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非马的四首小诗 作者:杯中冲浪 时间:2006-10-04 周三, 下午10:02 赏读非马的四首小诗 【虞姬舞剑】 越舞越慢 你大概以为 我柔弱的臂膀 承受不了 你沉重的剑 泪眼中 你想必没看到 寒光闪闪的锋刃 几度挨近 我紧张的咽喉 风萧萧兮 一个人如何 用缠绵的爱情 刺杀自己 而此刻 每根琴弦 都已绷到极限 箫与笛 都屏住了 最后一口气息 只等我指挥的手 把悲愤撩到最高峰 然后猛然 一落 锣停鼓歇 【虞姬舞剑】 这首诗,首先说视角选得好,诗人在写虞姬这个传奇色彩的人物时,没有像通常的方法把历史人物放归历史,而是拿她出来,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放在舞台上。舞台,这个亦梦亦幻,离历史和现实同样远近的特殊场合,最容易产生诗意的效果。虞姬,既是虞姬,又是演员;而与其同时,我既是非马又是霸王。于是,舞台上下,形成了时空交叉的情感场,给人以扑朔迷离的 幻觉。 表现手法上,诗人大量的使用心描手法,引领读者迅速的进入状态,抓住读者的情感,肆意撩拨摔打。诗人没有刻画人物,他只刻画了人物的舞台,通过舞台的声响和气氛,造成对人物的烘托。 对于非马的这首诗,我很赞赏,我喜欢他的中国意象。诗中的人物、乐器,都是极中国化的。正应了那句老话: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蒙娜莉萨的微笑】 一定有什么 不可告人的秘密 在她面前 一个男人歪着头左右打量 他的身傍 一个打扮入时的女人 正咧嘴而笑 【蒙娜莉萨的微笑】艺术手法,在于白描地运用。三言两语,刻画了一个美妙的场景:一个歪头看画的男人,一个看看画男人的女人。而画中的蒙娜丽莎是支点也是焦点。画面的人物都是静的,但没有一个不动,包括里面的道具——那幅画,微笑着的蒙娜丽莎。 这首诗就像一个短剧,或一个微型小说。它给人的是画面的感觉和趣味无穷的遐思。 【故事】 狗闭着眼 但老人知道牠在倾听 温情的背 正越挨越近 【故事】这首诗更加的简短,四句话,但告诉人的却很多。最表面的理解,是说一个人和一条狗的故事,孤独和依恋,内中充满着中国式的温情和中国式的含蓄。动物和人发生感情,又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博爱的话题。 【越战纪念碑】 一截大理石墙 二十六个字母 便把这么多年青的名字 嵌入历史 万人冢中 一个踽踽独行的老妪 终于找到了 她的爱子 此刻她正紧闭双眼 用颤悠悠的手指 沿着他冰冷的额头 找那致命的伤口 【越战纪念碑】的特点在于它的故事性和戏剧性。为了达到预想的效果,诗人采用冷叙述的手法,在不愠不火的进行中,突然笔意一转,生出豁然开朗的诗情。老妇在冰冷的石头中摸到疼痛的伤口,摸到黏糊糊的血,摸到儿子,摸到母子情,无中生有,无理却妙。主题上,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它让我们充分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它警钟一样将告诫悬挂在人类的头顶之上:远离战争,不要以任何借口去触摸战争。 四首小诗有一个相似的特点,没有议论,没有抒情,它们只是简简单单的叙述。修辞上,好像也没怎样使用修辞,没有比喻、没有拟人,什么都没有。用词上,毫不华丽。可以用简洁素朴来概括,但效果上却极为强烈,充斥着极强的震撼力,撞击力,诗情浓郁,回味无穷。 这就是非马,大巧若拙,举重若轻的非马。没有雕琢,也无矫情,一切自自然然,返璞归真。炉火纯情,但有味,民族味,极浓的民族味。 2006-10-1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205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