚用一句诗写出了一个时代,说种田的老爸“用一辈子的爱把我们种在城市里”,然而城市有时并不适合人居住,尤其不适合穷人居住,所以我们都了这样一首单纯的诗,却引起了复杂的思绪。诗人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种田的老爸不知道庄稼离开了泥土/结不了籽也开不了花,但我们想到的却是许多的失败的人,失意的人,那些人在城里流汗、流泪甚至流血,但他们用一种令人惋惜的苦难构筑了城市的欣欣向荣!

俗话说:诗人就是情人。真挚的爱永远燃烧在诗人的胸膛,而缠绵的情意在诗人的笔下有时会显得十分鲜明而活跃。“岸,一大脚甩来,要把海踢开/海,满脸堆着笑,掀起滚涌不息的爱”(《踢海》,笔者将“浪花的爱”改为了“滚涌不息的爱”,这样会更好一点)爱情永远是人类最精彩、最大气,最多姿多彩的事件,诗人给了这一事件以最热烈、最大气的歌颂。诗人在《爱情》一诗中写:“一把火/烹饪着两个身体/忧郁都色香味美,轻轻沸腾”,爱情是一场烈火,烧旺了两个人的生命和灵魂,人类只有爱情是适于人类的生长,诗人大约经历过这场大火带来的幸福,所以能够如此色香味美地讴歌爱情。《那一夜》也是一首写得美仑美奂读之令人怦然心动的好诗:“一条河的喧哗睡进另一条河的喧哗里/那一夜,真安静/只听见月光滑过皮肤,嫩着梦的音韵”,赖杨刚的好多诗里都喜欢采用一个隐喻性的意象即“睡”的意象,前面我们已经读到过了,《那一夜》中又用了“睡”,但我们不觉得重复,累赘和多余,这是因为诗人提炼得好,没睡一次都“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我们也可以说,赖杨刚的诗是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我们多渴望像诗人诗中所张显那样地睡一夜啊!无独有偶,《男人山》里也有一个睡字:“一辈子扛着天,你累吗?!/是否也想倒下/睡进小溪那一淌温柔的臂弯”,当然,我们知道温柔是要付出代价的,做男人难啊!

赖杨刚的这本诗集里的好诗是比较多的,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也说一点他的不足。赖杨刚诗集中有一些诗给人一种“寓意”太过的感觉,读后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比如他写的《笼中鸟》就不如伊凡那首来得恰如其分,伊凡的《笼中鸟》读后发人深省,而赖杨刚的《笼中鸟》读后令人生厌,原因就是“寓意”太过。赖杨刚这样写他的《笼中鸟》,说:“嗟来之食练就了小嘴的发达”,我们知道笼中鸟之所以能够成为笼中鸟倒不是为了嗟来之食,所以诗人这样用了嗟来之食就不十分妥当,笼中鸟是一种能够受宠的鸟,它的价值和地位是很高的,主人是宁肯虐待他的同类即人也不肯虐待他的宠鸟的,至于笼中鸟嘴的发达,倒不是进了笼中才发达的,而是本来就很发达,所以才成为笼中鸟的,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些常识,不然就会犯“寓意”太过的毛病。我们不是要反对“寓意”,而是反对“寓意”太过。写微型诗的人好像特别喜欢写这种“寓意”诗,看看就知道他们常常犯这种“寓意”太过的毛病,赖杨刚并不是犯这种毛病最严重的人。

“砰咚、砰咚/夜的心/跳醒了黎明”(《月半弯》),也许《月半弯》这样的诗是更具有生命力的诗,希望我们的赖杨刚能够写出更多像《月半弯》这样的诗来。

是为序。

钱志富

2007-3-17于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35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