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非马先生《蚱蜢世界》

作者:杯中冲浪

时间:2006-10-04 周三, 下午10:13

赏读非马先生《蚱蜢世界》

文/杯中冲浪

《蚱蜢的世界》

奋力一

发现头顶上

还有一大截自由的空间

顿时

郁绿的世界

明亮开阔

压抑不住的

生之欢愉

此起彼落

弹性十足

非马这首《蚱蜢的世界》,是我读第一期《北美枫》时感觉最闪眼的一首,之所以闪眼,是因为在这首小诗中包藏着两大亮点,即创造性的想象和创造性的表达。

全诗仅11行,47字,极为精致,结构上却层次分明。

诗有三节,第一节写一只蚱蜢在偶然的一跃之后的惊喜发现,它发现世界其实很大,它熟知并埋伏其间的世间不过是世界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绿叶之外、禾苗之上更有几重空间,况且自己所“奋力一跃”的三尺外层空间之上,还有更广阔的宇宙。第二节继第一节的创造点继续展开,写那只跃起于空中的蚱蜢在高处的感觉。视觉由上仰转为俯视,画面由天空的无色的灰白而转为绿色田畴的充满生命的葳蕤茂盛。第三节,画面更加开阔,写无数蚱蜢跳上跳下,“奋力”“跃动”“弹性十足”的大腿,在草原之间、田畴之上,“此起彼落”的享受发现之快乐。如果诗的前二节在写一只蚱蜢,是镜头特写,最后一节则是写整个蚱蜢世界,是群像的雕琢,是轰轰烈烈的场面描写。

整首诗,画面感极强,意境很美,尤其称道的是描摹事物逼真,对于见惯农村生活的人来说,毫无理解的障碍,只感到亲切和美妙。

非马先生的《蚱蜢世界》蕴藏着三个层次的美感。第一层次的美,是诗歌所描述的情趣,第二层的美则是情感,第三层次的美则是哲理了。情趣,已不必说了,蚱蜢发现的喜悦,那种昆虫的快乐和趣味,我们从诗歌的画面上已充分领略了。至于情感,那要我们领会这首诗不要局限于一只或无数只蚱蜢,我们要认识到诗人写蚱蜢仅仅是借口,诗人在借蚱蜢来写人、写人的世界。试想一个人,或一群人,当他在现有的环境中因这样或那样的缘故无法生存下去,要哭泣着背井离乡去寻找新的出路了,他应该是多么的抑郁,他甚至痛苦的感觉要走投无路了,然而一走之后,却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生存的空间其实很宽广,这时,他该涌动着怎样饱满的喜和悲的复杂的情绪?哲理,蚂蚱如此,人类如此,其他世界又何不如此呢,不仅仅人、动物、植物,包括知识、发现、发明的建造无不包含此中道理。“奋力一跃”,充满着无限的生机。

何谓优秀的诗歌,到语言为止的诗歌,仅仅语言充满快感、用词瑰丽或奇诡,不是好诗歌,不过是肥皂泡一样色彩斑斓的口水,空洞无物,给人浅薄之感。优秀的诗歌,应当形式和内容皆有可爱之处。

其实诗歌的好在于它的独创性,在于想别人所未想,创别人所未造。创造性,是一个诗人优劣的标志。有创造性地发现,有创造性的表达,是诗人与一般人的分水岭,是大诗人与一般诗人的分水岭.

如非马先生的《蚱蜢世界》,那蚱蜢偶然的发现,其实正是诗人灵感附体的一闪,他给诗人带来了诗,也给读者带了来了喜悦。奋力一/跃/发现头顶上/还有一大截自由的空间,是这首诗的最大亮点,也是整首诗最大的创造性。

这种创造,你想到了么?至少我没有想到,但我们的非马先生想到了。

2006 6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20543