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如何使诗歌语言含蓄、朦胧、模糊、陌生起来

作者:山城子

时间:2009-1-12 周一, 上午11:38

与“和煦的阳吻”诗社谈诗歌语言(四)

——如何使诗歌语言含蓄、朦胧、模糊、陌生起来

文/ 山城子

诗歌语言的含蓄,是诗歌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特征之一。所谓含蓄,就是将诗人所表达的意(诗思或情怀),隐约地藏在所建构的诗歌意象里。

风停了

叶子也不再喧哗

灯光裹紧我

还有

若有若无的挂念 以及

露水潮湿的香飘进来

我关上门

似乎早已适应了这种孤寂

恰到好处的和昨天一样(穆桂荣《寂寞》)

这首9行小诗,选自著名女诗人穆桂荣的诗集《永远的节拍》(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口语白描,明白流畅,然而这些语言,却又是含蓄的。

1-2行用“风”与“叶子”建构的意象,含蓄着诗人一种平淡、安分的处世心态;

3-6行从“灯光”到“挂念”再到“露水”的物象与思象里,透露的是诗人敬业与关注社会同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个性;

7-9行则用“关门”的动象,以及“适应”、“恰到好处”的议象,隐约着诗人一如既往地自守着、固守着、孤守着这样孤寂的诗意的生命状态,也藏了诗人那种执着的人生情怀。

我们从上述简略地分析中,可以结论出:这样明白晓畅的诗意语言,就是含蓄的语言。

诗歌语言的朦胧,来自诗人采用象征、隐喻、荒诞、活用词类或创新修辞等手法行文时所产生的语义朦胧的语言现象。用这样的语言现象创作的诗歌,称之为朦胧诗,以写朦胧诗为主的诗人可称之为朦胧诗人。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产生了一大批朦胧诗人,其中的北岛、顾城、舒婷是公认的代表人物。这一代(第三代)诗人的作品对中国后来的诗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月是用来赶路的

哪怕只是一只破旧的船只

同这个春天交换预约的花朵

并意外地扑捉一些意象,悟到某种可能

月亮走了,太阳重新升起来

此刻我在尘世在光阴的背上

如实地诉说

但我依然不能吐露白玉兰的清香

来自谁的思念 (利子《四月是用来怀念的》节选)

这是著名女诗人利子(邢秀丽)的获奖之作。这首诗,在《圆桌》诗刊与《情诗》季刊联袂举办的“华语情诗大奖赛”上,一举摘取桂冠。这是第三节,也是最后一节。

1-4行中,“四月”被“物化”,“船只”、“花朵”是借喻,一个“预约”的嵌入,使“春天”得以拟人,“意象”是通过拟物的转喻,“某种可能”是模糊。这一系列的修辞的使用,基本上可以叫作“喻拟行走”,因为隐喻的手法,主要是通过比喻和比拟修辞格的运用而实现的。

5-9行中,“月亮”、“太阳”是借喻,一个“背”字的顺手拈来,使“尘世”和“光阴” 被成功的拟物,“白玉兰的清香”是暗喻,“谁”又被涂上模糊的色彩。这一系列的修辞的使用,也是“喻拟行走”。

这节依序是物化、借喻、拟人、借喻、拟物、转喻、模糊、借喻、借喻、拟物、拟物、暗喻、模糊,凡13处积极用格。这样,就基本形成了语言朦胧的审美效果。

语言的模糊,是诗人使用模糊象征的创作手法,或者使用模糊格的修辞,所产生的一时辨不清或者不确定的语义的诗歌语言现象。象征手法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形象寄寓思想情感的文学艺术手法。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海燕》中的海燕,《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中的钥匙,就是具体形象。但形象如果在现实世界中还没有物质对应,甚至也没有“上帝”一类的意识对应,而模糊为一种文字或其它的抽象符号,那末这种象征手法,就从原有的象征细胞中一分为二了,可称之为“模糊象征”。

你说,每个日子发亮,都是因为得鲁依

它就是阳光下的一朵金色向日葵

它在山坡上晃啊晃,在树稍上摇啊摇

这一切多么美

你忍不住用果子拐骗了它

在石头背后,你一件一件褪去了它的衣裳

得鲁依不知道,它光着身子走在阳光里

得鲁依的白天没有智慧,也没有翅膀

得鲁依有和我一样的名字

爱在月光下哭泣

这是著名女诗人轻若芷水的组诗《得鲁依》的第三首。“得鲁依”这三个汉字在这里没有任何字义,只有符号的意义。所以诗人用的是“模糊象征”的创作手法。

这首10行的诗中,“得鲁依”和代它的代词“它”共出现9次,弄不明白“得鲁依”,就只能模糊着我们的阅读。这就是模糊语言的特征。我读过几遍后,觉得好像是(这是我作为读者的猜测,你也可以有别的解读,这是模糊语言造成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审美功能)两个朋友之间在讨论“友谊”、“感情”或“真爱”一类的话题,“得鲁依”这个符号就代表那个话题了(而在第一、二、四、五首里,它又不代表某个话题)。这类话题是要有观点的。“友谊”也好,“感情”也好,“真爱”也罢,最容易被“物质”欲(“忍不住用果子拐骗”)破坏,结果只能带来清醒后的悲伤(爱在月光下哭泣)。

语言的陌生,就是指诗歌语言在不同的语言风格中,各自又具有了新颖别致得从未见过一般的阅读效果。我们没有见过“得鲁依”这样的三个没有含义的汉字,符号般地连续出现在诗行中,也有一种模糊的新颖别致的感觉,因此著名女诗人轻若芷水的组诗《得鲁依》,既是模糊的语言,也是陌生的语言。我们现在离开“得鲁依”,到别处看看吧:

该物体产于四川

八一年起归北京保管

它长1、72

宽0、43

厚0、21

物体为不规则状

暂时称作组合式

有一个椭球体

两个圆柱体

两个圆锥体

五个长方体

表面呈天然光泽(阿吾《对一个物体的描述》)

全诗共6节,这是前两节。所谓“对一个物体的描述”,写的是个人简历。第一节介绍的是籍贯与读书的地点,以及身高与体形。却用这样的语言介绍出来,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第二节是对自身外貌的描述。人体的组合是不规则的,这是一、二行的意思;第三行写的是头部,第四行写的是胳膊,第五行写的是腿,第六行写的是身体及手脚。第七行写的是皮肤。

这是阿吾写于1987年的作品,当时发表在《诗歌报》上,引起反响。阿吾当时主张“两反”,即“反诗”(**已存的一切白话诗样式,独辟蹊径)与“反修辞”(其实是反修饰语)。实质上就是创新诗歌样式与诗歌语言。他成功地创造了个人的诗歌样式和独特的诗歌语言建构。我把这种几乎不加任何修饰语,且常常以种代属(大概念代小概念——借代修辞格的拓展创新)的方法,建构起来的语言方式,称之为“原始语态”,并将他的这种从客观的角度进行冷静描述的诗称为“客观诗”。借鉴阿吾以原始语态进行客观描述的语言方式,我也写过一些作品,现找出一首附下:

《穿越》

半径50米

半球体

半透明蓬帐

今晨的世界

一个人的世界

我是中心

寂寞而惬意

被割倒的稻子一捆捆躺在脚下

湿漉漉

不知把什么回忆

一个花季影子贴到蓬壁上

一点一点及近

不是侵入

是一朵山百合

眼睫毛细亮着雾滴

携着她的世界

轻轻游动

操纵一册课本

像操纵方向盘

无声地穿越

我的世界

又归于平静和完整

做些自己的动作

田埂高兴

没人看见

大自然促成的偶然

弥天大雾

让心灵

卸掉一些东西

(2006-9-20于毛栗坡)

这是秋天的清晨,我一个人沿田头小路做散步式锻炼,弥天大雾可视的空间极像个圆顶的半透明的帐篷,人走到哪里,帐篷就跟移到哪里,感觉非常好。这时一个作野外晨读的女孩由模糊而清晰与我擦肩而过……回到学校我就记录下来,题为《穿越》。(2700字)

——2008-7-26于黔中文化村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96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